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初期楷书的形成与发展
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书法随世运升降”。由于唐统治阶级对书法艺术的爱好与推崇,所以书法在唐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达到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二个高峰。
唐代在书法上取得高度的发展,其中以楷书最为突出。“以楷书遒美”是取仕的一个主要标准之一,所以唐代楷书名家辈出是很自然的。唐楷继承了两晋、南北朝的书法传统,崇尚古法,而又富于革新,精究结构,笔画自觉消减隶意,向简直寓变,俊朗圆腴,内刚外柔,端庄秀丽,创一代书风,为我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内容。成熟的唐楷,正因为法度严整,楷法精湛,精求外貌,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学习的重要范本。
唐代初期在楷书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代表书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书法家。
欧阳询(公元557年——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由陈入隋,仕于唐已晚年,官至太子率更令。《唐书》本传上说:“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虞世南也说他“不择纸笔、皆得如意”。他的笔法以楷书为最。无论结体和用笔,都十分严谨和讲究,并含有隶意及六朝北派余韵,用笔以方为主,清劲峻拔,结体纵长,于停均平正中见险绝。《唐人书评》称他的字:“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瞋目,力求挥拳”。他的楷书作品《九成宫醴泉铭》被称为唐法第一,最易于初学。他的楷书名迹还有《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皇甫诞碑》、《虞恭公温彦博碑》等。
九成宫醴泉铭
皇甫诞碑
翟天德墓志
虞世南(公元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初仕陈、隋,后入唐,官至秘书监永兴公,故世称“虞永兴”。跟随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学习书法,是深得山阴真传的。他的书法继承多于创造,循规蹈矩,恪守王风。其楷书《夫子庙堂碑》为其代表作。笔圆而体方,笔画凝练,俊朗圆腴,外柔内刚,锋芒内敛而气宇轩昂,结体疏朗而又姿媚遒劲,没有一点雕饰和火气,为唐楷典型之一。明董其昌说“虞永兴书,尝自谓于道字有悟,盖于发笔处锋如抽刀断水,正于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
孔子庙堂碑
大运帖
昭仁寺碑
褚遂良(公元596——659年),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官至右仆射河南郡公,故世称“褚河南”。其父与欧阳询为友,少时曾向欧学书,欧阳询很器重他,深得真传。继之从书虞世南,深得“二王”书风,他的楷书兼收欧、虞之长,并融汇汉隶,笔法方圆兼备,瘦劲秀润,自成一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叹无人可与论书,魏征推荐到:“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召褚遂良为侍书。唐太宗把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让他鉴定真伪,他一一分辨,无一误断,可见他深懂王羲之书法神髓所在。他的《雁塔圣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其书把欧、虞笔法融为一体,笔画变化及笔画间有强烈的韵律感。结体比欧、虞舒展大方。其中虽然一些笔画可见隶意,但却和谐自然。《唐人评书》中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湿雅,美丽大方。”他的代表作还有《房玄龄碑》、《孟法师碑》、《大字阴符经》、《枯树赋》、《倪宽赞》等。
雁塔圣教序
阴符经
孟法师碑
倪宽赞
枯树赋
薛稷(公元649——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阳(今山西万荣西)人,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他的外祖父是开国元勋魏征,魏通王书,并藏有大量虞、褚书作,薛稷锐精临仿,深得神髓。尤其是在学褚方面成就最大。唐人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说。来形容他学褚之成就。他的楷书作品有《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信行禅师碑》等,结体秀丽,笔画平直,时露锋芒,用笔纤劲,结体遒丽疏通,变化出之于平正,借让避免拗峭,字形扁长,总体流露俊整秀美的神情。
信行禅师碑
从书法发展的要求来看,唐初“欧、虞、褚、薛”四大家独具风格,各自成家,在楷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举报/反馈

张立杰传书法

4.8万获赞 4861粉丝
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增进文化自信
书法家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