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兄弟”,是小说《水浒传》中著名的起义军头领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其故里石碣村在今东平县银山镇铁山之阳,今名石庙村。 宋代,东平地区因黄河不断决口,与古巨野泽联成一起,形成了“纵横港汊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的梁山泊。石碣村一带由于地势低洼,也被浸于水中,称作石碣湖,与梁山泊“相通一脉之水”。
阮氏三兄弟是石碣村生活贫苦的渔民。因武艺高强,不畏强暴,敢于打抱不平,除暴安良,深受乡邻爱戴,被人们称为“阮氏三雄”。
三兄弟投靠晁盖后,也做了许多大事。
第一件是最值得称道的英雄行为,随着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水战石碣村。这是水浒英雄第一次有组织的行动,是梁山大业的辉煌开端,也是建筑梁山革命大厦的奠基石。水浒传中描写阮氏三兄弟和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以及百胜取了生辰纲,在阮小家里商量上梁山泊落草,这时百胜已经被抓住了,供出七人中有三阮,于是府尹让何涛带了四五百人来石碣村拿人,这时他们七人还没上梁山,在石碣村湖泊中吴用用计,解决了前来的官兵,活捉了何涛,割了何涛的两个耳朵,放他回去,让他带话给府尹,让官府放弃捉人。
阮氏兄弟当时唱到:
爷爷生在石碣村,禀性生来要杀人。先斩何涛巡检首,再杀州府鸟官人。 英雄不会读诗书,只在梁山泊里住。虽然生得泼皮身,杀贼原来不杀人。 爷爷生在天地间,不怕朝廷不怕官。水里撒下罗天网,乌龟王八罩里边 。爷爷生在天地间,不求富贵不做官。梁山泊里过一世,好吃好喝赛神仙 。
另一件是林冲火并王伦时,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分别看住杜迁、宋万、朱贵,帮助晁盖坐上了头领的位置。
还有一件是随着晁盖攻打曾头市,晁盖终极受伤后,死命保护晁盖离开。
后来他们和梁山好汉一起,除霸安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水浒群英排座次,三雄分掌着梁山东南、西南和东北主要水寨,成为梁山寨的主要将领和战斗力。在梁山大小战争中,阮氏三雄出力很多,其统领的水军,往往能扭转战争胜败,擒拿地方首领不在话下。
随宋江招安后,阮小五参加征辽平方腊战斗身亡,阮小二恐怕被人抓去受辱,扯出腰刀,自刎而亡,也算得上是一条刚烈的汉子。阮小七后因曾穿戏方腊黄袍、龙衣玉带之事而遭童贯、蔡京等奸臣陷害,皇帝降旨追夺诰命,降为平民。小七复回石碣村居住,依旧打鱼为生,奉养老母,年六十而卒。
阮氏三雄以阮小二为首,阮小二称之为立地太岁,后来排位次的时候排名第二十七位,阮小二为人脾气火爆,但是又很有小民作风,比如吴用前来石碣村作客,恰好遇到阮氏兄弟没钱,吴用出资请三兄弟吃饭,结账的时候,阮小二一边说着哪好意思让教授坏钱,一边又顺带着将自己赊欠的酒钱也一块儿算了进去让吴用付了。不仅让客人请自己吃饭,还让客人替自己还账,也是一大奇观。
关于他们名字的由来,说法有很多,但是亲兄弟是肯定的。一个传说提到:山东省梁山县银山公社的石庙村,即当年的石碣村。村东有个四坟坑,当地老乡讲述,这就是阮氏另四位兄弟的埋葬地。老乡们说,阮氏兄弟原是七人,以打鱼为生,又具有豪侠的性格。兄弟七人不堪渔霸的残酷剥削和官府的横征暴敛,联合众渔民进行反抗。结果遭到官府、渔霸的镇压。于是他们铤而走险,抗官府、杀渔霸、劫富济贫,同前来清剿的官兵展开对抗。在一次鏖战中,七兄弟中四人战死,只有小二、小五和小七逃脱。事后,渔民们便把牺牲的阮氏四兄弟葬在四坟坑里。这个传说的可信程度还是有的,不过却有一个疑点:虽有四兄弟战死,那三个活口,官兵是绝对不会放过的,会时时前来缉拿的。后来这三兄弟又怎能在石碣村待下去,直到吴用撞筹才上梁山呢?另一个传说曰:阮氏三雄原是一胎所生的孪生兄弟。母亲早丧,家境贫寒,长到十几岁还没取个名字。一次老父患病,听郎中说要吃一种叫“泥里钻”的鲇鱼才能治好。三个儿子听说此事,冒着严寒,潜入水底各摸来一条鲇鱼。阮老汉要三个儿子将鱼都称一称。结果是一条二斤,一条五斤,一条七斤。老汉就按鱼的重量为这三个孪生的兄弟取名字,因此他们三人也就分别叫做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其实在这个故事里,最禁不起推敲的梗不是“以斤两命名”,而是“阮氏三雄是三胞胎兄弟”。
试想,在生产力低下和医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阮母一次产下三个儿子还要保证他们身体健康并且顺利长大,这样高难度的任务,寻常百姓估计是完不成的。
虽然说法不一,但是对于弥补《水浒》的这个遗漏还是有所裨益的。各位赞同哪一种呢?
举报/反馈

文化之约

164获赞 105粉丝
让文明成为习惯,让习惯更加文明。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