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北京,魏小草裹得严严实实,头上戴着自己做的一顶羊毛毡帽,这位创业者花了10个小时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搭顺风车到成都,再坐飞机来到北京,参加第三届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创博会”)。
她在大凉山深处的小县城创业,通过互联网销售自己独具创意的手工羊毛制品,还带动了彝族地区的老百姓增收。和北方气温不一样的是,她心里暖暖的,在创博会上,她和年轻的创业者交流切磋,相互鼓劲儿,希望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产品。
来自香港的创业者麦骞誉,被创业的氛围所感染。他是江门市印星机器人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和团队带来的5G机器人,可以随着演示人员的动作而舞动,甚至十分微小的手指弯曲动作,机器人都能瞬时匹配。这款动作传感机器人将被应用于拆弹、深海等危险性较大的场景。
参展3天来,麦骞誉每天都要和公司团队开电话会议到深夜,讨论创博会上的客户需求,“来的客户都很实在,直接提需求,我们要通过个性化定制来实现”。
“不可思议!”智先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徐力在创博会上参加路演后,他和团队的“遇见师者”项目不仅获得了多家投资机构青睐,还与一家地方政府初步达成引进项目到本地的意向。
徐力用“几乎绝望”形容这个项目的起步阶段,当时他们拿着这款以家长为直接用户的互联网教育产品,在西安找了40多所学校和30多位老师推广,“坚持并不容易,我们曾想过放弃,最后总是说服务自己再坚持,再找10个老师”。靠着“再坚持一下”的执着,项目终于有了突破。徐力感慨说:“在创业过程中,坚持来源于合伙人之间的鼓励和信任。”
基于强烈兴趣而开始的创业项目,面临着更大挑战。这次创博会上,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水下特种作业装备专业大三学生郑淏天代表公司来参展。
这家名为哈尔滨深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是由一群机器人爱好者创办的,18人的团队中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郑淏天从小对机器人感兴趣,大二时加入这家公司,就是想“干自己喜欢的”。
令他感到头疼的是跟甲方的谈判,“甲方总是要求续航时间长、重量轻,但很难实现,每次谈项目都觉得很困难”。
竞标的日子也不好过。有一次,他们“做得很用心”的一个爬管机器人项目,在竞标中输给了一个博士生导师带的团队,“对方经验很丰富,充分考虑了实际的海底条件,当海流大的时候怎么实现运作平稳”。
不过,突破后的收获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年轻的创业者。在一个项目中,甲方的要求颇具挑战性,经过反复沟通,甲方尊重了团队的意见。郑淏天回忆说:“团队花了六七个月的时间研发,那套产品卖了8.98万元。”
艰难的过程、甚至失败的教训更是成长。麦骞誉记得,自己20岁时在大学里创业,做电子磅秤,和另外一家公司合作,因为不懂商业,自己研发的东西,专利最后竟然变成了别人的。
之后,麦骞誉更加发奋,从小微项目累积,还去读了工商管理硕士,加深对市场、销售的了解,后来又创办了一家公司。
在国家打造“双创”升级版的背景下,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愈加浓厚,创新创业的生态更好了。例如,参加此次“创博会”的许多创业团队得到了各级共青团组织的支持。
因为跟随团四川省委一起参展,魏小草不必支付参展费用,当地团组织还对像她这样的初创企业给予交通补贴。
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创业团队,哈尔滨深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起步也得到了校团委的支持,“学校帮我们争取到了科协8万元的资金支持,还为我们免费提供了两个7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
年轻创业者正聚成满天星。在水下机器人领域,国际上一直都是加拿大等公司垄断,郑淏天的创业团队想做出自主品牌;扎根大凉山深处的魏小草,正以文创的思维把当地的农产品变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带领彝区百姓脱贫致富;徐力则做好了“慢创业”的准备,“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不应该只看当下,应该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
举报/反馈

中国青年网

4.7亿获赞 502.7万粉丝
青年温度、青网态度、青春靓度
中国青年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