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历来争议颇多。他是什么时期的人,是怎样一个人,甚至有没有这个人……学术界长期以来都争论不休,难有定论。
究其发端,早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老子的记述就颇为飘忽,不是太清楚。翻译成白话文,《史记》里是这么说的: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故而能长寿。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可见,司马迁对于老子其人,共列出了三种说法:一为老聃即李耳,一为老莱子,一为周太史儋。也就是说,《史记》对老子是没有定论的,只是分而记载。这样一来,后世人对老子其人其书便产生了多种解读,争论了两千多年。
近现代学者对老子其人其书也存在争议,最具代表性的是胡适、郭沫若、冯友兰和罗根泽四家之说。
胡适认为,老子即老聃,是春秋后期人,大体与孔子同时而比孔子早生晚死,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书也作于春秋时代。
郭沫若认为,老聃是春秋后期人,约与孔子同时,这与胡适观点相近;但他认为《老子》书成于战国时代,是稷下学者环渊(关尹)所著的上下篇。
冯友兰则认为,老聃是生于杨朱孟轲之后、庄周之前的战国中期人,《老子》书是战国中期的作品。
罗根泽的观点是,老子就是太史儋,《老子》书乃太史儋的著作。
当代学者李零又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老聃和老莱子很可能是同一人。他们都是长寿者,故称“老”,都是楚人,都跟孔子见过面,都是道家,言谈话语差不多,很像一个人。
更重要的是,楚国的“李”字,写法比较怪,上面不是木,而是来。来和李,都是来母之部字,古音完全一样,字形也相近。而我们现在的所谓“木子李”,是汉代的写法,汉代写法又来源于秦。
过去我们不知道楚国文字的李字是怎么写的,当然无法想象莱和李有啥关系。得此线索,才恍然大悟,原来司马迁讲的三个老子,前两人是同一人。”
李零还认为,《史记》里说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老子》是哲言体,如同《庄子》内篇,《老莱子》可能是故事体,如同《庄子》外篇。后人以书定人,把老子和老莱子分为两个人,其实应合为一个人。
举报/反馈

中华神秘文化

46万获赞 12.4万粉丝
聚焦小传统,传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领域爱好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