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希望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但是想要增长自己的智慧,就首先要搞明白这几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智慧?有知识就算有智慧吗?智慧究竟从哪里得来?今天末学就和大家聊聊这方面的问题。
智慧是什么呢?
按现在的解释就是:对一切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举个例子来详细说明,六祖惠能大师第一次见到五祖时就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个智慧是什么?就是虽然他不认识字,没读过书,但是听到别人读经,他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后来五祖给慧能大师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惠能大师当下大彻大悟,后边的就不用再讲了,一切都明白了。从此以后,别人再问他什么问题,只要你给他读一下经典,甚至都不用读完,就能告诉你整部经典讲的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智慧,一通百通,这一行懂了,行行都懂了,所有的世出世间法都明白了,这叫大彻大悟,有点类似于我们老百姓通常说的“开窍了”。
知识和智慧不同。
我们现在大学里修的这些课程,全是知识、常识,不是智慧,智慧能通一切法,知识不通,学了一门,就只知道这一门,另一门没学过,他就不懂,这就是知识。你纵然是博士、教授级别,可以把各种圣贤经典写成论文,写成书,那还是知识,常识,不是智慧,顶多算个专家,不算圣贤。
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叫专家而叫圣贤呢?因为他们开悟了,有智慧,什么都明白,样样都通了,天地万物,无所不知。用智慧解决问题,因为是全盘考虑,就会究竟圆满,没有后遗症。专家就不一样,专家不一定有智慧,他知道所学的那些专业知识,别的行业可能就一窍不通了。但是大家都知道,世界万物都是有着紧密联系,互相关联的,如果解决问题仅从专业的角度去看,就难免一叶障目,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按下葫芦浮起瓢,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就又冒出来了。
那智慧到底从哪里来的呢?
智慧是从自性来的,从清净心来的。有一句话叫“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因为事不关己,旁观者的心里就比较清静,看的就比较明白透彻一些;而当局者就不一样了,心里越乱就越容易迷惑,本来能看明白的事,也看不明白了,就是因为心不清净了。
惠能大师开悟后说了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和释迦牟尼佛开悟后说的第一句不谋而合:“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都充分说明,智慧不是外部得来的,而是来源于我们的自性、本心,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只是被障碍住,暂时显现不出来。
我们的心就好比是水,平常的水清净透彻,万事万物都能照的见,一目了然,可是一旦把水搅浑了,就什么都照不见了。
如何增长智慧?
为什么古人教小孩都让他先读经典呢?现在人觉得很奇怪,很不屑,觉得小孩子又看不懂,理解不了,你让他背那个有什么用呢?都是封建落后的东西。
其实是老祖宗真有智慧,那个才是真正的教育,古人读书志在圣贤,读经不是让背诵的,那个只是附带的作用,读经是为了让孩子修定,修清净心,在专心读经的时候,脑子里就不会胡思乱想了,否则就跟不上,这样小孩子的心才会保持清净无染,保持专注,这是读经的目的。另外,小孩子的记忆力是最强的,那个时候读经,他会记得比较牢固,等长大了,那就是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假如曹雪芹小时候没读过经典,肯定也就写不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了。
现代人读书,不是为了做圣做贤,大都是为了赚钱,为了找好工作,为了应付考试,这样心浮气躁又怎么能生起智慧来呢?所以我们看古代的读书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看出他的稳重,言语很少,动作缓慢,温文尔雅,有礼有节。再看现在,专家虽然多如牛毛,却看不到一个大师级的人物。孟子在两千年前就说过:“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用短短几十年的生命,去学习无穷无尽的知识,累死也学不完呀!而且学的越多,离智慧就越远。
所以老祖宗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好的修学方法,那就是勤修戒定慧,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戒持好了,定修到家了,自然智慧就开了,也许是小悟,也许是大悟,小悟积累多了就变成大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点还需大家慢慢自己体会。
举报/反馈

国学杂谈

162万获赞 23.7万粉丝
弘扬传统文化,分享国学精华!
星问答计划创作者,农业从业者,文化领域爱好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