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词作家胡小石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一首《乌苏里船歌》传唱了半个多世纪,让世界听见了赫哲族。
他22岁作词《乌苏里船歌》,他经历了改革开放后我省音乐创作的激情迸发,他目睹了黑龙江优秀音乐作品的不断涌现,他见证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从首届举办以来的一路成长,他就是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胡小石。
胡小石扎根黑土从事音乐文学创作半个多世纪,创作了1500余首歌词,策划撰稿晚会100余台,获得黑龙江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78岁的胡小石至今仍葆有一颗年轻的艺术之心。
关于《乌苏里船歌》的那些事
回忆起《乌苏里船歌》的问世过程,胡小石记忆犹新。那是1961年,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成功举办,但音乐会上本土的原创作品极少,大家都希望在第二届“哈夏”时能欣赏到更多的本土原创作品。为了创作第二届“哈夏”的作品,1962年,年轻的胡小石带着挖掘少数民族音乐宝藏的想法,踏上采风之路,到边疆去,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去。
胡小石“误打误撞”去了当时赫哲族的三个聚居地——街津口、八岔和四排。走近赫哲族他发现,从一个人口很少的民族到与我国其他民族一样成为国家的主人翁,赫哲族洋溢着强烈的幸福感,这深深地触动了胡小石。胡小石在每个聚居地都要住上一个月左右,与赫哲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到江里打渔,一起在“网滩”的小窝棚里过夜,广交朋友。胡小石回忆道:“当时没什么可吃的,后来和渔民成为了好朋友,大家在一块喝酒,他们每天用洗脸盆给我送一盆‘刹生鱼’。‘刹生鱼’就是他们在江上打上来鱼后,用醋一煞,一盆鱼够吃一天,现在这是赫哲族的一道名菜。”当时三个赫哲族聚居地中,他最后到的是四排。胡小石说:“四排乡附近,蓝色的乌苏里江加上打鱼的船队和苍翠的大顶子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出于审美考虑,最后就写了乌苏里江。”
作曲家汪云才当时先于胡小石到了赫哲族聚居地,在当地搜集民歌。“后来回到哈尔滨,郭颂、汪云才我们三个人在一块碰头,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点都放在了赫哲族,后来由我来进行第一道工序——写词,然后汪云才作曲,最后一起到郭颂那儿汇总,郭颂从演唱者的角度提意见,我们当场就改,有的时候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前前后后三四个月的时间,写好了推翻,推翻了再重来。有的时候头一天晚上郭颂说就这样了,第二天又变卦了。后来我开玩笑说,‘跟你合作是种痛苦’。”胡小石说。
然而,《乌苏里船歌》创作完成后却没能在第二届“哈夏”上演唱。胡小石回忆说,郭颂当时接到任务到日本访问演出,其间他曾多次在非正式场合试唱这首歌,回国途经香港时,郭颂第一次正式在舞台上演唱《乌苏里船歌》,并录制了这首歌的第一张唱片。后来他回到北京,在和郭兰英、胡松华的民族唱法歌唱家联合独唱音乐会上,郭颂又演唱了这首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把它选作“每周一歌”在全国播放,让这首歌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1980年,《乌苏里船歌》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扎根黑土倾情创作的那些年
胡小石1959年进入当时的哈尔滨歌舞剧院工作,他虽颇有文学功底,但缺乏对舞台的了解,于是被安排到乐队中加以锻炼。胡小石说:“在乐队的三年中,我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创作上,尤其是每次院里到外地演出,我总是跟随行政人员先一步到达演出地采访,快速抓取当地的好人好事,并赶在大队人马到来前写出来。大队到了之后立即排练,然后演出,这对我的锻炼很大。”
1962年,胡小石凭借自身的灵气和写作功底,进入省歌舞剧院创作室,正式开启了他的音乐文学创作生涯。“当年省歌舞剧院创作室词曲作者有四五个人,其中作词只有我一个人,后来包括《我爱你,塞北的雪》的词作者王德、《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的词作者李秀田、《太阳岛上》的词作者邢籁等也进入创作室,词曲作者达到十多个人,在当时全国的文艺团体中也是比较多的。”胡小石言语中流露出自豪。
胡小石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省的音乐创作氛围高涨,大家的创作激情一下子迸发出来,那时候写得又快又多,我的很多作品都是那时候写的。改革开放后那段时间,大家每年都主动要求到生产第一线去体验生活,平均每年有8个月的时间在基层,走进各地市县,一扎根就待上两三个月,那时候把黑龙江的山山水水基本走遍了,各行各业也都有涉猎,变成了一个‘杂家’,提到哪一行都多少知道一些,生活的库存丰富了。”
胡小石的创作题材广泛,关于黑土地、关东、冰雪等题材占据其中很大一部分。胡小石坦言,“不熟悉、不了解的不敢伸手,我坚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脱离生活的东西我不写,因为它没有生命力。”除了写词,胡小石做得最多的就是为各式各样、各行各业的晚会策划撰稿,这也有赖于采风获得的“生活库存”,“最多的时候一年给50多台晚会撰稿,虽然累,但很愉快。”胡小石说。
黑土音乐艺术的那些发展变化
后来胡小石担任省歌舞剧院副院长,白天忙院里的工作,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成了胡小石的创作时间。胡小石说,改革开放后,省歌舞剧院焕发青春,成果频出。1993年,省歌舞剧院创排音乐剧《鹰》,由作曲家刘锡津作曲,胡小石编剧。
胡小石回忆说,当时音乐剧在国内还很少见,他们对音乐剧的了解也有限,于是就找来有限的唱片、录像观看,查阅音乐大辞典,一点点摸索创作。这是一部描写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剧,主题是人类之爱。当时他们还邀请了一位美国耶鲁大学的音乐剧教授担任导演,邀请到这位教授并不容易,后来他们把剧本寄给他看,正好他带的一个博士研究生是华裔,帮他翻译剧本,他看过剧本后觉得不错,就欣然答应了,而且表示不用付他劳务费。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该剧晋京演出,受到各界好评。后来,这部音乐剧获得了文化部文华大奖。
值得一提的是,从首届“哈夏”音乐会时担任乐队演奏员到后来多次在“哈夏”期间担任全国声乐比赛的评委,胡小石见证了“哈夏”的成长。胡小石说,很多全国知名的歌唱家都与“哈夏”有着不解之缘。起初“哈夏”音乐会上的演出团体主要是本地的省市文艺院团、业余团体,后来“哈夏”成为国家级音乐盛会,如今不仅有很多国际团体和音乐大师加盟,还有勋菲尔德弦乐比赛等国际、国家级赛事、展演落户“哈夏”,这是人们当年想象不到的。胡小石相信,未来的“哈夏”会越办越好。
(文/记者 董盈 摄/记者 蒋国红 邵国良)
编辑:杨晔 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