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飞
中岛 B5N 九七式 舰上攻击机
1935年日本海军命令中岛公司与三菱公司分别研制新式舰上鱼雷攻击机,称做10试舰上攻击机,海军将从中间挑选竞争获胜者投产,中岛公司与三菱公司都在1937年拿出了自己的10试舰上攻击机,这2个公司的飞机外观近似,性能差不多,中岛公司采取了起落架可折叠收放的设计,而三菱公司的则采取固定起落架设计,三菱的鱼雷机虽然采取固定起落架设计,但由于发动功率更大,反而飞行速度比中岛公司的鱼雷机还快。
炸弹鱼雷都能挂的97
最后日本海军难以取舍,决定干脆中岛公司与三菱公司的试制鱼雷机全部投产,每种都要一些,于是中岛公司的B5N就被命名为海军97式1号舰攻,而三菱的B5M则被称做97式2号舰攻。
97式1号舰攻装备部队后,因为重量轻而且低速飞行时安定性好,有利于在航母上起降,所以比97式2号舰攻更受欢迎,军方不停的追加订单,产量大大的超过了97式2号舰攻,97式1号舰攻的改良型称做97式3号舰攻,换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战争期间多数B5N实际都是97式3号舰攻也称做97式舰攻12型,至于97式1号舰攻也称97式舰攻11型。
97式1号舰攻服役后立即就投入了中国战场,由于载弹量大,机动性好,飞行速度也比早先海军的双翼鱼雷机快,因此发挥了很大的威力,日军海军对此很满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战争初期97式舰攻参与了日军航母战队几乎所有的作战行动,并取得了重大战果,直到1944年才被天山舰攻完全取代。
不过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中,日本突击舰队指挥官南云在97舰攻是挂炸弹攻击机场、还是挂鱼雷袭击舰只上反复不定,这对中途岛的失败有一定的责任。中途岛、随后的瓜岛系列以及圣克鲁斯海空战使日本海军失去了大量的飞行员。
在二战前期日军轰炸机飞行员攻舰命中率90%,中期老飞行员损失殆尽,新飞行员命中率变为10%,到了后期已经无法突破美军舰队的防空网。到1945年已经转入预备役训练机的97式舰1号攻再度复出充当自杀特攻机,又活跃在了第一线。
中岛 B6N 天山 舰上攻击机
中岛公司97舰攻的高性能后续机,1939年海军命令中岛公司以14试舰攻的名义开发,1941年春原型机完成,B6N安装大型的 [ 护 ] 大功率发动机,并且使用了层流翼设计,飞行速度比97舰攻快的多,而且运动性能优良,堪称当时最佳舰上鱼雷机。
B6N天山舰攻没有采取封闭弹舱携弹设计,减轻了重量,提高运动性能,由于采用了大型的 [ 护 ] 大功率发动机,飞机尺寸与重量都较大,因此设计中主翼与垂尾均可折叠,以节约舰上空间 。
不过B6N天山舰攻的性能虽然高,但却长时间无法派驻航母上使用,因此让日军伤透了脑筋,主要原因是安装了 [ 护 ] 发动机与4叶螺旋桨后,经常会造成过热与震动问题,等好不容易解决了散热与震动问题以后,又出现了因B6N重量较大,挂载了鱼雷以后无法从航空母舰上安全起飞的问题,这样B6N天山舰攻上舰服役的时间不断的向后推迟,日军航母战队只得继续订购使用老旧的97舰攻,等到所以问题解决以后,竟然已经是1943年下半年的事情了。
到1944年6月才大量部署在航空母舰上投入了战斗,而此时日本有经验的鱼雷机驾驶员已经极度缺乏,新手驾驶着天山舰攻并不能发挥雷击威力,在历次出击中都没有取得重大战果,投雷命中敌舰的记录罕见,战争后期随着日军航母力量的瓦解,B6N天山舰攻被部署在地面基地里,一部分安装了雷达,主要用于夜间携带鱼雷偷袭美军舰艇,另外一些干脆充当自杀飞机,反正那些新飞行员无法靠投雷击沉敌舰,索性利用B6N天山舰攻超低空飞行性能好,容易躲避雷达追踪的特点,对美军舰艇实施自杀攻击。
B6N的后期型号使用 [ 火星 ] 发动机,功率比[ 护 ]稍小,不过重量更轻而且有推力排气装置,所以反倒单位功率更高,飞行速度更快,航程更远,各项性能指标都有所加强。天山舰攻的鱼雷并不挂载在机身中心线上,而是偏右30公分,以避开机首左侧的机油冷却器。日军航母上不装弹射器,飞机是靠自身动力起飞,天山舰攻由于重量较大,挂载鱼雷以后需要安装2枚助推火箭加力才能安全起飞,天山舰攻出现的很早,但实际使用的太晚了,在鱼雷攻击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威力。
举报/反馈

花辰月夕102068

417获赞 106粉丝
聊一聊战役,讲一讲历史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