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张爱玲在常德公寓的在阳台上俯视红尘,写道:
晚烟里,上海的边疆微微起伏,虽没有山也像是层峦叠嶂。我想到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
说到常德公寓,可能是上海最著名的一幢老建筑。
在上海其实有很多老房子,比如像外滩那些老洋房,大多数是作为银行或者餐厅等等公共用途,还有前法租界的一些名人故居,较多时用于政治用途,但是常德公寓算是比较独特的存在的,因为它现在尚属民用住宅,不对外开放参观,很多人慕名而来只能轻叹,所以它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神秘感。
每天会看到很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在门口拍照,更有张爱玲的死忠粉,按照张当年在上海的线路一一踩点,个别的因为被拦在门口失望大哭。
德国作家Rabea特意慕名赶来:“呀,那我选的那套房间,就在张爱玲的楼下,岂不是能依稀听见张爱玲当年穿着绣花鞋走路的脚步声。
常德公寓是张爱玲住得最长久的公寓,建于1936年,由一位意大利建筑师建造。最初名为爱丁顿公寓,然后是沿着赫德路(现在的常德路),与静安寺路相交(现在的南京西路)。当时,火车沿着公寓前的道路运行,张爱玲在她的书中提到她只能听火车的声音睡觉。常德公寓在当时已经算高层建筑了,站在阳台甚至可以看到外滩。
这座建筑的外观也非常美,是Art Deco风格的。第一批居民来自中上阶层。楼上邻居的父亲回忆说,他曾向外籍房东付过房租。因为他当时是一名医生,所以能负担得起这个地方。当然,这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前。
其他比较著名的Art Deco风格的建筑还有:在上海和平饭店、国际饭店、福州大楼、国泰电影院、百乐门、美琪大剧院,上海是世界上第二大拥有众多Art Deco风格建筑的城市,仅次于纽约。
名流与传奇 THE RICH AND FAMOUS
张爱玲 (1920 – 1995)常德公寓是张爱玲住得最长久的公寓。
1939年,她第一次住在这里,和她的母亲和姨妈住在51单元。1942 - 1947年在香港大学学习后,第二次住在这里,住在65单元。1943年,她遇到了第一任丈夫胡兰成,当时她23,她曾透过常德公寓的猫眼看到胡兰成捧着鲜花向她求婚。
在这里生活期间出版了她最著名的小说,很多散文都是在公寓里面写的,里面有提到公寓的生活,其中《公寓生活记趣》是最为集中的短篇小说也有很多以公寓为背景,比如《心经》《红玫瑰与白玫瑰》;长篇《小团圆》是张的自传体小说,讲的都是她自己的故事,九莉从香港回到上海后到结尾都是在常德公寓里的,里面有很多关于公寓的描写《道路以目》描写她生活的街区,《夜营的喇叭》则是是公寓所闻。
阮玲玉 (1910 - 1935)一部关于著名女演员阮玲玉的电影就在常德公寓的一楼拍摄。
由导演关锦鹏在1992年拍摄,女主角是张曼玉。
王家卫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生于上海。目前拥有常德公寓三楼一单元。
据邻居说,这个地方是他在上海的工作室。王家卫本人也会时常出入,说不定就能偶遇一回。
杨二车娜姆杨二车娜姆之前曾居住在常德公寓12单元。
我们今天看到的复古上海风情的公寓的前身就是杨二车纳姆的藏族风格工作室。
公寓的原始布局 ORIGINAL LAYOUT
常德公寓12单元,最初的设计是一套带独立卫生间的两居室公寓。厨房墙壁后面的公共空间曾经属于这间公寓。它由女仆的厨房、浴室、起居空间和其他主人的卧室组成。
1949年以后,该建筑成为国有企业,单位作为宿舍重新分配给国有企业的员工。最初的单元在不同的楼层都有细微的差别。有两个楼梯:一个是女仆的,一个是主人的。主人的房子是用瓷砖盖的,而女仆的房子是用水泥盖的。
而在改造之前,12单元还是比较简陋的,前面被粉刷成明黄色(之前由杨二车娜姆打造的藏族风格),天花板上安装着一盏现代工业风的吊灯。
改造后的布局和风格 NEW LAYOUT
改造后的布局和原先大有不同,原先隔在这两个居室之间的墙被打通了,让人进去就能看到非常宽敞的大厅,视野很开阔。厨房和客厅之间的墙也被打通,像一个吧台的形式,在客厅里可以看到厨房里的人在忙碌。
通过与常德公寓设计师的聊天得知,最初的理念就是把这件工作当成一个舞台来设计的。采用的风格是上世纪初风靡世界的Art Deco风格,让人仿佛回到老上海的租界时期。
有种从现实时间进入一个神奇的冲动,跌入一个异时空的舞台,像喜剧的布景,充满想象力,它既真实又虚幻,像过去又像未来。
常德公寓这幢大楼的外观也是Art Deco风格的,它兴起于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厌倦了纸醉金迷的洛可可和繁复奢华的设计,希望回归到硬朗,有更多几何元素和手工质感的风格,并映射到建筑和室内建筑的风格上,从欧洲一直流行到美国,再到香港和上海。
所以常德公寓选用这种风格一是与整幢大楼进行呼应,二是也希望这个空间回归到上个世纪老上海的风格。
戏剧感的空间THEATRICAL SPACE
改造后的常德公寓12单元,每个空间都有自己不同的颜色,都是很有戏剧性的存在感很强的对比色,孔雀蓝,明黄,紫色和酒红色。这些颜色其实都可以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找到出处,据说孔雀蓝是张爱玲妈妈最钟爱的颜色。
同时这些配色也有参考当时的一些老电影中室内设计的配色,以及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可以说绿色,红色和黄色是那个年代的流行色了。
在繁闹的市中心,闹中取静,通过昏暗的楼道,乘着老旧电梯向上攀爬,推开木头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长长的通道,就像把你从真实世界引到想象世界的一个通道,有点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舞台的后台。
整体颜色酒红色,有着丝绒帘布的点缀,更有一种复古的感觉。旁边有着一排排的灯泡和椭圆的连续镜面,上面有着挂衣服的架子,前方还有一张化妆台和椅子,同样也是深红色,就像话剧演员在出场前坐在那里精心梳妆。
这个通道的存在不但将整个公寓从格局上进行了调整,还将剧场布景元素和美术场景巧妙地进行了植入,仿佛一个节点的设置,将戏剧感场景和现实世界连接在一起,有种“嗖”地一声进行穿越的感觉,可以说是这个空间设计的神来之笔了。
通过这条走道,眼前豁然开朗,是一间宽敞的大厅,还有放开式的厨房和一个电话亭。
开放式的厨房的颜色是明黄色的,可以强烈感受到空间的氛围,温暖而明艳。厨房和客厅衔接部分是一个吧台,上面装着彩色玻璃,就好像一个典当行的窗口。大家可以像看电影一样看到吧台和厨房里的人,很有穿越的感觉。
另外处于整个空间正中间的电话亭是整个空间视觉的焦点,也可以说是起到点睛之笔了。据说这次公寓的设计灵感是最先有了它,然后再以它为中心慢慢像四周辐射的。仿若可以通过这架电话,与不同时空的人进行通话。
关上门,这个电话亭的隔音效果也非常好,里面还装了一个音响,可以里面静静聆听室内乐,音效巨好无比,非常地治愈。
客厅的一边是纯白的墙,另一边贴的复古的湖蓝色壁纸。
壁纸的图案是由专门设计师设计,然后由制造商印刷。这种颜色深受张爱玲的母亲的喜爱。这个图案是装饰艺术风格的,与公寓各处的壁灯和彩色玻璃相匹配。
洗手间则是黑白相间的一个简洁空间。窗户上的彩绘玻璃也是和厨房折叠窗上相互呼应的Art Deco风风格图案。里面还有一个小巧精致的浴缸。
同样,因为是历史保护建筑的缘故,阳台的外观无法改变,但是出于安全考虑,阳台的栏杆和俯首部分被增厚了。
地砖也更换过了,但也是精心挑选的复古图案。
千金难买的独特细节设计 THOSE MONEY CAN'T BUY
除了几个特别有戏剧效果的空间和壁纸,这间公寓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因为这里在改装过程中一切设计都是定做的,图案也是设计师精心设计的,典型的Art Deco风格。吊顶石膏线,腰线,踢脚线,包括墙纸,都是专门设计然后画上去的,不是在外面买的现成品,所以绝对不会和外面的其它地方雷同。
最初设计由专门的设计师和裁缝制作的制造商。装饰艺术风格与几何图案。据说前前后后改了四十几稿,基本是由放射状和阶梯形元素构成。
实际上,厨房和起居室是分开的,这也是一件艺术作品,从背景中可以看到灯光。后面的锁,如果你注意到的话,是被广泛用于旧窗户的类型。
最初设计由我们的设计师和门的制造商量身打造。装饰也是艺术风格,匹配房子的整体风格。
电话亭和洗手间的门也有着和吧台窗户相互呼应的图案,玻璃和木头的融合,结构的艺术,放射性线条和阶梯线条的结合的美感,图案的设计也是改过了很多版,可以说是别具匠心。
而且中间的玻璃和木头采用的是镶嵌技术,玻璃不是拼接的,而是两片木头中间夹着一块全尺寸的玻璃。木头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图案,给人一种金属的感觉。
在客厅的尽头,有一扇三角形的飘窗,透过飘窗可以看到楼下花园的喷泉,非常浪漫。
大家也可以坐在这一块区域聊天。
而在飘窗旁边的墙上有一个非常罕见而特别的壁龛设计,是由之前的储物间改造而成的,客人们可以随意落座在这个壁龛上,因为它非常深,大家甚至可以脱掉鞋子盘腿坐在上面,这样更有利于消除大家的距离感,更加和谐地进行聊天。
壁龛的几个面装的都是仿古镜,上面有着黑色斑驳的纹路,坐在壁龛中可以看到两边镜子中影射出来的无数个自己,像是穿越了时光与错落的空间,感觉很神奇。
墙上的画是房子的主人以著名的莫奈的睡莲手绘为灵感进行的创作。
在池塘里描绘出日落的橙红色。水的绿色/蓝色荡漾出复杂的层次,与墙纸的颜色产生共鸣。
为房间增添色彩,相得益彰。
公寓里的古董 THE ORIGINALS IN THE APARTMENT
地板是20世纪40年代的原作。保护原件是极其困难的,更不用说在漫长的翻新过程中。甚至连地板工人都习惯准备用油漆刷新地板,让它看起来焕然一新。
所以设计师和房东花了很多功夫去清除灰尘,用手擦地板上的重痕迹。这就像一个老太太的面部护理!
走在经历了一个世纪洗礼的木质地板上,听到它吱吱作响,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
小心点,你踩到的可是古董!
因为常德公寓是一幢历史保护建筑(第II类),不允许改变外观。所以设计师只能更换坏了的窗户玻璃。很抱歉,所有的金属部件,比如把手和百叶窗都不能换,所以都保留了原来的老部件。因此也得以保留了它部分的原始风貌。
客厅的吊顶(走廊部分的天花板)也是后来全新的设计,为了不让横竖两道横梁显得突兀。
吊顶上有着7个古董灯,不是这个房子原来就有的,是从一家古色古香的灯饰店买到的,非常有意思的是它还和公寓走廊上的灯一模一样,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缘分。
这两盏灯也是从一家古玩店淘来的,也是从一所老房子里拆下来的。绿铜氧化的颜色与墙纸竟意外地非常搭配。像在互相呼应。
这个手提箱是楼上邻居送的礼物,她父亲年轻的时候是医生,经常带着它到处旅行。它的年龄大约60岁....也是从古董店淘来的一件古董。
改造过程中的艰辛 SWEAT AND PAIN
首先最大的问题在于政府关系,这是一个历史保护建筑,一直是城市安全局、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的密切关注对象…基础装修开始一个非常敏感的时候,在巨鹿路888号历史保护建筑的拆除时期。房东最终不得不去修缮科维修部门申请很多材料,监督历史保护建筑。最艰难的部分是要证明被推倒的墙不是承重墙,这样才得以进行后来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造,否则有了一面墙的阻隔,整个空间的格局和主题将会大不相同。
其次是维护和邻居们的关系,生活在这里的邻居来自各行各业,从需要在中午小睡的老年人,到工作到很晚的设计师,到上夜班的居民,到Airbnb的客人,再到工作室、公司等商业办公人员。想要不打扰到他们也要花一番心思。
好处 x 常德公寓 Meet Best X Changde Apartment
老房子真的是有一种非常神奇的气场,人走到这间房子里不知不觉说话的语速会变慢,一改平时在大都市里那种匆忙的节奏,匆匆赶路,匆匆喝酒,匆匆social,急功近利。
房东提到很有意思的一个游戏就是,他每次邀请客人过来小聚的时候,总会邀请客人在阳台上呆上十分钟,阳台是以前张爱玲最喜欢站的位置,看看车水马龙的街道,听听车辆疾驰而过的声音。(张爱玲曾在书中写过自己晚上要是听不到路上电车的声音会睡不着。)然后再回屋分享一个关于自己过去的故事。大家都很有兴致,哪怕是刚刚认识的陌生人,仿佛都像被一根无形的纽带联系到了一起,一起聊小时候放学的故事,聊久远的蒙灰的记忆,而不是聊工作,聊八卦,聊新闻,这样每个人的羁绊仿佛也更深了。
听到这里,我仿佛觉得这就是这些老房子的意义所在吧,这就是空间的特殊性,也是空间对人们行为进行诱导的功能,将人与人,人与历史,与他人的交互,与过去的自己连接。
其实在都市人的社交行为中,破冰这一行为非常重要,而老建筑的存在就是有很好的自然破冰功能,对建筑和过去的探讨,能将人们自然而然地连接到一起。同时,将人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借辅于抽象与现实之间,是最容易产生哲学思考与艺术创作的一种状态。
好的空间设计应该是将形式和功能相结合,不但只是视觉意象,象征符号,在视觉上对你进行触动,更应该给人的行为带来一种仪式感,在物质层面带来的安全感,在精神层面带来的愉悦感。
像欧美的很多建筑设计就很生活,不肤浅,可以创造更多真实感受,而不是像现在的很多网红空间一样,大家只会到那里打个卡,拍一下照片,而不会诱导大家进行一种可重复的延续性的行为,满足大家需求的行为,这就是大众与专业的空间设计之间的区别吧。
对于现在的90后、00后来说,不再满足于仅仅租一间房子,而是希望入住有文化底蕴的,带来美感的房间。而且这种方式可以把老上海的记忆通过形象的方式做出来,让大家可以亲身体验老上海的风格,唤起美好的回忆,让老建筑成为一种集体记忆,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常德公寓在好处上已上线,大家是否也想尝试在张爱玲的旧居进行一次聚会,分享会,或者沙龙活动?也可以仅仅是相聚在一起看一场老电影,站在阳台上看看车水马龙的道路,听到不远处静安寺的钟鸣声,感受一下时间与空间在此刻此地交汇。
「好处·常德公寓」设计团队
主持设计师:何勇项目设计师:陈默、松洁参与设计师:王钦、刘桐林、简伟文、洪浩哲
举报/反馈

好处MeetBest

2获赞 7粉丝
好处,发现城市中的美好聚处。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