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文章是和犁耕这种耕地方式有关的,大家知道犁耕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吗?他又是如何运作的呢?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就继续看下去吧!
在犁耕出现前的中国原始社会,即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早期,正处于相当发达的耜耕农业阶段。当时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和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得农业生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基本经济部门。耒耜的营遍使用,不仅提高开土地的效率,而且使刀耕火种所造成的板结土地改变其土壤结构,既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又延长土地使用年限,使土壤一般可连种三五年之久,因而促使中国农业进入熟荒耕作的新生时期。
犁耕在耜耕基础上发展,良渚文化稻作技术比较典型的标志,当首推犁耕农业。《淮南子·缪称训》有“耕者日以却”之说,高诱注解:“却,谓耕者却引。”即人拉犁退行。耜耕作业是间歇性的,每翻一耜,人就得后退一步,而犁耕时人随犁的破土连续前行,这极大地提高了耕作效率。当时良渚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犁耕稻作农业的地方,在良渚遗址中普遍出土有一种平面呈等腰三角形,前端尖锐,腰部两侧磨成单面刃,中部有固定犁床用的一或三个圆孔的石犁。良渚石犁的出现,表明当时社会已从“耜耕农业”进入到较先进的“犁耕农业”,是农具的重大创举,耕作技术发达的标志,更是农业高度发展的里程碑,她为中国的犁具奠定了基本模式,并使不少人从农业中解放出来,转而从事各种手工业。
崧泽文化晚期已出现石犁,但器形较小,平面略呈等腰三角形,中部穿有一孔。到良渚文化时期,各遗址中较普遍发现石犁,体形较崧泽时期大,还出现了分体组合式石犁。良渚文化以石犁、“斜把破土器”、石镰等为代表的组装石制稻作农具,堪称同时期诸考古学文化组合农具中最为复杂、最为发达的。2001年,属良渚文化中、晚期的新地里遗址出土3件组合型犁具,猜其以上下二层木架固定,而犁的使用方法尚是个谜。
在犁耕阶段后期,畜力的应用,再次提高了生产效率。古籍上有“象耕鸟田”之说。当时野牛尚未驯化成耕牛,倒可能驯化成与野象差不多的驯象。在良渚文化时期,环太湖流域有大量象群存在,经良渚先民驯服后,曾为良渚文化时期的犁耕作业作出过贡献。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均有苏门犀、爪哇犀头骨和亚洲象齿、骨出土。象的亚化石在太湖流域之湖州邱城遗址、罗家角遗址也有发现。早在1926年,地质学家章鸿钊引述大量历史文献,论证中国直到上古时期象和犀还有相当广的分布。《竹书纪年》有犀象记载,说明春秋战国之际长江下游地区仍有犀、象存在。另据文献记载公元507年有象至广陵,即今日之扬州。公元537年有象至今安徽亳县、砀山。
《十国春秋》载,公元931年,“有象入信安境,王命兵士取之,圈而育焉。”可见直到10世纪浙江一带仍有象出没,而且仍在驯象,象的消失则是很晚的事。耕牛是经长期驯化的家备。据考古资料载,中国最早驯化而未用于生产的家牛,出现于距今400年0。象并非野象的变种,任何一头野象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驯化成可用的驯象。今日印度、细甸、泰国和其他诸国都有亲见的经验。在良渚文化时期,以象拉犁耕作,不失为一种选择。刀耕农业每个单位的播种面积,需要7至8倍以上的士地作后备。据测算,锄耕、耜耕1人1天只能耕田1/6亩,人力拉犁2人1天可耕2/3亩,如是牛拉犁,1人1天可耕近3亩,象耕至少有这个数。
水牛对于农耕文化的意义非常之大。河姆渡遗址三四文化层出土16个较完好的水牛头骨及一些残破的上下颌骨、牙齿等遗骨。跨湖桥遗址、罗家角遗址也有水牛遗骨出土。良渚文化遗址同样有少量残牛骨出土。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的发掘者认为,从遗址出土的带木质犁底的组合式分体石犁看,像这样1米多长的大石犁,只有用牛等大型牲畜才能牵引,后面应有掌辕的人。据此可以判定水牛较早被用于古人驯化家养,牛耕产生较晚,据甲骨文中之“犁”,可以确定中国之牛耕在商代之前已经出现。因此,可以推测在良渚文化时期已出现牛拉犁或象拉犁,但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良渚文化犁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畜牧业,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太湖流域自距今7000年以来基本保持着渔猎活动为主、家畜饲养为辅的习惯,但进入良渚文化时期尤其是梨耕农业的发展,出现以家畜饲养为主,渔猎活动为辅的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从动物骨骼遗存分析,当时饲养的家备有水牛、猪、狗和羊。饲养家畜意味着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用一种特定的方式左右动物的繁殖和生长,这是对自已生存能力的进一级开发。据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人骨与猪骨的食性分析,人、猪均食粟。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都有家猪遗骨出土。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还有形近于今日家猪的陶猪、玉猪出土。可见当时的农业已经能够支持家畜业。
综上所述,犁耕的出现,使农业生产获得一种重要的工具,它具有翻地快、耕地深,也可利用畜力的特点,这不仅提高耕地效率,也为开荒和扩大耕地面积提供了有利条件。考古发掘表明:良渚先民的稻作犁耕农业已较先进,在全国史前农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恩格斯曾指出:“有了耕犁以后,大规模耕种土地,即田间耕作,从而食物在当时条件下实际上无限制的增加,便有可能了。”特别是畜力的应用,不仅改变耕作制度,提高产量,还以畜力为代替人力,使腾出来的人手从事其他生产活动,恩格斯曾说,“家畜用其力补充人类精力,它具有极伟大意义的新因素。”因此,出现了剩余,扩大了社会分工,改变了两性之间的经济地位,从而加速了私有制和父权制的发展。
看完今天的文章,大家有了解到良渚文化中的犁具的发展情况吗?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的,可不要忘记点赞收藏评论哦。
举报/反馈

要进杂谈随感

2304获赞 142粉丝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