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匠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篾[miè]匠没有,在中国,大部分农民背东西都要用到背篼,背篼的形式各种各样,也有各种各样的用途。
比如说专门背小孩的背篼,专门背柴火的背篼,专门背烟叶的背篼,专门背米的背篼。
篾匠正在编制篾具 在贵州,毕节的背篼有点瘦,铜仁的背篼就是中胖,黔西南的背篼上面有一根布袋,因为他们是布依族,贵阳的背篼各色各样,是个大集合。
在铜仁其实也有两种很不一样的背篼,有一种是苗族同胞专门使用的,这种背篼底部小,蔑丝密集,上面部分要肥硕些,而且是要用粗的蔑片编织,有比较大的空格,这样可能是因为背东西时,下面东西少,上面东西多,背起来更省力气,更轻松些。
还有一种在思南,德江和印江一带流行,整个背篼上下一样大,没有孔洞。
前些年,在农村许多农民还靠种植庄稼为生,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让背篼很盛兴。
农村的交易多数集中在当地的市场上,叫做赶场。赶场天,四周方圆村子的农民汇聚到场上交易或者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他们多数要用背篼把东西背回家。
在场上,还有专门卖背篼的人,他们卖的背篼编织得十分规整,完全可以当做送亲时的背篼使用。
这些专门编制背篼和在集市上卖背篼的人,就是篾匠。
篾匠在及时买篾具 篾匠的生活十分不容易,因为背篼的编织过程十分繁琐。
编织一个背篼需要选取专门的竹子,首先竹子的韧性要适中,不能太硬,太硬了会弄不动。然后选择真的竹子竹节要差不多一样长,不能被虫咬过,选取好竹子以后再挨着竹子根部砍断,把枝桠剃掉,不能反着剃,反着剃会把竹子表面一层绿色的皮剃掉。
扛回家以后,篾匠首先把竹子用沙刀(一种农村砍木材的刀)分开,先分成大一些的竹片,接着再分成比筷子还细的竹丝,这样还不够,篾匠接着把竹丝的皮和芯分开,这道工序很考验篾匠的技术,考验手上的刀法和眼力劲儿。
做 蔑丝分好以后,篾匠就开始编织背篼了,篾匠要先编织背篼的背篼底底,背篼底要用粗竹片和蔑丝混合编织,这样才更能承受重物。编织一个背篼底,老篾匠一般需要三个小时左右才能做好。底编好后就开始用长蔑丝编织背篼圈子了,蔑丝一根接着一根的纵横交错,像水流一样顺。最后是结尾工作,要把蔑丝反过来压进背篼,往往花两三天才能编好一个,编好以后,篾匠的手也会留下一些纵横交错的伤痕。
编制背篼 篾匠是一项很伟大的职业,可惜现在基本上没有人种地了,篾匠也排不上用场,上了年纪的篾匠眼睛和力气不行了,年轻人又不愿学,所以篾匠都快消失了。
篾匠除开编织背篼外,还能编织撮箕,晒天,簸箕,蒸盖,斗篷这些农用品,而且还能编织一些玩具,编制各式各样的动物,心灵手巧的篾匠不断推陈出新,不仅为农民解决实际农具用途需要,也为这个世界创造不少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