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现在的话语中,'土豪"已经变成了有钱人的代名词,而“劣绅"这个词就完全消失了。传统中国社会的“乡绅"阶层已经消失了很多年了嘛。可是,就在100年前,打倒土豪劣绅,那可是革命动员的重要口号。现在这个词,好像只能在看那个时代电视剧的时候才能一闪而过了。那么回到这个问题,“土豪劣绅"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最早, “土豪劣绅"这就是一个革命词汇而已。当年既然要革命,那革命的对象当然要被宣传成坏人。乡绅阶层,那本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社会王朝更而又能迅速恢复保持稳定和中国乡村社会的基层自治有很大关系,其中乡绅阶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到了一个个具体的人,其中当然是有好有坏,有修桥铺路的,就有鱼肉乡里的;有德高望重的,就有臭名远扬的。在革命时代里,他们被普遍描述成迫害穷人的恶棍,也可以理解。
但是后来发现,这个认识有问题。近现代中国的乡绅,确实有一个劣化的过程,他们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如古代中国的乡绅多,和农民的关系比古代中国要恶化,这也是事实。那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过去以为是因为取消科举制。大量农村乡绅,原来是有逼自己的子弟好好读书上进,考试做官的传统的。但是清末的时候,科举制取消了,对于这些家庭来说,子弟明确的上进之路消失了,那乡绅的精神品质自然就劣化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土豪劣绅"这个词背后的含义。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乡村,乡绅不仅是财富的聚集者,也是文化的拥有者,甚至还是乡村道德和社会精神的维护者,他们和普通农民是共生关系。那为什么到了中国现代史上,同样一帮人,他们和农民的关系突然就变成了对抗关系,在革命话语里就变成了无恶不作的“土豪劣绅"?
我们来想象一下,在近代中国的某个乡村有这样一个家庭,我们就叫它王家吧。王家租种了当地士绅张老爷家的土地。春种秋收,一年忙活下来,给国家交完皇粮,再给张老爷家交完租子,剩下的粮食可能刚刚够一家老小的口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就那样,但是农耕经济的波动性也不一旦遇到水旱灾荒,今年够,明年就有可能不够吃。但王家也并不会觉得特别慌张。为啥?他们还有两个对付经济波动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搞点家庭手工业。我们都知道,古代中国有一个传统,叫做“男耕女织” 男的在地里干活,女的在家织布。这织出来的布,可不光是自己穿,这些布其实是当时农户的一种重要的生产剩余,可以拿出去卖,换钱的,这是家庭的重要收入。可是到了近代中国,国门打开,洋货涌入,就纺织品来说,无论是价格还是品质,那些农户自己织的土布,就完全丧失了竞争力。因为经济全球化,中国农村普通人家的一条生计就被断了。
那回到社会关系上,乡村里面农民和士绅的关系,如果还有地主和佃户的关系,就会变得非常脆弱和紧张。因为没有家庭手工业收入做调节,双方之间就完全变成了零和博弈:你多收一占我就少吃一占你如果还正常收租子,可能就意味着这家农户今年的口粮就不够了。农民又没有其他渠道可以补足这笔收入。所以,当时的士绅,或者说地主会觉得很奇怪,我这租子也没涨,可是下乡收租行为引发的敌意和反抗大增。对,对你士绅来说,这是传统的交易,但是对农民来说,这抗租抗粮已经是为生存权而战了,他们是正义的。
远在天边的英国纺织厂,农民看不见摸不着怪不了,但是上门收租子的士绅,那可是现成的逼命的恶鬼啊,你想,这士绅的道德形象还好得了吗?当然就变成了“土豪劣绅"了。
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我们刚才说,中国古代社会的农民有两条对付经济波动的方法。家庭手工业是其中一个。那另一个呢?其实就是士绅和农民之间的熟人关系。
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你家是地主,是士绅,我租种你家的土地,正常年景我当然要交租。但是,如果遇到年景不好,我们家都要饿肚子,要活不下去了,乡里乡亲的,那个租子你还真的收的下去?要是因为催租子催得太紧,把人给逼死了,你也会落下一个“为富不仁"的恶名,这在熟人社会里,是很不划算的名誉损失。所以,遇上灾年的时候,绅士很可能就会主动免去一部分租子,甚至送给佃户一点粮食,帮助他们度过灾年。
要是熟人社会,这种民间的调节机制会大量存在。天天见面的人,受舆论环境的约束,还要做个案决策,人再心狠也狠不到哪里去。
但是近代社会伴随着城市化,问题来了。城市里的生活质量开始大幅度超越乡村,大量的士绅开始搬到了城里居住。他们在城里买房、生活,把孩子送进洋学堂,接受新式教育。那他们在乡下的田产怎么办呢?那还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啊。当然就是委托人去代管。
这些受委托去找农民佃户收租的人,你管它叫二地主也好,叫职业经理人也好,反正他不是士绅本人。这就带来两个问题。第一,这批人也要收入啊。他们这部分收入也只能出在田租里面啊,所以客观上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这些二地主、职业经理人,他们很少考虑乡里乡亲的情感因素,更不会考虑士绅本人的名誉问题。
说白了,作为中间商赚差价,他们要的是利益最大化,至于损失了士绅的名誉、恶化了士绅和佃户的关系,甚至有的关系恶化,就是他们拿鸡毛当令箭的结果。原来乡里乡亲的关系,变成了一个执行契约的冷冰冰的组织关系,那当然就失去了很多处理问题的弹性和人情。于是士绅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就彻底恶化“土豪劣绅"的现象就这么被塑造出了。
一个带有强烈情感色彩、道德色彩的社会现象要想真正被理解,我们就得一直往下挖,一直挖到那个没有情感色彩、没有道德色彩的最底层的社会变迁,我们才有可能看到它的真相。
中国搞的好久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就是要把破坏打乱的中国乡村基层社会关系制度的一次重建,是对古代乡绅制度的一种继承和创新。对此你怎么看?
举报/反馈

漫步的小书童

53获赞 41粉丝
历史增加人生的长度,科学扩宽人生的广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