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果有个人出生在1840年,活了100岁,那么他将:出生那年(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他16岁时(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依然是惨败,签订屈辱的条约;当他43岁时(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取胜犹败;当他54岁时(1894年),中日之间爆发战争,中国还是惨败,《马关条约》签订;当他60岁时(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当他72岁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但之后中国进入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时期;当他91岁时(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当他97岁时(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
怎么看都有点悲惨的意思,不幸的是,这正是一个人的经历,这个人是马相伯先生。
马相伯先生 二、如果你没有听过这位先生,那是正常的,因为他不如蔡元培先生、于右任先生那么有名,但是马相伯先生正是他们的老师。当然如果提到马相伯先生创办的大学你一定听过,那就是复旦大学。
三、马相伯先生的一生是在中国国力残弱的时期度过的。其有几件事是应该让我记住的:
(1)马相伯先生作为李鸿章的幕僚,曾参与《马关条约》的签订,在谈判桌上,马相伯纵然用尽全力,代表国家唇枪舌剑来回斡旋,可回国之后,遇到的全部是冷眼,听到的是铺天盖地的“卖国贼”的骂声。就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能理解儿子。在他母亲临终之前,马相伯想陪在母亲病榻旁,尽尽孝道,可母亲拒绝见他。直到去世,也不肯和儿子说一句话。在母亲的葬礼上,马相伯大哭不止。其实,马相伯是委屈的,这就是历史的悲剧吧。
(2)1900年,他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规定该产业供作中西大学建成后的学生助学金。其爱国心和致力于教育救国的心可见一斑。
(3)1903年,老先生创办震旦大学院,其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1905年春,耶稣会欲变震旦为教会学校,以让马相伯“养病”为由,改变办学方针,另立规章。学生大哗,摘下校牌,全体退学。马相伯看到退学学生签名簿时,老泪纵横,决意站在学生一边,并得张謇、严复和袁希涛等名流的支持,在江湾另行筹建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
(4)1912年,孙中山将马相伯先生聘为南京第一任市长。
(5)由于捐赠,马相伯晚年并没有多少钱, 1914年,学生们鉴于马公毁家兴学,家无余资,遂筹集万元为其幼孙马玉章作教养费,马相伯却托人将该款移作启明女子中学(今第四中学)教育经费。
(6)“九·一八”事变时,马相伯已届91高龄。他亲自挥毫作榜书、对联义卖,共得10万元,全部支援抗日义勇军。
马相伯先生和“七君子” 抗日战争时期,马相伯因逃难滞留在越南,家人不忍心告诉他,就对他说:“现在我们已到达滇黔交界处了,回来了。”
老先生是在越南去世的,临终前,他说:“我是一条狗啊,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四、马相伯先生的一生带有悲剧性:他出生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那年;参与《马关条约》的签订,不被他的母亲理解;最后客死他乡。但老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尤其是创建了复旦大学,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补:1952年,陈毅派员陪同马相伯亲属去越南谅山迎回灵柩,安葬于当时新泾区(今长宁区境内)息焉公墓,1984年4月6日,迁葬于宋庆龄陵园内。
马相伯先生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