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西双版纳,除了夺人眼目的傣族建筑,还可见傣族人家用的傣味茶杯,傣味碗具,傣味陶缸陶罐等,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位于景洪市告庄西双景的赶摆街中有一座二层楼的傣式建筑,里面全部是一样东西:傣陶。在当地人带领下,走进这家最为知名的傣陶茶器馆,看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们如何在这里进行傣陶的研发和坚守。
这位人到中年手拿陶器的人,就是著名的非遗文化传承人邱以胜老师。他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一直任职于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现为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艺美术教研室主任。他当初的美术专业本为油画,自来到西双版纳接触傣陶后,开始对这种艺术着迷,于是有了这家傣陶工作室。
2015年,邱老师的傣陶体验中心成立,并把它命名为:泰象陶。这是一家集傣陶生产、传统文化展示、作品产品展示、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中心,也是西双版纳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一家民族民间艺术制陶馆。
傣陶虽不如瓷精致,不如紫砂细腻,但懂陶的人却深知它的韵味与蕴含的价值。傣陶从诞生至今,约有数千年历史。西双版纳傣族制陶的方法,称为“慢轮制陶”,并在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传统制陶方法不一样,其一,它仍保留有新石器时代基本的制陶方法;其二,傣陶被认为是有信仰的陶。从取土开始,直至成品,它的整个工艺乃至器型都具有浓厚的民族信仰特征。
慢轮制陶,保留了从无窑堆烧向有窑烧制过渡的初级形式,堪称活的人类学文化样本。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外著名考古学家多次对傣族制陶进行调查,认为它是我国原始陶艺的代表,有很高的价值。
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傣族制陶工艺复杂,周期长,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已少见传统制陶,学习和从事制陶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在西双版纳,只有少数村寨的几户人家还会这门手艺,原始制陶术已处于即将消亡的状态,亟待拯救和保护。
从一名油画教师走上了传统的制陶之路,邱以胜说到今年已是他的第18个年头,一切都源于机缘,但不是偶然。这是他对傣族少数民族文化的深爱,才是他决定走上这条艰辛之路的最根本原因。
在他的傣陶展厅内,呈现在眼前的是无数个由傣陶制成的茶罐、灯罩、花瓶、碗盆等陶制品,虽然看似质朴,但无不体现着傣族的生态观。
为了研究傣陶,邱以胜说,他带领他的团队走访了上百个附近的傣族村寨和佛寺,并成立了一个由少数民族手工艺文化研究专家、傣陶手工艺人、设计师组成的“泰象陶”团队,专门致力于傣陶设计生产与研发。他说,其中找土之艰辛,是用陶人所无法感受的。
邱以胜建成的这家傣族制陶体验中心,坚持传统手工制作,以工匠心态来面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为了应和市场需求,在必要的环节上,还是做了适当突破和创新。他认为,只有在原有的传统上创新融合,让更多人接受使用,才能更好地促使傣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傣陶潜藏着巨大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市场价值,但由于当地傣族人购买力低,邱以胜最为担心的还是市场前景。
让他一直忧虑的,是他和他的团队花了数年时间研发的产品,面临的是,往往不被识货销售不出去。整个团队要生存下去,要吃饭,是他们面临的纠结与尴尬。
在他的工作室兼厂房里,邱以胜的团队成员正在进行制陶。昔日没有生命的泥土,在他们手中不断的演变和雕琢赋予了傣陶以灵魂。在火与土的烧制中,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坚守,邱以胜说他已经深爱和研究了18年,但当下的市场冲击越来越大,他们还能坚持多久,也只能走一步说一步。
举报/反馈

图说故事520

22.9万获赞 2.9万粉丝
专注各地人文民俗美食
旅游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