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刊财经 李健
医药板块调整了4个月余,很多市场中的“明星”从高位回调超过30%,估值也回落到合理区间附近。医药板块的空间很大,但复杂性很高,如何把握其中机会?
本周,林园投资董事长林园先生做客《红周刊》,聊起了他最爱的中药老字号企业。他走访了100多家三甲医院,看到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就诊人数在过去三年翻了一番。林园认为,他持有的中药老字号最多12个月就会再创新高,到时候回头看,只要是现在入场的——无论是高位还是低位,成本几乎是一样的。
当前就是医药股上车机会
《红周刊》:如果以后医药市场放开,海外医药企业会对国内药企形成冲击吗?
林园:这个我可以很明确地回答你,不会。性价比是我们的优势,国内药企生产的产品相比海外同类产品还是便宜很多。我相信,如果政策放开,先前进到国内市场的一些生产仿制药的海外企业将被挤出中国市场。前几年,美国的仿制药龙头积极拓展中国市场,但即使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企业Teva制药,在中国的营收也是录得亏损,因为它的流通成本太高、制药成本也太高了。
中国医药企业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最快、最节省成本地研制出仿制药,例如抗生素。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抗生素主要是依靠辉瑞等外国企业供应,后来是白云山在90年代末生产出我国第一款具有新型结构的半合成头孢菌素——头孢硫脒,之后到现在中国的抗生素生产成本只是外国同类药的30%—50%。
《红周刊》:您投资海外医药企业吗?
林园:我们是1990年左右在海外资本市场买入海外龙头药企,例如辉瑞、礼来,当时都配置了一些。那时候买入海外医药股,主要是因为除了它们也没什么标的值得买。从回报来说,整体来说海外医药股还是很赚钱的。
最近这10多年我们不再买海外龙头药企了。
《红周刊》:最近,医药股经受了一波剧烈回撤,很多基本面向好的医药企业股价也从高位回调了30%以上,您判断现在是上车的好机会吗?
林园:过去1年多来,医药股股价先涨后调一直在波动,近期还出现大幅下滑,我们给出的判断是:现在就是投资医药股的好时候,包括我们去年不幸在高位上买的股票,长期来看也是在一个很低的位置。
我们认为,不超过12个月,我们持有的品牌中药龙头就会创新高。到时候回头看,只要是现在入场的——无论是高位还是低位,成本几乎是一样的。
《红周刊》:中药老字号的企稳信号大概会在什么时候明确释放?
林园:对于我们一直关注的中药老字号企业,大概可以算出它未来2—3年的利润情况,根据目前的测算,这些企业明年营收还是继续增长的。所以,基本上到明年一季报或者二季报的时候,市场将会看到这些企业的盈利在扎实上涨,那么股价也应同步企稳了。因为我们计算估值都是按照当前的营收情况来计算的,到了明年当这些企业增长确定性被市场看到的时候,大家就会按照新的利润水平计算估值,因此到那时这些标的的估值也会上一个台阶。
我们认为,过去半年医药股的下跌和整体市场环境有关系。医药股早期没有跌很多,而是到后期大幅下跌,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基金持有人的财务状况变得糟糕,所以不惜成本抛售医药股,引起了股价短期波动。
中药未来一年会创新高
《红周刊》:您认为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的医疗市场空间很大,您坚信的理由是什么?
林园:我们预计相对国外心脑血管疾病类医药市场,国内至少有100倍的成长空间。我们调研了超过100家三甲医院的大内科病人数据,过去三年整体就诊量翻了一番。其实,无论是哪一家三甲医院,心脑血管疾病一定都是他们医院最能赚钱的科室。因为慢性病是治不好的,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
而且,在经济调整周期,只有医药是刚需,投资风险相对较小,机会相对更加明确。例如,我们这一代最多也就能再活30多年,这意味着,未来30年约有4到6亿人去世。对比日本的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经指数是看到3万多点,后来一直回调到7000点左右,现在是2万多一点,主要原因就是老龄化导致的国内需求降低,同时海外收益不长久等。但在过去30年,日本医药公司还在持续壮大。据我们统计,在过去100年海外市场所有上市公司中,医药公司创造的利润是所有上市公司全部利润的68%。
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的并发症的治疗药物产生了医药行业70%的营业额,利润也占到医药行业的70%。全世界没有任何产品能比这类产品能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创造如此高的利润,不投它投什么?
《红周刊》:您怎么看中药企业在生活消费领域的拓展?您关注有哪些特质的企业?
林园:我们认为只要这部分支出不影响核心业务的发展,就可以不用担心。我们不太关注中药企业的纵向拓展,我们认为药企核心竞争力始终是核心中药产品,至于其他业务的利润增长其实不在我们预期之内。
对于中药企业来说,常常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药品本来是主治肾病,后来发现还有其他功效,由此产生的增长才是我们乐于看到的增长。
我们关注的中药企业是这样的:不需要研发,毛利一直较高,企业的营销能力强,具备良好的提价能力。有些中药龙头很有特点,产品销售特别旺盛、零库存——不是因为原材料珍惜,不易获得,而是企业的饥饿营销策略。这样的企业从长期看,具有持续提振利润的前景,也就非常值得看好了。
(本文已刊发于2018年12月22日出版的《红周刊》)
举报/反馈

证券市场周刊市场号

51.2万获赞 16.7万粉丝
内容以专业的分析和深度报道见长
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