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最后一天,看到上面这篇《赵思运:公共知识分子是一种稀缺资源》,挺感慨的。
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这个概念由来已久,但在中国正式亮相,应该是在2005年。
正式创刊不久的《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做了一个特别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这期策划影响极大,对公共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划定的共同标准为:
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网络上通常将公共知识分子简称为公知。我个人理解,中国语境里的公知有双重含义:
上接东林以来的士大夫传统,壮怀激烈,家国情怀,臧否时局,月旦人物,在晋董狐笔,在齐太史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下承西风东渐以来的现代民主法治精神与公民意识,仗义执言,以笔为旗,开启民智,引领舆论,矫正国族,奉献国家。
在我看来,公知不分阵营,无论主义,就看是否诚实于事实,服膺于内心,执着于真理,无惧于权势。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看,公知一词都应当是褒义词汇。对一位教授或学者来说,给与他的最高褒奖,就是你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公知。
2003年勇揭萨斯黑幕的军医蒋彦永是公知;2011年4月给重庆写公开信的教授贺卫方也是公知;2018年五十人论坛上披肝沥胆直言中国经济弊端的经济学者张曙光更是公知。
我的记忆里,2008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至而今,经历这十年风雨后,无论朝野,公知一词的社会声誉早已直线下降,成为一个标准的负面词汇。
现在,骂一个知识人的最好句式就是:你才是公知呢,你们全家都是公知!骂者洋洋得意,被骂者羞惭无地,旁观者哄笑四起。
这个转折点原因复杂。有有组织的运动式构陷,也有部分知识分子主动助剿,还有社会群体的无知式误解,当然也有部分败类有言无行,授人口实。
这里不细细甄别了,只是感叹这十年之中,今天终于第一次看到有体制中人站出来为公知正名。
这人是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院长赵思运教授,正名的场合是今年9月30日的文学院开学典礼。容我先抄一段赵思运的话:
我想交流的第三个问题是,个人尊严与国家民族的担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务必担当起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任。著名学者葛兆光近日发表言论说:现在的大学制度正在催生一批趋向于专业而不关怀社会的人。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前几年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大学培养了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此,我呼吁——重申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呼吁——重建人文知识分子的“公共价值”信念。近年来,“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被严重污名化,我们有必要为这个概念正本清源。“公共知识分子”的精确定义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现在恰恰是一种稀缺的精神资源。社会责任是一种全民责任,它需要每个人来担当,没有任何人可以找理由选择沉默。有一段话说得很好:“把知道的真相告诉大家,是一种正义;把明白的常识告诉大家,是一种责任;把目睹的罪恶告诉大家,是一种良知;把了解的事实告诉大家,是一种道德;把听到的谎言告诉大家,是一种博爱;把亲历的苦难告诉大家,是一种告诫;把面临的风险和不幸告诉大家,是一种善念……”只有对国家民族满怀深沉挚爱的人,才会批评社会的阴暗面;只有怀揣光明的人,才会去发现和揭露生活中的龌龊;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种责任,一种现代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我们天天在网络上责怪甚至谩骂“坏人变老了”,但我们千万要警醒自己——多少年之后,我们的后人会不会也骂我们“坏人变老了!”我还想说的是,正义并不是简单的牢骚和宣泄。原始正义虽然可贵,但是真正的正义是建立在理性和法律之上的正义。
赵思运是文学博士,教授,六零后,体制身份不过是一个副处级。细看这番话,其实谈不上多深刻,甚至能闻到几许鸡汤味,但仍然不失为开宗明义之举,正本清源之语。对刚入校门的孩子们来说,尤其意义重大。
致敬之余,我悲观地揣度一下,就是这么简单几句,对他的仕途一定不是好事,不招来祸殃就算谢天谢地了。
当年和他处在同样位置的何兵教授,貌似也是在开学典礼还是毕业典礼上说了同样一番壮怀激烈的话,不久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的仕途就结束了。
不过貌似也不是坏事,没了体制俗务缠身,老何的律师业务后来日发兴隆,从行政诉讼蔓延到刑辩领域,势如破竹,如日中天。
祝福思运兄!
关注【新石扉客栈】:致力于解释传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