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东西塔位于泉州市区西街开元寺内,是中国现存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
关于塔的年代
东塔镇国塔在公元1238-1250年建造,西塔仁寿塔先东塔10年而建约公元1228-1237年。为什么选择这期间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建造东西塔呢?这与当时泉州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
公元1127年,宋室南渡,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中原的儒家文化和全国经济中心移到南方。由于江南通往北方的陆路交通断塞,偏南的南宋朝廷每年既要用大量的财赋来维持国用,又要向金缴纳巨额“岁币”,这样,唯有依靠江南的富庶来发展社会经济以增加财政收入。而此时的泉州在地理位置上接近京城,成为南宋朝廷的一个重要门户。从群周组织舶货进贡临安,比起广州更加便捷,因此泉州的地位举足轻重。
继北宋之后,南宋前期的泉州已经58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成为东方的著名大港。因此南宋时期的泉州港常是梯航万国,帆樯如云,外国商人运来的满船满舱的犀角、象牙、珠宝、香药以及其它珍贵蕃货,在码头上堆积如山,舶司抽解,商贩交易,熙熙攘攘,兴隆繁忙。
关于塔的造型
从建筑上来说,无论是四角、六角、八角或圆锥形的塔,到了最高一层,所有的椽子、望板、瓦陇,都要顺着塔顶的坡度向上聚拢,集结在一个中心点上,而刹就是这个中心点的盖子,起着遮风挡雨的作用。从佛教的观念来说,不管塔高几层,最后都是用刹来作收束,表示佛法到了极限,塔身所聚集的种种功德,最后也都归总到最高的刹顶,这种升腾向上的动势,体现着对“佛国”的向往。
东西塔造型为平面八角: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物体的支点越多,稳定性越强。塔平面呈八角形,其内角均为120度,地震时受力面积大,震波分散均匀,比之90度的四方形更不易受破坏。再则,塔身的八个壁面正对着八个方位,而每一个正面的两边又形成两个斜侧面,能够起到削弱来自任何一个方向风力的作用,从而使塔的刚度、整体性和稳定性都有所增强。
关于塔的底座
东塔须弥座高1米。周长60米,依塔身形制砌成八面八角。环绕着须弥座的束腰部位,嵌砌着宽1米、高0.32米的辉绿岩(俗名青草石)浮雕40方。在排列上,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各嵌砌6方浮雕,而东南西北四个正面因有踏道,故每面只有四方浮雕。在这40方浮雕中,有释迦牟尼本生故事8方,释迦牟尼本行故事13方,印度阿育王皈依佛教故事4方,佛教东渐传化故事5方,佛教比喻经故事7方,以及其它图雕3方。
好了,整理出来太难了,先分享到这里了,后期还有关于塔的描述,且听下次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