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搜遍《王阳明全集》(含《传习录》),找出所有跟“志”和“立志”有关的部分,加以分类、解释,整理出这篇文章,详细总结王阳明心学关于“立志”的含义、意义和做法。
文章分三个部分:
一、立志是什么:立志的含义
二、为什么要立志:立志的重要性
三、如何立志:从心理上和实践上立志的方法
一、立志是什么?
在《王阳明全集》中,立志主要有四种表述:
一念为善之志。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各行立志敦本,求为身心之学。立圣人之志。四种表述,都表达同一个意思:一念为善之志!
下面分别解释分析。
1、一念为善之志
就是力求自己的每一个念头都是善念。要立就立这样的志。
2、念念存天理
在王阳明心学中,存天理就是没有私欲,“念念存天理”就是每一个念头都没有私欲,全是善念,和“一念为善之志”意思相同。
3、各行立志敦本,求为身心之学
要追求帮助我们身心双修的学问。
什么叫修身?难道是把外表打扮得干净整洁,或者把职位、权势、名气或者财富弄得再大一些、多一点?
当然不是,修身必然要修心。
什么叫修心?心是本体,本来光明,无善无恶,不需要修,也没法修。
从心上产生的念头却有好和坏之分,也就是善念和恶念,才需要修。所以修的是念头。
如何修?
答:在起心动念处为善去恶。跟第一种意思同。
4、立圣人之志。
这种说法因王阳明12岁立志做圣贤而广为流传。
12岁的做圣贤和立圣人之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立志做圣贤,成一个像圣贤那样的人。
后来的“立圣人之志”的圣人,指内心没有丝毫私欲存在的状态。谁的起心动念处没有私欲,全是善意,谁就是圣人。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阳明心学的“人人都是圣人”,“满大街都是圣人”的说法,圣人由此变成了一件人人可以做,人人做得到的事情。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立志,翻来覆去,只有一个意思,就是:
立志让自己的每一个念头都是善念。
二、为什么要立志?
王阳明用很多的明喻来强调立志对人的重要性,比如立志是树木的根、果实的种子、水的源头、舟的舵、马的衔。
这些比喻指出立志的重要程度:根本。
立志是一个人为人为学的根本。
“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
有根本在,你可能也不会成功,因为立志不真切,又不努力,一切都是白搭。
但是没这个根本,绝对不会成功:
“诚以学不立志,如植木无根,生意将无从发端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这就跟“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表达方式一样。
有人要问,后果有这么严重吗?
当然有,王阳明说得很明白,因为两个字:习气。
习气就是逐渐形成的不良习惯或作风。
当习气盖过人的本性(即良知)之后,人就会慢慢甘于下流,因循懈驰,散漫度日,更严重的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最后放辟邪侈,无所不为。
这个时候,人跟禽兽也就没什么分别了。
三、如何立志?
(一)心理上“三心一专”
1、决心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下定决定,王阳明说“立志真切”。
世界上的事,只要痛下决心,具体方法都是细枝末节。
痛下决心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传习录》里说的绝妙:
“持志如心痛。”
到心痛的时候,人们才会下定决心。
2、初心
初心,并不仅仅指最初的动机,更应该指最纯粹的动机,就是立志。如果能够谨记最纯粹的动机,不患得患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前程自在其中。
这一段也是王阳明心学中的名篇: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
3、专心
专心致志还不足以表达王阳明所说的“专心”, 而是要精神心思凝聚融结,心心念念想的都是这件事
“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
日本三洋电机创始人井植薰提出“24-16-8”工作制。
他认为一般职工,工作8小时。
管理干部,除晚上睡觉之外,其他时间都应该想着工作的事,就是16小时。
公司董事以上,要具备24小时为公司工作着想的觉悟,对工作要“走火入魔”,时时刻刻为公司操心,甚至做梦也要做公司的梦。
难怪阳明心学在日本流行之后,很受追捧。
4、专一
王阳明说“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专一是什么意思,用虚云禅师的话可很好阐释:
“每叹学道之士,难增进胜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贪便宜。今日参禅,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广及多门。不审正助,刻刻转换门庭,妄希成佛,毫无佛行,造诸魔业,共为魔眷。”
他又说:
“总宜深究一门,一门如是,门门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业根浓厚,有甚习气不顿脱乎?”
(二)实际的4个方法
1、正诸先觉
“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辩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
就是以往圣先贤为标准,听话照做,并及反省、辩论和理解,就像王阳明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圣人在这个时候,会怎么做?
这其实就是“换人思考”,当处于困境时,把自己换成另外一个人,以获得完全不同的视角和看法。
2、勤读经典
立志在一念发动处为善去恶,方法都写在经典里,王阳明推介《四书》、《五经》。
除了用来背诵、研究和写论文,经典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辜鸿铭在《孔教研究》中说:
“一个好学生在研习经典著作过程中的唯一目的与目标应当是:理解生活,探究人生之道,进而懂得我们应当如何生活,如何去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
3、责志
责,就是先责备,再责令的意思。
当我们发现心里私欲萌芽或滋生,先反省责备自己立志不真切,然后在责令自己立志,志一立,问题迎刃而解。
就好像我们真相做某件事,就一定做得成。
王阳明说:
“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懆心生,责此志,即不懆;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
4、谨独
谨独就是慎独,它是念头处最后一道最细最密的防线,只要经过它的考验,就能对天理与私欲分得清清楚楚。
王阳明说:
“能加为己谨独之功,然后于天理人欲之辨日精日密,而于古人论学之得失,孰为支离,孰为空寂,孰为似是而非,孰为似诚而伪,不待辩说而自明。”
(三)要避开两个坑
1、勿助
不要一时没有见到成效,就着急寻求快捷的方法,欲速则不达,因此要“去其欲速助长之心,循循日进,自当有至。”
2、勿忘
就是不要忘记,做到上面说的“精神心思凝聚融结,心心念念想的都是这件事”,自然不会忘记。
举报/反馈

爱读名著陈老师

9205获赞 4689粉丝
专注于2年级以上学生名著阅读!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