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海(Li Chun Hai
李春海,1940年生,北京人。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科。曾得到李可染、宗其香、梁树年等先辈恩师的教诲。50年来笔耕不辍,历年来均有新作入选全国大型美术展览并有获奖,入选国内外专业画集作品百余幅。曾在神户和深圳举办个展,出版专辑五种,VCD教学光盘两套14盘。曾应邀为军委八一大楼及总后勤部、中国文联、中国驻外使领馆创作大幅作品并被收藏。1999年为迎接澳门回归,担任江泽民亲笔题名的99米山水长卷《江山万里图》创作委员会委员,为主要绘创人之一。该画卷获北京市政府2000年文学艺术年度大奖。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林业文联副主席。
《登高赋新诗》2018年
从师风骨 别立意匠
——李春海山水画的承与变
贾德江
李春海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画科,在山水画上直接师承李可染,因而“李家山水”对他构成直接影响,而他也是“李家山水”有影响的后继者。他的画,就像他的为人,朴实、诚厚、平易、和善,外柔内刚,正直耿介,不慕浮华,不喜张扬,平和的外表包孕着少有的顽强,脚踏实地的进取来自于少年时代的艰难困苦与自强不息。因此,他是李可染喜爱的学生之一,不仅心灵与老师息息相通,尤能深刻领悟老师“实者慧”、“学不辍”,“深于思,精于勤”,“胸怀远志,不畏近难”,“意匠惨淡经营中”,“峰高无坦途,痴思长绳系日”等至理名言。李春海有很好的艺术天賦,又出自开创现代水墨写实山水李可染的名师之门,但他绝不以此自傲,而是铭记恩师“精读传统和大自然两本书”的教诲,像老师一样“困而知之,做苦学派”。
《井冈飞瀑图》2010年
长期以来,他在高校任教。身为教授,他念念不忘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职责,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用人才而尽职尽责地传授自已的艺术知识和经验。虽然,教学任务的繁重耗去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而使他更为珍惜流逝的岁月,在教学之外的节假日和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里,总能看到他在艺术天地里寂寞耕耘的身影。可以说,他对传统的再认识,对生活的再深入,对创作的再思考,几乎同他的教学齐头并进。创作是在耕耘,侧重个性化劳动,教书是在播种,强调共性化规律,而个性能给共性输入生气,共性则又给个性诸多启示。正是这种教学、创作双向并行相辅相成的生活状态,厚重了李春海的艺术人生。
在这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他沉湎于传统,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所谓“打进去”,就是钻进传统里把古人的经验和技巧学到手。他采用的方法是多看、多临摹、多领会。上至宋元,下抵明清,直至近代的林风眠、黄宾虹等诸家大师的画风,他都进行了悉心研究,深究他们的笔墨之法、状物写神法。同时,他也在思考着如何“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所谓“打出来”,就是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做适应时代和发挥个性的创造。“打进去”是为了“打出来”,这是他的老师的主张,也是他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李可染提供的经验是在弘扬传统绘画的过程中,紧紧抓住“写生”这一环节,推动中国山水画不断向前发展,解决山水画所面临的一系列课题。实际上,历代有创造性的山水大家的承与变,无不得益于师法造化,得益于江山之助,李春海也在走进自然的“写生”中尝到了甜头。
《侗乡风光》2006年
当他像师辈一样地拥抱生活,像师辈一样地写生创作时,他没有将自己的笔端局限在固定地域的描绘,而是既画江南,也画塞北,既画云贵,也画太行,实境的感受使他不再着意于继承以宋人山水画为代表的写实传统,而是去开拓以元画为萌芽的古典写意传统,发扬其内美而强化其视觉冲击力。他以强化感受代替眼前风光的实写,以更具有主观色彩的造境,取代更直接客观实境的写境,也不再满足于笔墨再现丘壑的状物功能,而力求发挥笔墨引导丘壑生发幻化的写心功能。他尤以重视以灵动万变的笔墨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节奏律动主导胸中丘壑的倾吐,从而也就变理性的惨淡经营为“趣在法外”的情随笔转,使大自然的蓬勃生态与内心的旺盛活力合而为一,并在传统笔墨与自然实境的印证参悟中,在完善相应的表现方法的抉择中,逐渐形成了自己不重复其师的个性化风格。
《白羊沟仙人峡》2008年
以加强“笔中有墨”的灵动。就笔墨的运作程序而言,李春海更以写意花鸟兼勾带泼的一次性过程,改造了写意山水画先勾后皴再擦再层层积染最终打点的程序,通过由浓到淡由干到湿点线对比交错的笔势运动,在单纯中求变化,在随机中求自然。在整体局部的关系上,他把握总体无不胸有成竹,求其布局严稳,富有视觉的形式感,但处理局部又能发挥笔端机趣,信手随意,潇洒生动,成功地创造了与画家内心融为一体的寻常自然山水的苍润华滋境界。
《侗乡风韵》2010年
值得注意的是,李春海的笔墨写意山水虽与其师的水写实山水判然有别,但仍有本质上的一脉相承,除去严肃的创作态度,对面整体的关心和自成一系的艺术语言外,主要是在创新中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李可染的写实山水虽重具象,但到了晚年,他对传统的优长的认识已超越了古典图真传统的局限,并引导学生向着更广阔的范围开拓。这时,他更加重视主观因素的表现,尤为关注笔墨的抽象表现能力,甚至于一变早年看法而充分肯定了发展笔墨抽象效能的董其昌。他明确地评价董画:“当然他的意境是没什么独到,但笔墨太精彩了。”沿着重新认识笔墨和深入开掘传统的思路,在李可染晚年思想的引导和启示下,李春海的思想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提升,终于走上了笔墨写意的道路。
《高山流水》2013年
近年来,李春海的画风开始潜变,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境遇的改变,他的理想是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更概括的艺术创作。虽年逾古稀,但远途外出写生的机会并未减少,创作的热情也并未消减。写生成为他的积贮,写意概括才是他的目的。境多独造,图式多变,意与境合,质有趣灵,也不多以具体而微的地点为画作命名,而多是《云水绕村》《山静幽居图》《关山待渡》《江上风清》《夏日垂荫》《山乡秋韵》《山水秋如妆》《行云流水人家》《万壑腾云》《茶山雨意》《山居绕雾》等广义之名。画家将具体实境上升为一种大的意象,一种大的境界,浓缩成一个意境。对此,正像李可染所言,可称为“采一炼十”和“意境锤炼”之法。他没有放弃往日的追求与昔年的体貌,但却糅入了更为清新酣畅、水晕墨彰的韵致,已达到“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石涛语)的境界。
《晹山三月杏花红》2008年
如果要用概括性的语言来总结李春海的艺术人生,我以为,第一是学习传统,第二是重视写生,第三是集中生活资料再创作。他走的是一条正道,是一条已被他的老师艺术实践证明了的成功之道。李可染到晚年,还自称是“白发学童”,说自己“七十始知已无知”,李春海更是紧步恩师后尘,表现出—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心远志。不过,他没有口号,也没有宣言,只会用作品说话,只是默默地走在李可染开创的“写生画派”道路上得其实绩而淡远虚华。
2012年6月28日凌晨
完稿于北京王府花园
《云横翠古》
《山色朦胧雨亦奇》2007年
《月照夜门沟》2008年
《万家玉色图》1998年
《侗乡蕴秀》2007年
《雨霁之晨》2014年
《关山古渡图》2014年
《布谷声中夏令新》2008年
《山水清音》2010年
举报/反馈

传承艺术经典

9573获赞 11.2万粉丝
弘扬国学艺术,传承经典文化
艺术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