浚县古城西城门内有戏楼遏云楼,始建于明代。遏云,典故名,典出《列子》卷五《汤问》,指歌声使云停止不前。后以“遏云”形容歌声响亮动听。浚县遏云楼因此得名。因濒临水运要道隋唐大运河(卫河),在明、清、民国直至上世纪80年代,数百年间,遏云楼地段都是浚县古城最为繁华的地段。
今年80多岁的文化老人李顺波说,遏云楼是浚县古城七楼八阁其中之一。他记忆中的遏云楼四方平台,四梁八柱,歇山顶,琉璃瓦。“上面唱戏拉弦,其动听能把云彩遏制住,连云彩都驻足聆听,因而称之为遏云楼。”李顺波说。
浚县80多岁的文化老人李可湘回忆说,遏云楼上原有五脊六兽、四大绝神。戏台中有隔扇,后有化妆室,楼上楹联至今记得。遏云楼上唱的戏,有文戏和武戏。戏楼东边石碑上刻着一排排的戏目。武戏是:“打登州破孟州,七郎八虎闯幽州。平霍州破冀州,老包放粮下陈州。”文戏里的苦戏是:“打金枝,骂金殿,曹庄杀妻、牧羊圈”……
遏云楼旧址东边紧邻电影院、端木翰林府,西临古城墙西城门,与关帝庙遗址隔路相望,斜对面是李公馆,门前广场是县城最大的街心广场。1938年3月29日,日军浚县县城大屠杀,西门里路南遏云楼前10多间马棚下,尸体成堆,血流成河。后来,革命烈士耿连长、刘大队长亦在此被铡,英勇就义。
“我初中一年级,语文老师让写最难忘的一件事,我写的就是耿连长。当时我亲自目睹了耿连长在西城门内关爷庙前英勇就义的场景。耿连长就义前高喊:共产党万岁。英雄就义后,头颅被国民党反动派挂在了西城门外,尸身被装进布袋里仍进了卫河。人家自个往铡刀下钻,不怕死的劲头深深地震撼了我。文章写好后语文老师在班里当做范文朗读。国民党的残忍,耿连长忠于共产党、忠于人民的大义凛然,形成强烈对比,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年80多岁的浚县文化老人李可湘声情并茂地回忆。
1949年,人们用芦苇在“遏云楼”旧址处搭建起简易戏院。1957年又将戏院改建为砖木结构,所用木柱大部分是从大伾山上采伐的柏树。舞台上部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八个木雕大字。1972年又进行改建,由林县建筑队施工,可容观众2000人,当时称浚县人民剧场,俗称戏院。
河南著名演员马金凤、申凤梅、毛爱莲、王善朴、魏云、李斯忠,国家著名艺术家侯宝林、马季先生曾在此演出。县上召开人代会、县委扩大会均在此举行。建国后,长达近40年时间内,这里都是浚县人民政治集会、文化宣传、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后来,戏院内部改为家具市场,门楼前脸被广告覆盖。2010年9月14日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因古城墙修复被拆除。
遏云楼所在地方圆数百米内文物古迹荟萃,人文景观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充分展示了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来源:黎阳故事 作者 马珂
举报/反馈

六味居看点

5833获赞 1452粉丝
信息创造价值,经验收获成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