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闽北古法制作的港口茶
八闽地区
朱师爷留传下来的种茶心法,极有可能印证两百多年前福建武夷山的种法。武夷山行的就是同样的有性繁殖,朱家不过是照章办理。或许他也曾经试过无性繁殖,但是恒春一带的气 候接近热带雨林,夏天高温,且有漫长而明显的干季,以无性繁殖法植茶,茶树无明显的主根,熬不过夏天就纷纷倒地。但播下种子,却能长出发达的主根,深入地底面得以存活生长。
武夷山茶树
茶农播种的时候,每一个“植穴”撒入三至五颗种子,所以茶园里每一丛都有三、五株不同的茶种,形成错落缤纷的景观。茶树的叶子颜色不同,有淡黄、绿黄、深绿,常色;叶形也有变化,椭圆形、披针形都有:芽期更各自不同,早生晚生各随其便。这不像能够集约管理的茶园,倒像育种的苗圃。由于地处热带,从一二月起便可采收,朱家兄弟和邻居们不分品类,随手挑捡成熟的“对口芽”,充分混合,多年来,茶汤的口味竟然变化不大。
茶籽播种
它的茶汤和制法则是朱家港口茶传奇的第二幕。茶叶采收之后,不经日光萎凋,直接炒菁、揉捻——这是不发醇的绿茶的做法,但接着,再以炒锅慢火炒熟,茶叶略呈灰白,看起来像乌龙,喝起来像乌龙,朱家兄弟当乌龙来卖,路过购买的观光客也当乌龙来买。但这茶不是严格定义的经过半发酵制程的乌龙茶,它的熟茶风味是慢火炒出来的,Like it or not,不论你喜不喜欢,这是它的特色。重点是,朱家老师爷当年就是这样做茶,献给他的东家。而他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依样画葫芦,画的是两百多年前武夷山的葫芦。
港口茶
这一段两幕式的传奇故事,如今原封不动划入垦丁国家公园之内。茶园不能扩张,只在遇到“缺株”时,顺手收集茶籽补入,形成一座封闭的、丰富多样的茶树基因库。在一份1/90000的南台湾地图上,详细得连公园里的豪华大饭店都标出来。沿着往佳乐水的路上,可以看到那条“港口溪”。在溪的出海口附近打了一个星号,写着“港口茶”,看来这茶园也列为值得一游的景点了。只是观光客或者呼啸而过,或者停车买茶,多年来它却依然寂寞,不曾有过学术界的知音前往拜访。或许两百年的异交,在进化史上只是目光一瞬,再等个两千年,总会有考古学家,带着追悔不及的懊恼来看它吧。
垦丁国家公园
垦丁国家公园地图
欢迎大家关注【百家号/茶田吾舍工作室】,我们一起品茶、论茶、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