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海燕 陆意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唐曦
“脱贫摘帽,任重如山,贫困不除,绝不返程!”
带着使命和梦想,从2017年5月开始,欧志军便扎根雨母山镇新竹村任扶贫队长,誓与村民心手相牵,不胜不休。
扶志、扶智、扶制—— 他实施的“三扶”模式,推动新竹村的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1年多以来,他争取各类扶贫资金500万元,帮助新竹村硬化亮化公路4.2公里,改善水利设施2处,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100人共计10万元。欧志军因此被村民们亲切称为“三扶”队长。
他所在的扶贫村先后荣获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区优秀派驻工作队等荣誉,其本人也荣获蒸湘区帮扶“优秀工作队队员”。
扶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2017年5月,欧志军被组织委派到雨母山镇新竹村任扶贫队长。
新竹村是雨母山乡撤乡设镇后由原新中村、竹雅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5户、221人。
经过户户仔细调查摸底之后,欧志军发现,新竹村一些贫困户对于脱贫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他深知,扶贫先要扶志,扶志的关键在于打破“坐等靠”思想,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怎样激发内生动力呢?欧志军的办法是“以心换心,以情动情”。
驻村初期,只要有空,他就往贫困户家里跑,与他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困难,并想办法解决。
数次帮助在外打工、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的游家冲组村民游燕萍讨薪;帮5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帮6户贫困户打水井;多次送贫困人员住院并想办法解决医药费……扶贫工作队一系列温暖的助人之举,让村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间。
欧志军知道,只有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才能与贫困户交朋友,才能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进而树立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独臂侠”谢德军就是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的贫困户之一。
今年34岁的谢德军原本有一份稳定工作。但在2007年,一场突如其来机械事故让他失去了右手,生活一下子陷入黑暗。之后,他又遭遇了“工厂老板跑路、老婆与他离婚”等系列打击,加上其父母体弱多病,家里没有经济来源,生活陷入贫困。
走访谢德军时,欧志军发现他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家里甚至连厨房都没有,只在房后简陋的棚内做饭,卫生条件差,还有安全隐患。
欧志军与扶贫队员一道,帮谢德军援建了新厨房,又援建了机井,让他家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生活明显改善后,谢德军受到了触动,开始敞开心扉。欧志军不断鼓励他从困境中站起,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慢慢的,他学会了一只手穿衣、做饭、干活,还学会骑电动车。
为挖掉“穷根”,欧志军和扶贫工作队多番合计,决定帮助他开个服装店。2017年10月,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谢德军的“恋尚妮女装店”顺利开业。
现在,他每月收入达到三四千元,今年在经营好服装店外,还准备承包一口鱼塘。因为成功“逆袭”,谢德军得了“独臂侠”的雅号。
从贫困户到服装店老板,谢德军的成功经历,极大激励了村里其他贫困户,他们对脱贫致富充满信心。
扶智:变“帮我脱贫”为”自我脱贫”
今年8月3日,新竹村热闹非凡,60余户贫困户100多人聚在一起,认真地听着如何发展种养殖产业的“致富秘诀”。
原来,这是欧志军邀请蒸湘区农林局进村开展的产业扶贫培训会,区农林专家及科技特派员,对该村的贫困户进行了科学种、养殖业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
面对面的交流互动,真实事例、身边典型的讲解,让贫困户们学到了不少实用的致富技能。
自从2017年驻村扶贫之后,类似的专业培训会,欧志军邀请相关部门举办过多次,这是他扶贫的第二招:扶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欧志军深知,具体的物资帮扶不如传授一项发展技能。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群众掌握一定的种植养殖技能或者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等,是非常重要的脱贫致富途径,因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才能变“帮我脱贫”为“自我脱贫”。
新竹村早荷塘组村民唐云文就是技能培训的受益者。他是佝偻病患者,20多岁只有1.4米高,父母缺乏劳动能力,家里一贫如洗。
在帮扶过程中,欧志军发现他有一定的电脑知识。经了解,原来,唐云文曾参加过省残疾人创业培训,学习过电商技术。于是,欧志军与区商务局对接,为他配备了一台电脑和办公场所,并请专业人士继续对他进行一对一培训,帮助他在电商领域“掘金”。
目前,唐云文在“58同城”做房产信息推广,每月最少有500元左右的收入,而他的农产品电商平台,也正在筹备中。
每天敲敲键盘,足不出户也能养家糊口,唐云文看到了“自我脱贫”的美好未来。
除了帮助贫困人员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外,欧志军还努力进行了另一种“扶智”,即通过教育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户子女解决职专、大学等就读学费问题。去年来,在欧志军和扶贫队员的帮助下,有6名贫困孩子圆了读书梦。
扶制:变“暂时性扶贫”为“长效式扶贫”
脱贫是一项动态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需要建立长效扶贫机制。
欧志军任新竹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以来,把扶贫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全域旅游相结合,“三个结合”为新竹村的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建立了长效扶贫机制。
要想富,先修路。去年5月之前,新竹村主干道为砂石路,比较狭窄,村民出行颇为不便,与产业发展相关的货运也受到制约。
为解决这条道路的硬化问题,欧志军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争取通村公路项目资金,硬化道路并进行加宽。去年底,这条长4.2公里的道路全部硬化完毕,宽度达到8米,并完成亮化改造,如今,这条道路成为雨母山各村最为养眼的“第一路”。
新竹村地处紫色页岩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原有的泵房也因运行时间太长而老化,供水能力大大下降。
水是农业的生命。为解决两大用水难题,欧志军与区水利局衔接,争取了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及泵房改造项目资金,其中,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彻底解决了新竹村3.4平方公顷的水土流失问题。2处泵房改造后,灌溉面积达到500亩,实现旱涝保收。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户从源头治贫、拔掉穷根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实现稳定脱贫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最根本的措施。
雨母山土地肥沃,适合发展葡萄种植产业。作为2017年蒸湘区的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华农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的葡萄种植基地项目位于新竹村。该公司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市场”产业扶贫到村到户模式。
欧志军与扶贫队员积极动员贫困户与该合作社签订脱贫攻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扶贫合作协议。目前,该村75户221位贫困人员全部签订协议,五年内可获得包括土地流转金在内的共计100万元的“四金”收入,另外,还解决了10多位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
作为衡阳的“城市后花园”,雨母山是衡阳人周末休闲度假的热地。利用这一优势,欧志军把新竹村的扶贫与全域旅游相结合,一是引导村里的贫困户当“老板”,在景区销售水果、鸡蛋、鱼丸等土特产,增加了不少收入;二是牵线搭桥,推荐贫困村民在景区农庄及餐饮店打工,实现就近就业。
新塘组贫困户唐云发身患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家里有两个孩子读书,经济非常困难。为了帮助他家脱贫,欧志军介绍他的爱人在景区餐馆“柴火飘香”当服务员,每月能挣2000多元,既能养家,又能照顾家人,唐云发一家感激不尽。
今年春节期间,欧志军接到不少贫困村民的电话,他们在给欧志军拜年的同时,很担心他可能离开扶贫工作岗位。
这些“担心”,让欧志军心里倍感温暖,因为这代表着一种肯定:他已经走进贫困村民的心里,他的扶贫工作,也得到了贫困村民的认可。
[责编:唐曦]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举报/反馈

华声在线

241万获赞 30.8万粉丝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
华声在线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