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水而生 因水而为
我与外公——首任校长许肇南的河海情缘
仲维畅
缘水而生办河海
20世纪初的中国,江河不治,洪水滔天。晚清状元、著名实业家、江苏教育会副会长张謇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负责规划导淮治黄,疏浚大运河,开垦苏北滨海盐碱滩地。张謇寄希望于“外来的和尚”,不远万里从荷兰、美国等国家请来专家出谋划策,但事与愿违,这些洋专家们仅仅提供出一些原则性报告,并没能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张謇深感培养我国水利人才之必要,遂决定创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水利高等学校,培养中国自己的水利专家。经过反复酝酿,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全国水利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应时而生。筹备期间,张謇聘请教育经验丰富的前江苏省教育司司长黄炎培和前都督府秘书沈恩孚为筹备正、副主任。对于校长一职,经多方筛选,最后委任给了我的外公、28岁的留美高才生——外公。
外公4岁丧父,亲眼目睹了列强的侵略掠夺和清庭的腐败无能,主动放弃正统的科举之路,转而寻求科学救国之方。在成都四川高等学堂,外公渴求西学,并接受了进步思想,秘密加入了中国同盟会。随后,东渡日本,并数入美国,在美国名校伊利诺斯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哈佛大学慕求真知,大量汲取西方先进科学知识。1915年,外公怀抱科学救国的伟大理想,从美国来到南京,出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长,由于没有校舍,只得借用位于丁家桥的江苏省议会官邸为校址,并于2月7日开始从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开始招生。3月15日,张謇邀约各界名流齐聚没有自己校园的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开校典礼,河海成为了辛亥革命后南京第一所招生、开课的公立高等学府。
如何办好这所被全国上下寄予厚望的高等学校,外公擘划经营,有条不紊,拟订了理想丰满的“办学章程”,并在序言《设校旨趣》中,从德智体提出了三条至今仍有极高借鉴意义的注重方针:“一是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二是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是教授河海工程必须之学理技术,注意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
为了实现这三条教育方针,培养出高质量的水利人才。外公摒弃了北洋大学、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名校主要依靠外国教员的做法,着力聘请“富有工程经验而热心教育”的中国教师,李仪祉、沈祖伟、张云青、张子高、刘梦锡、顾维精、杨孝述等一批影响深远的国内名师前来任教,使河海成为我国第一所完全依靠中国教师上课的工科大学。“河海”虽说是公立学校,但是张謇在创办时由于北洋政府国库空虚,创办经费相当拮据,开办经费只有区区2万元,学校一直没有自己的校舍,不得不在开办后的四年内三易其址,曾经租赁了南京大仓园(今长江路)一所姓蒯的宅邸作校舍,另一所民宅作宿舍。即便如此,外公还是从紧促的经费里慷慨地挤出钱购买欧、美新书二千余册和大批仪器设备,建起了图书馆、物理试验室、化学实验室、测量仪器室、水力实验室,材料检验室、(图画及模型)陈列室、地质矿物标本室、测候所、蒸汽发动机室和照相印图室等供学生实验。外公还亲自教授伦理、英文、经济、簿记、实业经营等课程。创办之初,国内没有中文教材,外公提出完全用外文教材以济急需,得到各位教师的赞同,先后采用英文教材达40余种。此外,外公充分认识到了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从1917年起,倡导创办了河海人自己的校园刊物《河海月刊》和《河海周报》,用以报导学校新闻、毕业生动态,切磋学术心得,交流研究经验,发表调查报告。还成立了校友会,举办茶话会、演讲会、庆祝(国庆、校庆)会、各种体育竞赛、文艺表演(音乐、话剧)、诗文征集、聚餐、游艺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一时间,河海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慕名求学的人络绎不绝。
对于想踏入河海的人,外公抱着“持己则以奋勉、笃实为归,待人则以仁民爱物为志,师徒一堂,相为诫勉”的态度,提出“两个必自”,从身心两个角度进行特别考量:“一是必自问志愿,实有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决心然后来学;二是必自审体格,足胜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劳苦然后来学。”为应当时淮工将速兴之急需,打破常规,首先开办速成“特科”,要求入学者有志气、有抱负、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和外文水平,这样既能短期成才,立即在当时与严重的水旱灾荒斗争中发挥作用,又可以继续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在工作中自学深造。在极具前瞻性的“三个注重”办学方针和“两个必自”选才原则下,河海培养出众多优秀建设人才,如特科毕业生汪胡桢获五至七等嘉禾章,张晓云等获二等河工奖章,涌现出一大批我国水利事业的先驱。全国水利局年终论考成绩时,学校以“精心擘划, 校规学风均称整饬, 毕业生成才甚多”, 呈请大总统比照简任官例给奖,外公先后获三至五等嘉禾勋章。
在苦心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外公更关怀体贴学生生活,每月的工资多用以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并对学生进行爱国、革命、民主、自立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正是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河海学生成为社会变革浪潮的中坚,学校被人称为“红帽子大学”。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南京各界立即响应,“河海”师生积极响应。5月9日在小营“演武厅”举行“国耻纪念大会”,参加者有中等以上学校师生四千多人,5月13日大、中学成立学界联合会,外公被推为临时主席,5月15日又当选为参事长,他始终站在反帝爱国斗争的最前列。当时教育部训令各校校长“对于学生当严尽管理之责。其有不遵约束者,应即立予开除,不得姑宽。”“五四”爱国运动虽然取得了伟大胜利,但督军署却强迫外公开除学生领袖沈泽民(茅盾的胞弟)、张闻天(著名革命家)和王维克(华罗庚的启蒙老师)等人,并欲逮捕,外公竭力保护,暗中让他们火速退学离校,遂免于难。
外公对河海的感情可谓从始至终,初衷不改。抗战胜利之后,外公看到“水利工程人材之需要必千百倍于囊昔,而国立诸大学复员方亟,百废待举,犹未闻于此时有特殊应急之措置”,应大生纱厂老板陈琛之邀,打算“创办私立河海工科大学于南通,为国家育材之辅助”,后因内战又起,未能如愿。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秋外公首次回到阔别30余载的南京,眼见新成立的“华东水利学院”,欣喜不已。此后八年间,常来南京小住,和当年“河海”的庶务员黄昭甫老先生到清凉山扫叶楼叙旧,由清凉山北眺“华水”。岁月永远记下了这位河海先驱奋斗的足迹,留存下他对河海的思念之情。
因水而为追足迹
1978年8月,我回到离别22年的金陵,在父母家中偶然看到《光明日报》上中国科协主席茅以升的一封公开信:号召各亲历者、旁观者、知情者等将我国近代、现代教育、科技、实业…的情况记录、保存下来,供后人修史之用。于是,作为全国水利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创建人外公的外孙,自称为校友的我便踏上了追寻“河海”校史的漫漫羊肠小路。
由于外公外公已于18年前逝世,无法当面向他咨询“河海”的创建经过,所以只能通过回忆外公的口述、走访校友、探询校友后裔、查阅档案、文献、实地探察校址等方式还原当时建校的经历以及“河海”发展史上的大小事件。1914年秋,外公留美学成归国,下船后即前往上海小西门“江苏省教育会”报到(当时上海县隶属江苏省,教育会会长黄炎培、副会长张謇),恰逢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为恢复因辛亥革命、上海起义、南京光复之役而被迫中断的江苏高等教育而南下江苏,当即遴派外公来创建“全国水利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而委黄炎培、沈恩孚为筹备正、副主任。张謇除了外公的新学识、组织才能和社交经历外,更因为外公中文在留学生中最佳,故将创建“河海”的重任交付给了他。我回忆并记录了外公有关“河海”的自述,如在南京丁家桥江苏省议会开学,又迁南高师、上江考棚办学等情况;外公与黄公公(昭甫,“河海”老庶务员)交谈中有关“河海”的旧事,如“五四”运动中,拖延江苏省督军署强令开除学生领袖沈德济(泽民)、积极分子张闻天(应皋)、王维克等,在“实在顶不住时”则令他们退学,从而使他们免于罹难;并根据家母许泽溶口述外公创建“河海”和“下关电灯厂”的事实,在2014年初,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外公创建“河海”》,详细记述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建校初期的许多往事以及外公外公为建校所作的诸多贡献。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我就开始搜集各方资料,易稿12次,写出外公传略,受到汪胡桢、许心武、董开章、茅以升等老前辈们的重视、关怀和补正,且于1986年5月以条目“许先甲”(外公名)载入《中国科学家传畧 现代第五辑》(山东科技出版社)。同年底及翌年初《河海大学》(校报)刊登了我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首任首校长外公》一文(分3期刊出)。上世纪80年代初,我见汪胡桢老先生年事已高,难以完成其大作《记我国早期为导淮建立的水利工程学校》,便主动承担起文字和抄写工作,使其顺利刊于《淮河志通信》1988年第1期。上世纪80年代末,我应邀撰写出《汪胡桢先生与母校河海》一文,被选入浙江省嘉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一代水工汪胡桢》一书(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12.)。1988年8月我倡议编纂《河海人物志》,受到“河海”后裔的热情支持,如刘梦锡老教授之子刘新天、特科毕业生顾世楫之子顾泽南等,可惜因种种原因,此宿愿未能变成现实。我在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多次登门拜访或致信咨询了:茅以升、汪胡桢、许心武、董开章、黄文熙、郑肇经等18位校友本人和20位其后裔,跑了国内13所档案馆、图书馆以及6处“河海”校址,虽碰了不少钉子,却也得到了关于“河海”珍贵的“一手”资料。
如今我已经七十岁,依然坚持收集和整理有关“河海”历史的点点滴滴,试图追溯和还原我国首所水利高等学府的真实历史。2013年12月4日,我接到河海大学档案馆刘顺电话,称“河海”校领导要进京向我了解“河海”校史,因为当时全部资料均留南京,故我决定立即返宁,向学校提供了所有文字和手抄资料,包括当时学校失传而急需的“河海校歌”歌谱等。2015年正值河海大学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我拟用36年来业余自费搜集得悉的部分资料和管见罗列为《全国水利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小史》,以纪念“河海”建校一百周年。
(仲维畅,1937年生,山东龙口人,大学毕业,南京燃气轮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