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特约 张梦新
10月30日晚饭后,国内外的多位朋友来电,告知金庸先生于当日下午在香港去世。惊闻噩耗,深感震惊和悲痛,当晚彻夜难眠。我与金庸先生相识二十多年,特别是1999年7月起在浙大人文学院有幸与先生共事6年,得以近距离亲近先生,聆听教诲,此情此景,如一幅幅图画呈现在眼前。
1999年3月26日,新浙江大学聘任金庸先生为人文学院院长。7月8日学校党委就颁发了人文学院党委和行政的成立文件,并任命我为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能与金庸先生这样蜚声中外的著名学者、文学家共事,人文学院党政班子的成员们都欢欣鼓舞。但我个人的内心却也颇有些不安,虽然此前已在1994年4月杭州大学聘请金庸先生为名誉教授时已与先生相识,但尚未深知,担心在具体工作中不知是否好相处,而且人文学院家大业大,由中文、历史、哲学、社会学、新闻、艺术、国际文化7个系和古籍研究所、韩国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等组成,有在编教职员32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就有近200名;还有博士后、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外国留学生400余名,全日制本科生1800余名,要把学院工作做好,压力很大。但很快,金庸先生就以他谦谦君子的平易近人赢得了众人之心,更以他对家乡、对浙大、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切实的行动赢得了大家发自内心的敬佩和尊重。
新浙大在成立之初,提出要把浙江大学创建成一所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经过精心的准备后,1999年10月28日,金庸院长亲自主持召开了浙江大学人文学科建设和发展大型研讨会。来自中央党校的龚育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文海、方汉奇、刘大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蓝生、方克立、金吾伦教授,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北京广播学院赵玉明教授,武汉大学陶德麟、张巨青教授,复旦大学章培恒、丁淦林教授,南京大学叶子铭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郭预适、徐中玉教授,河北大学詹福瑞教授等6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与会,他们大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新闻学、艺术学等各学科评议组的组长或评委,都是享有盛誉的名家大师,许多还是校长、副校长和院长。这么多名家大师能来,是因为潘云鹤校长和金庸先生的盛情邀请,而怎样建设和发展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的文科这一会议主题,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金庸院长带领下,人文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和所属10个系所的负责人全部与会。学校张浚生书记、冯培恩副校长、庞学铨副书记、金庸院长一起和与会专家们合影留念。
1999年浙江大学人文学科建设和发展大型研讨会
这次研讨会层次高、规模大,与会专家为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中肯的意见,不但使浙大人文学科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思路,也提升了浙大文科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和美誉度,提振了人文社科类师生勇创一流的信心与勇气。这是金庸出任人文学院院长后的第一个大动作,也是漂亮的第一仗。这次会议后,学校启动了人文社会科学“强所、名师、精品”建设计划。
2002年初,作为浙大人文学院院长的金庸和经济学院名誉院长查济民又出面邀请了国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由浙江大学于2002年5月在杭州主办了“新经济条件下的生存环境与中华文化”国际研讨会。潘云鹤校长和金庸院长担任会议主席,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教授任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金庸先生与经济学院院长王洛林教授、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复旦大学章培恒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主任杜维明教授、浙大沈善洪教授、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茅于轼教授、浙大廖可斌教授、姚先国教授为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执行主席胡建雄教授担任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三天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作了80余场学术报告,场场爆满,取得了很好效果。金庸院长不但提交了题为《全球经济与人文因素》的论文,还亲自主编了该次会议的论文集《新经济条件下的生存环境与中华文化》。
2002年5月19日金庸与参加“新经济条件下的生存环境与中华文化”国际研讨会的部分专家学者合影
记得人文学院成立后,于1999年12月印发了一本学院简介,扉页是张浚生书记“奋勇拼搏,力臻一流”和潘云鹤校长“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的题词,而篇首就是金庸先生的《院长献词》。《院长献词》中说:“我们中国人研究学习人文学科,其实大可直接承接中国古代哲人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而不必从西方的人文主义学起。”“我们教学的目的着眼于人,重视人的实际生活。文学与艺术是求充实人的精神生活,丰富人的艺术生命;哲学与历史是求了解人的生命本质与价值,了解人与社会的过去,瞻望将来,了解奋斗的目标与方向;新闻学与社会学是了解中外社会的情况及发展;国际文化是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局势与关系,从文化的角度谋求国际交流,寻求和平共处之道,寻求共同发展。希望各系互相配合,依循先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自身扩向全世界的道路,探讨人生的各种问题。我们认为,人文学科的研习,除了寻求知识之外,更大的目标是寻求智慧,以智慧来控制及运用知识。邓小平理论教导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希望,浙大人文学科的研习,既以建设幸福的社会主义为目标,同时也不忘‘中国特色’。”
19个年头过去了,回过头来再看金庸院长的这席话,仍然觉得充满睿智,他既高度概括了各学科的特点和作用,又强调了各系应互相合作,以先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指归,而又要走向世界;既强调了教学应以人为本,又强调除了学知识,还要寻求智慧;既以建设幸福的社会主义为目标,同时也不忘“中国特色”。金庸先生上任伊始就说:“我来浙江大学任人文学院院长,是想提倡中国的人文精神。”这篇《院长献词》,就典型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四校合并之初的人文学院工作顺利,得到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认可,与金庸院长高扬人文精神的大计方针和亲力亲为的倾心投入是分不开的。
当时金庸先生已是75岁高龄,尽管平时我们都会通过电话、传真和邮件及时向他汇报沟通学院工作,但是他每年都必定来浙大二、三次,一来就是半个来月。来了后总是与人文学院党政班子成员见面,虚心地听取汇报,并进行工作商讨。而他最高兴的就是以“大师兄”的身份和他的“小师弟”、“小师妹”们见面,所以每次来校总要与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老师们进行交流,有时在课堂、会议室,有时在学校草坪,有时在大教室、大礼堂。
金庸先生很谦和,说话坦诚。如他2004年4月对人文学院济济一堂的众多学生作演讲时说:
我是一个报人,将一生40年的时间放在了报纸上,这是我的遗憾。因为在报纸上花的时间多了,写小说、做学问的时间就少了。各位还年轻,除了玩乐,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做学问上。
尽管身为院长,但金庸先生不是言辞激烈,咄咄逼人,而是和风细雨,语重心长,所以深受同学们喜爱。
不但浙大人文学院文史哲、新闻、国际文化等各系的广大同学能多次听到金庸院长的讲座,连浙大城市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同学们也有幸听到金庸先生的精彩演讲,一睹金大侠的风采。
1999年4月7日,金庸先生为新闻系系刊《新闻与传播》)题词:“新闻必须真实,谣言不可传播。”
金庸先生在金普森教授陪同下,给新闻系师生作讲座
金庸先生早年曾在杭州求学,并在《东南日报》开始其记者生涯,因此他视杭州为桑梓之地,一生最爱是杭州。 1999年10月下旬,时任《浙江市场导报》副总编的黄小杭来找我,希望金庸先生能为西湖申遗题词。我向金庸先生介绍黄小杭是我们新闻系毕业的研究生,今年4月他向杭州市主要领导写信,紧急呼吁从推土机下抢救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心脏地带河坊街,得到市领导重视并采纳,近期黄小杭又在新闻媒体率先呼吁尽快启动西湖申报世界遗产 。金庸先生了解情况后,很是兴奋,毫不犹豫,10月26日当晚就为《浙江市场导报》题写了“西子湖名扬天下矣 为浙江市场导报呼吁西湖申报世界遗产而书”等字。《浙江市场导报》在10月30日出版的《月末特刊》头版头条,在“金庸眷恋西湖美,欣然题词赠本报”的大标题下,刊登了金庸先生为该报的题词和相关照片。这一报道,有力推进了杭州西湖的申遗工作。
经过十二年的努力。当2011年杭州西湖申遗成功后,当时正在香港考察的黄小杭,再次请我帮助约见居住工作在香港的金庸先生报告喜讯,金庸先生闻讯十分高兴,不顾年迈,又当即挥笔写下祝贺西湖申遗成功的题词。亲历此事,我作为一个老杭州人特别高兴,也非常感谢金庸先生关爱杭州,为西湖申遗先后两次题词。
杨公堤附近的“云松书舍”,当时由金庸先生出资1400余万元建造,1996年竣工,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本是为金庸先生创作、休息和聚亲会友而用,但是建成仅一年余,金庸先生就将书舍彻底捐赠给了杭州市。因为金庸先生觉得这么漂亮的书舍,理应让广大市民共享。
金庸先生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日寇侵华、国难当头,他的求学之路也是颠沛流离,异常艰辛,从家乡海宁、嘉兴,到杭州、丽水、衢州,乃至山城重庆,都留下了金庸求学的足迹。金庸先生对他曾经求学的学校和老师都一直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这里仅举二例。杭州学军中学俞芳老师(1911—2012)曾是金庸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丽水碧湖浙江省立联合初中时的数学老师,请看金庸先生的回忆文章:
教我们数学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比我们学生大不了几岁。我现在还是记得很清楚,她穿一件淡蓝的旗袍,白鞋白袜,干净健康,精神勃勃,倒像是我们的一位大姐姐,拿了粉笔在黑板上写得清楚利落。一行行的都是算式,然后用清脆的北京话解说。那便是俞芳老师。……俞老师的教导和训练,使我一生受用无穷。一直到现在,感激的心情也丝毫不减。年纪越大,越感到受益的恩惠。我写小说,布置情节,办企业,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就要逆推使用什么方法和步骤。甚至在玩游戏时,例如下围棋和打扑克,都要用到逻辑思维、推理求证的思考,不知不觉间都用上了俞芳老师所教的方法和步骤。数十年常在海外,每到杭州,必会同老同学齐去向俞老师致敬问安。今欣逢老师从教六十年的喜庆,谨致数十年来常在心头出现的温暖情怀,向老师热烈祝贺,并祝健康长寿,安享退休悠闲生活。
受业学生查良镛(金庸)敬书
一九九五、十一、廿二
金庸先生还写了一首七绝条幅以铭感师恩:
金戈铁马儿女情, 百变千端合人心。
代数几何符逻辑, 细思其理感大恩。
时已年过七旬蜚声中外的金庸先生,却还对他14岁时教过他数学的俞芳老师仍然记得那么清晰,那么深情,那么感恩,这为我们尊敬师长树立了光辉榜样。俞芳老师也是我50多年前在杭大附中(今学军中学)读书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和副校长,所以特录金庸先生此信以纪念老师。
2004年10月27日,金庸先生回到了他阔别60多年、魂牵梦绕的母校衢州一中。《衢州日报》副总编、高级记者许彤以生动形象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的场景:
师生们的欢迎场面是那样的热烈,金庸先生的演讲被暴风雨般的掌声一次次地打断。81岁的他,才思敏捷胜过年轻人。我和同事们挟裹在这一片激情沸腾的海洋中,心跳骤然加速,任思绪恣意飞扬。我还注意到了一些细节,面对轮流攀上人字梯拍照的一中小记者,金庸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向小师弟小师妹们绽放如花的笑靥。62年过去了,尽管当年的热血进步青年成了耄耋老人,金庸仍忘不了在石梁住破庙,吃粗粮,翻山涉水躲敌机、避炮火矢志求学的经历,忘不了班主任姜子璜先生,他还在校史馆深情追忆血洒黎明的学友江文焕……(见2004年10月28日《衢州日报》第一版)
金庸先生还题诗一首赠予母校:
温雅豪迈衢州人, 同学少年若弟兄。
六十年中常入梦, 石梁静岩夜夜心。
并于诗后写道:“少年时负笈衢中,师长教诲,同学勉励,常自怀念。今访母校,见规模大张,日思昔日,不禁悲喜交集也。”
金庸先生的重情重义不仅是对待老师,对待母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在许多小事中。前文提到,浙大人文学院成立后,于1999年12月印发了一本学院简介。当时学院刚组建,经费很紧张。远在深圳的任前先生,是我们新闻系1988届的毕业生,他很关心母校,也是一个铁杆金庸小说迷。当他偶然了解到浙大人文学院需要编印一本学院简介后,便慷慨解囊,出资20000余元在深圳印刷出版了这本装帧精美的简介,并快递邮寄给人文学院。半年后任前先生来电提起,不知能否请金庸先生为他的书画苑题写一副对联。当我和金庸先生提起这一请求时,金庸先生二话没说,爽快答应。2000年4月18日下午,金庸院长先是召开人文学院院党政班子成员、各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长联席会议,会后又是给院部机关工作人员和师生们的金庸小说签名。由于金庸先生当晚还有活动,我们请他回宾馆休息。当我傍晚快7点时去电联系时,金庸先生秘书告诉说,金庸先生还在写那副对联,第一副金庸先生不太满意,又写了一副,所以连晚饭还没有吃。我听了又是惭愧不安,又是为老先生这种一丝不苟和重情重义的精神而感动。这就是金庸先生所书之联:
苕霅溪山吴苑画,潇湘烟雨楚天云。
此联现已成为任前先生书画苑的镇苑之宝。
这里我再讲几件亲历的事。金庸先生为人侠义,朋友众多,他来杭州时,当时的市委王国平书记和浙大党委张浚生书记这两位好友经常为他接风洗尘。但2002年5月12日下午金庸先生到杭州,晚饭还没有安排。情急之下,我给我外甥伊建敏去了电话,因为他当时正在艮山东路的宏丽宾馆开合家欢酒店。他28岁就已评为浙江省特一级厨师,拿过全国烹饪大赛的金奖和银奖。伊建敏接到电话后直奔菜场挑选食材。也是机缘凑巧,结果买到一条四斤多重的野生大黄鱼,这在当时杭州市场上已是极为罕见。伊建敏经理感叹金庸先生真是有福之人,连口福也这么好。他早就是金庸的崇拜者,于是亲自下厨,使出浑身本领,一道道美味佳肴,获得众人称赞。最后这条野生大黄鱼上桌,更是引来了满座惊叹。
金庸先生餐后欣然题词:“饮食之中有真义,深思精研方得之。伊建敏先生厨中之教授也。”“伊建敏先生:烹饪妙手世无双,大嚼黯尽灯烛光。”
大侠与大厨从此相识,而金庸先生的这种平易近人的举止,让人想到了孟尝君礼贤下士的古代君子之风。伊建敏后来在保俶路和天目山路的交叉口又开了“伊家鲜”,离浙大西溪校区较近。2004年4月6日,当晚人文学院邀请金庸夫妇到“伊家鲜”就餐,伊建敏精心做了准备,不但上了浓汤象鼻蚌、鲥鱼、烤鸭、伊家三鲜等招牌菜,还上了一坛窖藏多年的绍兴花雕。金庸先生夫妇和人文学院的教授们把酒言欢,伊建敏经理也入座作陪,宾主尽欢。酒过三巡,金庸先生逸兴云飞,脱口题诗:
“世上处处有鲜味,伊家鲜味大不同。醉倒洪七公……”
沉吟之际,我在一旁乘兴接句曰:“拜倒小黄蓉”,金庸先生结句:“题字有金庸。”满座之人皆开怀大笑。
金庸先生为伊家鲜题词
因为我2000年时正担任浙江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并主持浙江大学教改项目“大学语文与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改革实践”,人文学院就让我主编一本浙大版的《大学语文》,以作为全校“大学语文”课的教材。该教材“注重于传承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注重突出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所选篇目除具有较高的文学、美学价值外,还强调民主性与科学性,注意增加治国利民、民主法制意识较强,能启发思维、体现创新意识,反映科学价值的篇章。”(见张梦新主编《大学语文》前言,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出于对金庸先生的敬仰,也为了满足广大学子对金庸小说的了解,让同学们更全面地认识金庸,理解金庸小说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我把《笑傲江湖·救难》(节选)放入了教材。据悉这也是国内第一次把金庸小说选入教材。“作者简介”说明了金庸先生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学者和报人,撰有《莎士比亚悲剧轮》《中国民间艺术论》等学术论著及大量国际政治、时事评论文章,是英 国牛津大学汉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而课文后的“阅读提示”,则介绍了“义”是金庸新武侠小说之魂,充分体现了金庸小说的人文精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挑选究竟哪篇金庸小说入教材时,得到了金庸先生的帮助,这段《笑傲江湖·救难》(节选),是金庸先生从我准备的三部小说的三段文字中亲自选定的。这本浙大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不但浙江大学的学生使用,本省和外省的许多高校也都用它作为教材。
金庸先生在我印象中,是一位富有家国情怀的大侠;一位广受师生爱戴的院长,一位侠骨柔情,重情重义的智者,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有人说:活着的时候,读者就以亿来计算的作家,古今中外仅此一人,就是金庸。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他德高望重,94高龄,为人生旅途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可谓了无遗憾。他的1000多万字的15部武侠小说及其所弘扬的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为国家和民族注入了希望,将熠熠生辉,进入中国和世界当代文学的殿堂。“10月30日当晚,一万多名读者涌进天猫平台购买金庸先生的书籍。仅4小时,就有25万余册的金庸小说被买走。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金庸武侠小说全集》。”“据统计,金庸所著15部武侠作品在中国大陆发行超过一亿册以上。而由其著作衍生而来的作品中包括电影36部、电视剧66部、动画1部、漫画11套、电脑游戏33部。”2018年11月1日《每日商报》的这两则消息,正说明了金庸先生和他的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产生了广大深远的社会影响。
本人今年已年过70,回想从教50年的生涯,与金庸先生在浙大人文学院共事的6年当受益最大,受教最多。无论是在金庸院长这位“大师兄”的带领下为浙大人文学院与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心协力,还是暇时谈文品诗,纵论时事,抑或用餐品茗,漫游湖山,先生总是以一位可亲可敬的和蔼长者,在谈吐中平易随和,坦诚相见,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丰厚的人文气息、文化内涵和广博的气度与学养,让我们受到熏陶和教益。我曾受先生邀请畅游港澳,也曾陪同先生观赏杭州的湖光山色,观看海宁大潮;撰写论文参加金庸小说的国际研讨,也参加了金庸书院的奠基仪式和落成典礼,实为人生之幸。
金庸先生长我两肖,他于2001年4月9日在小说《笑傲江湖》的扉页上为我题写了8个字:“为国为民,此梦常新。”这8个字意深情长,寄予了先生的厚望和勉励,我将一辈子铭记在心。
大侠逝世,侠义永存!
2018年11月3日
举报/反馈

钱江晚报

528万获赞 112.5万粉丝
30年一贯靠谱!新闻快、资讯多、服务全!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