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说书先生白晓生去朋友麻豆的阿公家,亲戚的小孩子在客厅低著头滑著手机,阿公跟长辈们闲聊之中,感叹时代进步,小朋友们聚在一起都在滑手机,即使是长辈也纷纷成了低头族。阿公说:「以前至少拢会做伙耍『刮之枋』。」什么是「刮之枋」呢?
「刮之枋」(khe-tsi-pang),是台语谐音字,扑克牌的意思。这个词若以华语表示,也是用谐音字凑合英文显示为「K击邦」,语源自日语的「揭示板」(Keijiban),中文是「佈告栏」的意思。
话说回来,「扑克牌」这三个字也是音译于英文 Poker,而这个词 Poker 并非纸牌的意思,而是一种纸牌游戏的称呼方式,其历史悠久,久而久之也就延用了 Poker 这说法,音译为「扑克牌」来指称这种纸牌了。
那么为什么台语要用「刮之枋」(khe-tsi-pang)来称「扑克排」呢?虽说此音节源自于日语的「揭示板」(Keijiban),本意「佈告栏」似乎也和「扑克牌」纸牌游戏相差甚远。而且,日语的「扑克牌」说法为トランプ(Toranpu),并不是「揭示板」(Keijiban),可以说台语这个词汇虽源自于日语,但意思已截然不同了。
台语之所以要用「刮之枋」(khe-tsi-pang)来称「扑克排」,主要理由说起来跟「扑克牌」与 Poker 的关系一致。
以前台湾曾流行过一种纸牌游戏,名为「揭示板.ストップ」(Keijiban.Sutoppu),也就是「揭示板.STOP」,硬翻译成中文就是「公佈栏.停止」,因为此游戏的热门,所以台语最后才会以台语音「刮之枋」(khe-tsi-pang)来指称「扑克牌」。
小时候亲戚的小孩们彼此聚在一起时,都会玩这个游戏「揭示板.ストップ」,而说书先生白晓生第一次跟母亲玩扑克牌,也是玩这个游戏,所以印象深刻。这个游戏的玩法很简单,或许是因为这样才会引起流行吧?简单说明一下此游戏的玩法:
「揭示板.ストップ」的牌面大小是,A最大、2最小,其它大小照数字顺序。有的玩法可以加入鬼牌,若有加入鬼牌,则是鬼牌最大。大鬼牌最大、小鬼牌次之,可以作为万用牌。
首先,每个玩家手上都发五张牌,剩余的牌全堆叠在中间。
在中间那叠牌抽出一张牌,这么做是为了决定花色,假设是梅花五。
接著先出牌的玩家,必须也出梅花牌面,但数字不限。这时候其馀玩家就要开始出同样花色的牌,开始比牌面大小,所以就算牌面比梅花五小,也是一样要出牌。
若手边没有同花色的牌,就必须开始翻中间堆叠的牌,一直翻到有同样花色为止。
一圈过后,台面上数字最大的玩家可以决定下一轮的花色。
以此类推、轮流下去,直到玩家手上打出倒数第二张牌、剩下最后一张牌时,就要大喊:「刮之枋!」(khe-tsi-pang)或者你要喊日语发音「揭示板」(Keijiban)也可以啦!总是就是公告大家,你手上剩最后一张牌咯!
这时候,其它玩家就要开始避免打出准优胜者手上、仅存那张牌的同花色牌。假设那位喊:「刮之枋!」(khe-tsi-pang)的玩家打出红心三,那你打出红心A或鬼牌,就可以接著换你出决定花色的牌。但如果运气不好,你手边只有红心四或其它数字的,而对方也恰好下一张牌也是同花色,那么它就赢了。
顺利打出最后一张牌的,这时候就要很得意的大喊:「STOP!」这时候就要以日语或台语音喊Sutoppu比较有感觉啦!
以上,就是这个曾经非常流行的扑克牌玩法,也就是因为太流行了,台语最后才会习惯把扑克牌称之为「刮之枋」(khe-tsi-pang),也就是这样的缘故。看起来字面上难面有点复杂,但若身边有朋友或长辈还记得这个游戏,也不仿实际玩一轮看看,其实非常简单易懂,但玩的过程也要有一点小心机,很有趣的哟!
读者朋友们,你们如果觉得这种玩法很熟悉的话,那在你们那边叫什么呢?评论告诉小白,和小白一起探讨吧!
举报/反馈

说书先生白晓生

414获赞 58粉丝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历史悠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