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袁 梦
编辑 |张火鸟
孔令俊松了一口气。
2018年9月20日,在中国慈展会社会企业认证会上,孔氏(北京) 国际钟表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孔氏钟表”)荣膺“中国好社企”。孔氏钟表董事长孔令俊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孔氏钟表有数十名听力障碍员工,过去,孔令俊不太愿意对外说公司的这一特征,因为有人曾因此给他贴上“利用残疾人福利偷税”的标签。如今,他觉得找到了组织,可以尽情施展拳脚。眼下,他正在规划建设“手牵手产业园”,为残障人士提供技术学习平台,并携手更多企业共同解决残疾人就业困难问题。
这并非一时兴起。
2007年, 专注于珐琅钟表设计、生产的奢侈钟表公司孔氏钟表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孔令俊就希望能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然而,当时条件尚未成熟,招聘计划未能立马实施。直到2012年,孔氏钟表才有能力为零基础员工提供技术支持。也就是这一年,孔令俊找到了“最合适的人”。
“找到能静下来的人”
推开孔氏钟表珐琅部生产车间房门,没有一个人抬头,十几双眼睛紧紧锁定显微镜目镜镜头,右手拿镊,衔着一根厚度仅为0.04毫米的金丝,左手扶丝,待金丝与图纸线条完全重合,再剪断掐好的金丝,嵌到表盘上。这是珐琅表制作过程中的掐丝工序。
掐丝房隔壁是点蓝房。这里,员工用小号毛笔蘸取笔尖量的颜料垂直移动填充掐丝后的轮廓,以点成面,期间不断变换色彩,显微镜下,极小的轮廓中也能看得到有层次的渐变,再经过层层烧制,最终呈现出珐琅永不退色的光泽。
整个过程没有人交谈,彼此眼神接触时,也只是微笑。他们都是听障人士,并且语言机制也遭到破坏,如今只能靠口型和手语进行交流。
但孔令俊说,这些人都是奇人。而他与他们的合作,实属偶然。
孔令俊是“表痴”,追求极致表艺,且对瑞士精细表艺充满好奇。有一次,在瑞士旅游期间,他参观了一家瑞士表厂,发现表厂外人迹罕至,冰天雪地,除了风声别无他音,表厂里,制表大师们独立作业,聚精会神,整个厂里只能听见衣服摩擦声和器具碰撞声,甚至因为过于安静,来访者有意控制呼吸幅度。“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找到能静下来的人。
2012年,孔氏钟表迎来了第一批听障员工。其中,有人具备景泰蓝工艺基础,但也需要进行显微镜精细工艺操作培训,而有的则完全是零基础。
根据经验,培养出一个成熟的珐琅工艺技师至少需要三年,而又因听障人士存在交流障碍,孔令俊已经做好将培训时间延长的准备。不过,让孔令俊意外的是,部分员工仅用一年就完成基础培训。此后,随着更多听障员工的加入,孔令俊发现这并非特例。
一块完整的珐琅表盘需要反复修复瑕疵30多次,历时3个月左右,全程显微镜作业,是一份极费眼力,并且极需耐心的工作,而这些听障员工无一因制表过程艰辛而退出。
“一般人很难坚持下来。”孔令俊的助理补充道。
“我们的孩子”
孔氏钟表的听障员工大多是80、90后,有的上过大专,有的上过大学,但毕业后大部分人都因交谈困难而无法获得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他们做过洗衣工、面包师、饭店帮工等,有的人已经换过许多份工作。
到孔氏钟表之前,李鹏就过着这种辗转不定的日子。他打过很多份工,但都呆不长,工作中因为交流不善,被误解、冤枉是家常便饭。在那种状态中,他情绪不稳,再加上他人口舌受到排挤,好几次因无法承受压力被迫离开。他经常拿不到工资,公司却享受着政府给他的补贴,而他只能努力适应,他说大部分残疾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2015年,李鹏正式加入孔氏钟表。在这里,他学习到制作珐琅表盘的完整工序,亲自参与大部分产品的制作,真正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他说这是不曾有过的工作体验。
李鹏说他喜欢公司的凝聚力,公司上下经常一起解决问题,遇到急单,大家也会毫无怨言地赶任务。他们每个月都会收到娱乐经费、房租补贴,即使在公司资金运转困难时,这种福利也不曾中断。逢年过节,公司也会举办许多集体活动,平常也会组织聚餐。李鹏说:“孔氏钟表有家的感觉。”
为了营造这样的环境,孔令俊费了一番心思。
在孔氏钟表的日常工作中,除了接打电话以外,这些听障员工不会主动请求帮助,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和对他们劳动成果的肯定,因此,平等的工作环境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孔令俊经常对普通员工说,每一个听障员工和大家都是一样的,要把他们带好;工作上,听障员工比普通员工更专注,且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所有人都应该向他们学习。
除了营造平等的工作环境,孔令俊也会给予听障员工特殊关怀,比如,公司规定听障母亲可以带薪休产假,孔令俊会牢记听障员工结婚日期,之后单独请新人吃饭,送上祝福。
孔令俊把公司里的听障员工称作“我们的孩子”。
孔令俊说他不时会收到“孩子们”自己烤的面包或是过年买的红酒,他说他很满足。久而久之,他分不清是谁在帮助谁,因为员工们把工作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做到极致,完成的作品可圈可点,而他只是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对于这些听障“孩子”取得的成绩,孔令俊是骄傲的。
一次,在瑞士钟表博物馆收藏了孔氏钟表制作的两块表后,他来到残联想要“炫耀”一下听障“孩子”也能做出高水准的作品。然而,残联以为他是来上访投诉的,接待人员对他的讲述提不起兴趣。他不禁思考,社会给予残疾人的机会是不是不够公正,社会看待障碍人士的目光是不是也不够客观。他也深知,时至今日,对于许多偏远地区的家庭来说,家里有残障人士是一件非常悲痛的事情。
孔令俊从来不觉得残障人士和正常人有多么大的不同,他相信,他们大多有自己的天赋,只不过需要社会给他们一个平等的机会,如果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他们也能做得同样优秀。
在孔令俊看来,障碍人士不需要怜悯心,他们需要机会。而从企业角度来讲,产品再好,早晚有人会超越它,但一旦倾注爱和慈善, 产品便具有了无法超越的价值。
“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
过去几年,孔令俊找到了打造“无法超越的产品价值”的路径——社会企业。
电脑前,有高位截肢的,有失去手臂或是失去腿的,但每个人都把电脑敲得噼里啪啦。这是孔令俊在残友集团旗下残友软件看到的工作场景。
“那太厉害了,残友现在除了银行没有,什么都有了,上市公司都好几个了。”孔令俊难掩兴奋。
不只是在残友,作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益行者”项目的学员,他在课堂上获益良多。在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的讲授中,他学到了如何将企业向善和创造利益两者融合。通过“益行者”项目,他还认识了许多社会企业家,了解到许多成功案例。
但孔令俊仍觉得不够,他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加入“社会企业”阵营。他相信大部分中国企业是向善的,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开始行善。他希望自己和孔氏钟表可以影响更多企业。
他曾告诉自己的一位企业家朋友,孔氏钟表珐琅部的员工80%都是听障者,完全胜任工作。他鼓励这位朋友雇佣障碍人士,同时为了消除朋友的顾虑,他承诺如果朋友觉得不行,他将接手这些“孩子”。最终,他的这位朋友招了第一批障碍人士员工,这家公司的障碍员工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在鼓励朋友们雇佣障碍人士的同时,孔令俊也在思考和尝试帮助更多障碍人士就业。
孔令俊坦言自己正在挑战一项不简单的任务,他想让更多人看见这件事的价值,向他们传递一个积极的信号:再难都有人成功,为什么你不能尝试呢?他还希望有更优秀的企业家进入社会企业领域,引导更多人做“倾注爱和慈善”的商业。
近几年,孔令俊发现因为公司离家太远,无法照顾父母,一些“孩子”选择离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手牵手产业园”的想法应运而生。
孔令俊希望利用孔氏钟表的技术衍生出更多机会,授之以渔,比如,拓展修手机、修手表、修奢侈品包包等业务。他希望一些残疾人通过学习技术,在家也能就业。
“有的企业不愿意花时间培养他们,我来,你们尽管用,这总行吧。”孔令俊说。
孔令俊说他想“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很多年以后,孔令俊想得到的不是别人给他一句“有钱”的评价,而是提起他,能想到孔氏钟表为听障人士实现的价值。
“等企业起来了,我老了,就办成基金会,让它回到社会上去。”孔令俊说。
合作、投稿请联系: hywh06@163.com
社会创新家
中国社会创新的思想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