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创作者:小小的轮胎
战后法国文学批评中,社会学批评一直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其中吕西安·戈德曼无疑最具影响。大家对这个人有什么了解吗?其实小编也不是很了解,在网上查找他的资料也是挺少的,所以小编特地去图书馆查阅,现在对这个人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说一说这个人。
戈德曼原籍罗马尼亚在罗马尼亚、奥地利、法国和瑞士学习过,战后到巴黎,进国家高等研究院工作,后任巴黎高等实验研究学院研究员。他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创立了文学社会学研究中心并任主任。他受马克思主义和卢卡契影响。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文学史》赞成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文学表达“世界观”。后来他在《文学社会学的发生结构主义》里,对“世界观”作了解释。他认为,任何一个群体或集团,都能经由整合对现实意义达到大体一致的认识,构成这个群体或集团的“集体意识”,亦即“世界观”。
他在《小说社会学》里指出文学创作“真正的主体是社会集团,而不是个人”。因此,研究文学作品的意义就离不开对这群体或集团的“世界观”的认识。他的这些基本观点都包含在1955年发表的博士论文《隐蔽的上帝》中。这部论著对法国17世纪思想家帕斯卡尔和悲剧作家拉辛,及同他们有密切关系的冉森教派做了深入研究,成为当代法国文学批评社会学学派的开山之作。戈德曼将他的研究方法归结为两个步骤,即“理解”(有时也称作“阐释”)和“解释”。“理解”是寻找作品“意指结构”。“意指结构”是文本内部的结构,虽其构成因素较简单,却有传达整个文本的功能。比如《隐蔽的上帝》考察了拉辛的九部悲剧,发现这些作品中都存在上帝、世界、人这三个“组成要素”。
“人”指“悲剧人”,即“有真正意识”、追求至善和绝对真理的人。“世界”指与“悲剧人”对立的若干人物组成的群体。他所谓的“悲剧人”不一定是悲剧主人公。“上帝”有时指神,有时指象征上帝的人物或群体。“上帝”不直接向世人说话,因而总是“隐蔽”的。这样的关系决定了“悲剧人”拒绝接受充斥着人类各种罪恶和缺陷的“世界”,他(或她)必然孤立无援,在多数情况下必然走向死亡。戈德曼承认,如此这般的“意指结构”会有若干个,批评家必须善于从中选择那个使文本整体得到最充分传达的结构。他认为批评家的阐释不应超越文本,而且不赞成对文本进行象征的解读,不然会把超出文本自身的文化意义赋予文本。
他认为“解释”是寻找作品与产生作品的外部条件间的关系。在这点上,他继承了传统的反映论,但他有自己的特点。首先,他力图解释其生成原因,即意指结构,而不是传统反映论关注的作品思想内容。其次,他不仅从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找答案,而且力图勾画某一社会群体或阶层的“世界观”,寻找其结构特点,进而在这种“世界观”的结构与作品意指结构的对照中寻找答案戈德曼提出一个重要概念“功能关联”,用这个概念来划清与传统反映论的界限。功能关联指那些能体现作品与社会群体或阶层的集体意识之间“结构同一性”的关系。他从“意义结构”的角度分析拉辛的悲剧与帕斯卡尔及冉森派思想的共同点,丰富了社会学批评,将之提高到新层次。
但他的批评仍暴露出简单生硬的缺点,例如他认为拉辛的悲剧可以看作冉森派实际经验的移植”,忽略了构成文学作品的其他复杂因素。戈德曼开始文学批评时,结构主义已出现并正形成潮流。他在坚持对文学作品做历史社会学阐释的同时,吸收了结构主义及其他新批评流派的方法,构成自己独特的社会学批评体系。他的批评实践说明,“新批评”和社会学批评可互补。批评的多极化是20世纪后半期的显著趋势,多极共存、对立与融合并举成为法国文学批评的基本格局。
今天小编对吕西安·戈德曼的事迹就说到这里,看了这篇文之后,现在大家是不是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大家对他有什么新的看法,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给小编留言,一起探讨哦。
以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举报/反馈

春水桃化妆分享

6275获赞 449粉丝
希望能继续给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内容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