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香魂
在炎炎夏日,于蚊蝇飞窜的斗室里焚一枝思州香,顿时暗香流动,蚊蝇遁迹,心怡神爽,如度凉夏,竟至浮想联翩了。
焚香,读书,品茗,操琴,挥毫,雅致之乐,以修养心性。无论抚琴捧茶,还是读书挥毫,此时焚香,都有收敛心神、平和淡雅心境的功效。
《太平清话》有记:“凡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支杖、礼佛、尝酒、晏坐、看山、临帖、刻竹、喂鹤,皆一人独享之乐。”可见,焚香静坐,操琴闲适之淡泊貌。
香,最早可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那时开始焚烧香蒿等一类植物。在早期作为祭祀、除秽之用,而礼佛之香,是拜神香的使用的延伸。香用来祭拜祖先神灵的记载最早是从汉武帝开始。此后,香在传统文化中便有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含义,也表现出修养身心的精神追求。
因此,无论是制香还是焚香,都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参与,并成为国人日常生活耳闻目睹和置身其中的文化活动,“香”曾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流淌在国人的灵魂和记忆深处,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香文化。香,因其普遍用于祭祀和礼佛等活动,因此香文化又显得极其古朴和神秘。
然而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制香手工艺,早已被现代工业挤压得支离破碎,甚至是形影无踪,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根本无缘欣赏到古法制香的神秘和趣味。
岑巩古称思州,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如今一些古朴的文化现象仍在境内留存。在岑巩,焚香活动始于何时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从唐代佛教传入思州后,焚香拜佛活动逐渐流行开来,香成为家家户户必备必用之物。由于大量使用香火,制香业也随之传入了思州。至今在客楼两江,龙江河及龙鳌河一带,还传承着传统古朴的手工制香工艺。
制香
在客楼一个叫地莲的小村庄,家家户户的留守老人们,还坐在香板上熟练地制香。他们用香叶、柏叶、竹枝等原材料,经过曝晒、打磨、搓揉、赶制等十余道工序制作出均匀、精致的香条,色泽青绿,气味芳香,焚之提神醒脑,满室生香,蚊虫远避。
神奇的是,地莲的香粑制作与其它地方不同,别的是用臼、磨之类很常见的工具磨制,而客楼地莲,制作香粑有一种特制的“高科技”叫香粑车。
在地莲,笔者曾经看到,在一绿潭与斜坡地带,流淌着数十条大小不一的瀑布,当地群众在瀑水流经的地方挖出水渠和坑洞,坑洞里安装香粑车,水渠流水冲击香粑车的木制转轮使之转动不停,转动的转轮又驱动旁边相连的一根推杆,推杆作前后运动,推杆一端固定的一段用来制作香粑的木料,在身下一块刻有齿痕的磨石上不停摩擦,流出的白色或黄色的木浆不断顺流而入前方的一个沉淀池中。
香粑车
地莲的老人们说,制香木料在这里磨成香粑后,还要拿回去,经过若干道工序精心制作才能做成香签使用。“我们何家是当地有名的大土司,明朝洪武年间开辟苗疆来到贵州,因立下战功,朝廷先是封我们祖上到龙田镇总院的马口司当长官,后又搬迁到地莲来,要管好几个县的地盘呢。我们祖祖辈辈都制香,全靠古法手工艺制作,10多年前,我们何家百分之八十的人都靠制香卖香生存。”
经查,香粑车是中国最古老的原始机械之一,相传为鲁班弟子发明创造,唐代广泛使用,明洪武初年何氏传入岑巩县境,目前只发现在两江村的地莲、枫香两个寨子传承使用。
这真是古人一项极其高明的发明创造,也是一道文化史上的盛宴奇观。不看别的,就看这瀑布群上的香粑车一齐转动,激起阵阵水花,群众在这水花间劳作,是不是一道人间罕见的人文景观呢。
晒香
遗憾的是,仅时隔五年,笔者再次来到地莲时,因市场的逆转,制香已经无法再养活一方人群,他们大都放弃了这项传统工艺和手工活,外出进厂打工去了,那瀑布群上流转了千年的香粑车和劳作的人们已经杳无踪迹,只留下寂寞而空洞的河床,令人无限唏嘘。
举报/反馈

拐角处的乡村秘史

3643获赞 694粉丝
发现乡村秘密,让乡村历史走入公众视野。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