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点击阅读)
五集纪录片《西南联大》11月16日晚21:25,云南卫视,特别呈现,敬请期待!
(西南联大)
本片的第一集《八音合奏》围绕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长展开,从他们各自的经历、性格、理念、方略,探究三校可以成功“联合”的原因;同时,展现这“共同的经验和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走向——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在五四时期得以创造、发现和孕育,在抗战时期走向成熟。在这三大师的背后,实际上是整整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身影。
正如冯友兰撰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写到的那样:“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1889年的12月29日,天津一户姓梅的诗书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婴,取名梅贻琦,字月涵。
这一年,浙江余姚人蒋梦麟刚满三岁。这一年,位于天津城东八里的北洋水师学堂,招收了一个13岁的高个子男生,他的入学登记名字是张伯苓。
他们的人生交集始于1904年。这一年,梅贻琦成了张伯苓的学生。
1908年,蒋梦麟到美国留学。梅贻琦比他晚一年赴美。
9年后,张伯苓成为蒋梦麟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友。
1931年,梅贻琦成为清华大学校长。彼时,蒋梦麟担任北大校长,张伯苓担任南开校长。三位杰出的教育家风云际会于一个动荡的时代。
1937年7月,平津陷落。8月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陆续南迁。
1938年,三校在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结束使命,各自北归。
西南联大成立以后,三位校长成为联大最高权力机构——校常委会的常务委员,而最年轻的梅贻琦成为联大的实际掌舵人。在空前的国难面前,没有职务高低,没有论资排辈,共同的目的是:坚持办学,联合到底。三个人各自的担当、退让、隐忍,成就了西南联大联合办学的成功。
今晚 21:25
《西南联大》第一集《八音合奏》
云南卫视与您不见不散!
来源:云南卫视编辑: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