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林研究室副研究员朱平风
杨凌发布记者 尚遥 赵燕
这是一次没有主人公的采访。但几天来,我一直被主人公的事迹感动着。一个退休女专家,是什么强烈信念驱使着她抛家舍业独居深山15年,执着地进行南果北移的引种示范?一位古稀老妇人,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她倾尽毕生积蓄,让昔日人迹罕至的灌丛林(荒山坡)变成了清香四溢的花果山。如今斯人已逝,未带走一丝云彩,却给当地村民留下了座座“金山”……                ——题记
盛夏时节,瀛湖镇青山如黛,硕果盈枝。杨汉喜盯着刚采摘回来的几篮子杨梅,目光里满是失落与伤痛:“本来想好的,今年要把最好的果子给朱老师送去,可是她……”
图为朱平风科技帮扶对象一一湖心村村民杨汉喜位于207省道旁花100万元建造的“小别墅”
“是朱老师20多年的引种示范,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得知朱平风去世的消息,汉滨区瀛湖镇许多村民潸然泪下。在安康市,许多人在微信朋友圈里表达对朱平风的感激和怀念。
朱平风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林研究室副研究员。2002年退休后,她只身一人来到安康,扎根瀛湖镇洞桥村15年,在一片荒山上开始了将亚热带果树北移栽植的试验,先后为当地引进了枇杷、杨梅、火龙果、柠檬、龙眼等59种南方水果品系,让昔日野岭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为秦巴山区农民找到了一条依托当地资源脱贫致富的好产业。2018年6月6日,77岁的朱平风因病去世。临终前,她叮嘱子女,简化程序、不举行仪式;正值农忙,不通知瀛湖的村民;不占用墓地,骨灰运回瀛湖、埋葬在大树下——这就是先生,一如她的名字一样“平淡如风”,只有说起她的果树时才会神采飞扬。
9月13日,我们一行10余人来到朱平风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追寻朱老师的足迹,从当地干部、村民、单位同事、家人的动情讲述中,了解朱老师点点滴滴的故事,感悟她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和一心为民的炽热情怀。
坚守瀛湖15年 只为打破南果不能北栽的结论
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安享晚年,但对朱平风来讲,却意味着新事业与新追求的开始。2002年8月,61岁的朱平风退休了。忙碌了大半辈子,老伴夏恩泉满心欢喜地打算着与她一同享受清闲幸福的晚年生活,大女儿也为她在西安买了一套带小花园的商品房。没想到,她却不为所动。她有自己深虑已久、从未告人的“秘密”。一天,她趁老伴不在家,悄悄留下一张纸条,带上早已准备好的全部“家当”,只身一人来到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洞桥村,开始了她南果北移的引种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她拿出自己以前的全部积蓄,在这里承包了35亩杂灌荒山,购买了10万块红砖,自己设计图纸、自己找人施工,在瀛湖边的半山腰上盖起了一栋简易的二层楼房,作为研究、推广优质林果的基地。她要在这里用余生实现自己的梦想,打破某些专家“陕西不能栽种南方林果”的结论,努力为陕南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一条新路子。
从2002年正式到来,直至2017年8月因病不得不离开,她一个人在这里待了整整15年。一开始家里人极力反对,但看到她已经在这里盖起了房子,九头牛都拉不回的劲头,也就任由她去“折腾”。没想到,这一折腾,搭进去的是一生的所得和宝贵的生命。
一直以来,安康市场上的亚热带水果都是从南方运过来的。许多专家认为,安康不适宜南方水果的种植。但朱平风经过长期研究认为,陕南不仅适宜亚热带水果的种植,而且还是亚热带水果的优生区,并且品质还会超过南方。退休后,她有了自由的天空,也有了充足的时间来证明自己这个判断,于是她选择了安康瀛湖边上的洞桥村。从此,一扎15年。一个人,一座山,一栋旧房,一片果林,交织成了秦巴大山褶皱里最感人的剪影。5400多个日日夜夜,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她在自己承租的30多亩杂灌荒山(少土干石梁)上,长年累月地进行着南方果树引种试验的艰难跋涉。退休后,没有了项目经费支持,她就拼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底”,她似乎下了最大的赌注,赌上了人生的“最后一把”。
辛勤耕耘,终有收获。 2009年,浙江一位资深林果专家在安康实地考察后说:“朱平风有两个了不起,一是把亚热带水果栽培区向北推移1个纬度就难能可贵,而她却推移了3—4个纬度;二是许多人一辈子才能搞出一两个引种选种课题,而她到目前已经审定了4个引进品种!"
听到这样的评价,朱平风老人感到十分欣慰。自己的科研成果终于得到认可。但朱老师并不满足,她要把南方适宜的果树品种都引进到安康来,让北方人能吃到本地出产的南方水果。朱平风经过十几年的引种、实验、推广,将新技术、新品种普及给农民,给当地水果产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安康地区市场上卖的柑橘、大枇杷、沙田柚、柠檬、杨梅、火龙果等基本上都是朱平风老师引进、改造、培育的。近几年,经过朱平凤的实验,芒果、龙眼、香蕉、柠檬、巴西樱桃(车厘子)、嘉宝果等亚热带水果也已试种成功,即将全面推广。今年7月,在朱平风去世后一月,瀛湖枇杷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获准,这也是对朱平风老人最大的告慰。
为了南方果树的引种推广 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积蓄
熟悉朱平风的人都知道,老人的生活十分简朴、简单,吃不讲究,穿不讲究,花钱非常仔细。但对于引进种苗,朱老师是一向舍得花血本的。她把初到安康时带来的八九万元积蓄花光后,以后还把每个月微薄的工资都贴补进去。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研所工作的丈夫夏恩泉心里清楚,南方有些果树种苗价格昂贵,并且引种过来后,成活率不高,从事这项工作不仅见效慢,而且还很费钱,所以,他每次来安康看望朱老师,总要给她带来少则四五千、多则六七千元。每逢寒暑假,儿女们也都从外地赶来看望她。看着妈妈一个人住在荒山上,过着简朴的生活,完全一副农村老太太的打扮,儿女们都心酸地落泪了。他们告诉妈妈,需要钱就给他们说,要多少都给。可谁知,她把家人资助这些钱,全部拿去购买树苗,支付运输费、装卸费和工人工资等。有人估算,15年来,朱平风在这片荒山上累计投资了200多万元。为了枇杷、杨梅等这些南方水果能够在北方引种成功并推广种植,让山区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她几乎付出了自己一切的代价。尽管精打细算,但经济上仍然捉襟见肘。没钱了,她就打电话向老伴、儿女们要。安康市委组织部干部陈坤拍摄宣教片时曾与朱平风有过接触,她说,朱老师是一个硬朗、坚强和有志气的人。尽管她引进果苗非常需要钱,需要帮助,但每有当地政府领导来慰问,她从不张口讲困难、提请求,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
朱平风的实验基地就位于安康瀛湖边
“朱老师爱儿女、爱孙子,也爱这个家,但她更爱工作、爱果树、爱农民!”提起朱平风,老伴夏恩泉“又爱又恨”。朱平风在安康扎根15年,几乎很少回杨凌的家。据林研所的同事讲,朱老师去安康时,把自己该带的东西全部带走了,杨凌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她也整天忙于自己的果树研究试验,很少有时间回杨凌。以至于现在提及朱平风,西农大的许多人都不认识。老伴、女儿想她了,也只有去安康看望她。十多年来,就连春节,他们一家人也是在安康度过的。
我们在采访朱平风女儿夏丁时,她不停地落泪,几度哽咽,我们启发她谈谈以前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往事,她几乎说不出什么,让现场采访的媒体记者颇感意外。她说,母亲长期在安康很少回家,后来上学、工作、生活,都是父亲一人在操心着,因而对母亲没有太深的感情。西农大安康试验站的同事回忆说,严格来说,朱老师是一个不称职的妻子、母亲,但绝对是一个优秀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她把事业看得比命都重要,她把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南方果树的引种示范推广工作,把自己的余生留给了瀛湖,直到因病去世,真正做到了春蚕丝尽,蜡炬成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淡泊名利 把论文写在大山上
朱平风一生专注于南果北移的试验研究工作,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她把温州蜜柑、广东沙田柚、美国尤里克柠檬、福建枇杷、浙江杨梅等几十种热带水果都引到了安康,引到了陕西,每一个水果品种从引种、实验、推广,本可以写出一篇篇精彩的论文。然而,对于这些朱平风却看得很淡,她的观点是只要干好实事比什么都强。“年轻时,大家劝我要多写论文、多发表,我讲‘要把论文写在山上’;年老时,朋友劝我要量力而行,我说‘人生只有一次,要尽力而为’。”朱平风生前多次这样说。她还说,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要想办法引进培育好品种,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这就是最好的论文。不计名,只求实,朱平风无愧于是一名真正的科技工作者。
图为朱平风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在瀛湖边半山腰修建的科研基地
不仅不计名,朱平风同样不计利。朱平风最开始推广柠檬的时候,当地的农民根本不相信,她就不厌其烦地做农民的工作,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跑,挨家挨户地去动员。情急之下,朱平风提出,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栽树每挖一个坑,她用自己的积蓄就给补贴4元钱,并把树苗无偿送给农民。有一年,朱平风的果园里枇杷成熟了,朱平风每斤3元的低价卖给了农民,许多农民拿到市场上卖到 10元。有人把这事告诉了朱平风,朱平风听后,坚定地说,我就是要让农民多赚钱。其实,果园的收入远远不够成本钱,但她却不计较这些,对她而言,果树的推广和农民的增收才是最重要的目的。朱平风开始推广柠檬、杨梅的时候,她把很多的自己掏钱买的树苗都送给了发展种植果树的农民,她不只送给瀛湖周边的农民,不论是哪个区县、乡镇,只要发展果树,她都无偿送树苗、送技术。2010年2月,为了把她的成果推广到汉中,尽快挂果见效益,她将自己示范园里的价值10多万元的72棵杨梅大树无偿捐赠给对方,临行前,她还付给对方5000元运费和后期管护费。汉中市来七八个人挖树苗,不仅管吃管住,她还亲自给这些人包饺子、包包子,让这些吃饱吃好,叮嘱他们回去后一定要把树苗管护好。
洞桥村村民杨汉喜是朱平风科技推广的最大受益者。她当初被朱平风的真诚劝说感动,种下了朱老师送给他的100棵杨梅树苗、100棵枇杷树苗。几年后,树长大了,挂果了,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不仅还清了原来的10多万元外债,还盖起了三层楼的小别墅,家里各种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让当天参观采访的年轻记者们都艳羡不已。“没有朱老师的科技帮扶,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提起朱平风,他心里充满了感激。看到种植枇杷、杨梅真能挣钱,村民开始相信了。后来,村民有事没事就往朱平风那里跑,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
当时的大学生村官王浩与朱平风朝夕相处六年多,对朱平风十分了解。他说,朱老师身上集中体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执着、务实和吃苦精神,她认准了的事情,会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从没听她说过“困难”,在她的字典里就好像没有“困难”二字。她从来不说这事“弄不成”,而是常说应该“怎么弄”。她反对搞虚虚套套的花架子,一心只想着怎样能把南方的珍稀果树引种成功,让农民致富。她真正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写在了瀛湖的青山绿水间。
呕心沥血 为山区农民脱贫找富路
朱平风与安康结缘始于1965年,那时她大学毕业被分到陕西省林业厅,报到后,即被安排到汉阴县参加社教运动。在这期间,她发现安康的气候适宜发展南方果树,尤其是瀛湖镇。然而当时,她的这一观点却被许多研究者否定。更为重要的是,在那里工作的16个月,她见到许多山区农民终年劳作,却难以温饱。许多人住着破房子,甚至存在“几个人穿一条裤子”的真实情况。落后、贫穷,给朱平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年后的1976年,她再次来到安康,看到这里的农民依然贫穷。从那时起,她就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让这里的农民富起来。
朱老师把时间看得很紧的人,她常常说:“宁可干到死,也不能等着死”。只要身体稍微能动弹,她都要竭尽所能。她要在有生之年,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推广自己的科技成果,让更多的南方水果在安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给安康人民带来致富的产业,改变农民的贫穷面貌,让北方人能就地吃上优质的南方水果。
据汉滨区林业局干部韩启成讲,过去,安康的枇杷都是野生的,果肉少、品质差、效益低。自从朱老师来后,引进南方新品种进行培育推广,从此,枇杷产量提高了,品质提升了,价钱也由原来的每斤三五元,卖到了每斤15元,一亩地效益在两三万元以上。村民罗枫说,去年他种了5亩枇杷,卖了9万多元。原来安康没有杨梅种植,又是朱老师从南方引种培育推广,2013年最高价达40元每斤,亩产值达3.5万元,效益十分可观,现在已经发展到面积500亩。尤其在瀛湖库区表现良好,品质优异,果大味甜,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连浙江客商都认为“其品质已经超过浙江原产地”。目前,枇杷、杨梅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朱平风总是很忙,但不论多忙,只要有村民上门咨询,她都会热情接待,耐心细致地解答。有一天,她接待了100多名村民,帮他们拿主意、搞规划。“有一次,我们去找她时,她正在做饭。等我们咨询完了,才发现锅里的饭早都烧焦了。”罗枫说。
斯人已去,空留下一座“花果山”
朱平风为南果北移的科研推广和陕南农民增收致富倾注了毕生心血,先后引进的50多种优质林果,现已在瀛湖镇、玉兰乡、南溪乡、火石乡、县河乡等5个乡镇的8个村成片栽种成功,逐渐延伸,初具规模。现在,枇杷、杨梅、火龙果、台湾甜柿、大枇杷、柠檬、沙田柚、罗汉果、黑花生及大香芋等南方果树在安康生长良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许多农民由此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采访后记朱平风的事迹,让人感动、让人不解、让人崇敬。感动的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妇,独自坚守荒山15年,矢志不渝搞科研,让人非常佩服这种精神;不解的是,一个退休老人,不愿安享天伦之乐,却自愿到一个偏僻山区“受洋罪”?让人难以理解这种选择;崇敬的是,她不图名利(因为荣誉、名利对于他这个年岁的人来说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吃了苦,受了累,贴赔了全部的家产,却没有谋取任何回报,死后只留下一个栽满各类南方果树的“花果山”、为当地开辟了一个兴农富民的好产业,让人高山仰止这种境界。  朱平风曾说,人生总是要有一个梦想,追梦的过程,也是享受人生价值的快乐过程。把南方的水果引进到北方来,让农民脱贫致富,就是她最大的梦想、最大的快乐,就是人生的价值所在。能在有生之年, 实现这一梦想,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如今,这个梦想已经实现,她引进的近百类种苗正在秦巴山区的沟沟梁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农民们已经通过种植珍稀南方果树,过上了富裕幸福的新生活。朱平风老师心愿已了,应该感到去而无憾,含笑九泉!
编辑:王晴晴
举报/反馈

杨凌发布

1.9万获赞 1.5万粉丝
杨凌最权威的资讯发布
农业科技报官方帐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