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织造技艺是山东省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鲁锦诞生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因其图案色彩绚丽,美丽如锦,后被定名为“鲁锦”。鲁锦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非常复杂,图案意境是靠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纹饰来体现的,先后经过纺线、练染、布浆、挽经、做综、闯杼、掏综、织布等72道工序。
鲁锦织造技艺
鲁锦诞生在鲁西南一带,当地民间俗称“老土布”、“老粗布”,也称其为“花格子布”。因色彩绚丽,美丽如锦,后被定名为“鲁锦”。在春秋时期,鲁锦工艺就已经相当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鲁西南地区广植桑麻,桑麻纺织得到进一步发展。至元代,黄河流域开始种植棉花,使用棉花做原料纺线织布越来越普遍。鲁西南地区人民将传统的丝、麻纺织工艺糅于棉纺织工艺,织成的棉布就是通常所说的鲁锦。嘉祥元代曹元用墓出土的棉菱形花纹织锦,其精美的图案显现出起步阶段的嘉祥地区织锦技艺已经十分精湛。明朝初期,棉花开始在鲁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棉纺织技艺日趋成熟。随着明清两代织具的改进和纺织、印染技术的发展,鲁西南地区的棉纺织业进入了十分繁盛的时期,鲁锦织造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代鲁锦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至今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研究所还收藏着清代鲁锦数百个品种。清末,随着洋布的大量涌入以及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手工织造的鲁锦受到冲击,渐趋衰微。
鲁锦是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简称,是山东省独有的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鲁锦具有悠久的织造历史,始于元明之际。
本报讯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杰)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昨日获悉,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全国共计383个传统工艺项目入选,鄄城鲁锦织造技艺榜上有名。
据悉,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是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旨在选取并重点支持一批具备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推动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案例,带动全国范围内传统工艺的发展和振兴。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重点考虑了面广量大、传承人群较多及有助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国家或地方品牌的传统工艺项目,同时适当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项目倾斜。
此次入选的383个传统工艺项目涉及纺染织绣、服饰制作、编织扎制、雕刻塑造、家具建筑、金属加工、剪纸刻绘、陶瓷烧造、文房制作、漆器髹饰、印刷装裱、食品制作、中药炮制、器具制作等14个门类。
鲁锦的图案意境,是靠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纹饰来体现的。通过抽象图纹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和谐美,极具艺术魅力。如今,嘉祥鲁锦在最初的平纹、斜纹、缎纹、方格纹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枣花纹、水纹、狗牙纹、斗纹、芝麻花纹、合斗纹、鹅眼纹、猫蹄纹等八种基本纹样。早期的2匹缯,已发展到现在的4匹缯、6匹缯、8匹缯。
鲁锦用色通常是红绿搭配,黑白相间,蓝黄穿插。不同配色,不同纹样,艺术效果也全然不同。一团团洁白的棉花,经嘉祥妇女灵巧的双手,能够纺、染成22种基本色线,织成1990多种绚丽图案。“黑镶边长流水”图案是自明清以来极为流行的传统纹样,纯黑的平纹镶边,红黄绿色彩鲜艳的流水纹,反映了人民期盼幸福生活细水长流的愿望。“迷魂阵”、“喜字锦”,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妇女们从复杂工艺中领略到的乐趣。嘉祥县的织布能手,凭提花斗纹的技巧,可织出“枣花竹节”、“外廓城、里廓城,当中坐着老朝廷”,“八砖铺地九项门,楝子开花转遭围”,“小猫蹄、大猫蹄,中间串着一根筋”等复杂图案,真可谓巧夺天工,五彩斑斓。
鲁锦有着千年历史,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更是充满个性和智慧的艺术创造。它天然的韵味、粗朴的质地、鲜亮的用色,契合了鲁西南人民淳厚实在、热情率真的品格,体现着人们朴素的审美直觉和约定俗成的价值判断。在鲁西南农村,新娘的嫁妆中必有鲁锦,人们以鲁锦的花色、数量来品评新娘是否贤惠灵巧。每位女性都是带着憧憬和祝愿在精心织造着具有深刻民俗内涵的纹样,这些鲁锦将伴随她们走过平凡而又多彩的人生。
鲁锦织造工序
鲁锦的织造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先后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主要有纺线、染线、扽线、经线、闯杼、刷线、掏缯、吊机子、织布9道主工序。每道主工序里有诸多子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织造工具几乎全是木制的,结构都很简单。随着鲁西南劳动妇女对纺织技术的不断革新,民间织锦由最初一把梭、两把梭,发展到13把梭,最多可达20把梭。
经过种棉、采棉、去籽、弹棉、搓“补几”等前期准备工作,即可开始纺线。
一、纺线
把纺车支在地上,纺线的人就地放一个蒲团,盘腿而坐,右手转动纺轮,带动线锭子转动,左手捏着棉条接向线锭子的线头,棉条上的棉花随着线锭的快速转动自动加捻成线缠绕在线锭上,左手顺势向后拉,纺出的线越来越长。手不断前后拉动,线丝丝缕缕绵延而出。纺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若两只手配合不好,纺出的线不是断头就是粗细不匀,需要长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两手配合得收放自如。
二、染线
纺好线就可以染色了。先在锅里加清水,加热成温水,往水里放染料,用棍子上下搅动。开锅后线就染的差不多了,拿不准的会取一根白线浸入染液试一试,不再上色就表示染液已经被线全部吃透了。
三、扽线
染好的线首先要浆,然后将线穿晾在横杆上,用扽线棒一会儿拧着扽,一会向下扽,让线彻底干透。浆过和扽过的线失去了粘性,彼此不会纠缠,不会乱,为经线和织布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四、经线
在经线杆上穿几十个铁环,用线将环固定,每个环下按照织布图案将色线络子排好。固定好经线橛,将每个络子的色线牵出穿过上面的铁环,两两相系,这时就可以经线了。经线人将铁环上的线一一牵出执在手中,按由死橛(即第一根橛)到交橛的顺序分别挂在每一根经线橛上。经线完毕,将多余的线扯断,先将交橛处的交叉用线绳捆系,以保持交叉的状态,然后卷线成团。
五、闯杼
从闯杼开始各道工序都在为上机织布作具体的准备。杼是织布时离穿梭来往的纬线最近的一个织机部件,用于控制经线构成的布幅宽度。闯杼就是用篾片将经线按顺序一根根分离插入杼中,使几百根经线各司其位,防止纠缠。闯杼时特别需要注意每一根线与杼缝的次序必须彼此对应,不得有误。待全部线头闯入杼中,用高粱莛杆穿起线头以防脱回。
六、刷线
闯杼完毕开始刷线,以清理经线之间的缠连,使其一根根次序井然。用刷子将线团中的经线一段段梳开,并缠在柽花上,每间隔五、六米,夹缠一根细细的莛杆,有利于线的紧缠。经线全部刷完后将线尾剪断。
七、掏缯
掏缯是织锦的一个重要工序,因为不同的掏缯方法决定了经线上不同的图案变化。缯的目的就是在织造时使经线一根上、一根下分离形成织口,便于穿纬线。缯越多形成的织口变化也越多,则织物的纹样也越趋于丰富多彩。提花布使用四匹缯,掏缯时四匹缯共同进行,每一根经线只在一匹缯上掏缯,其余三匹是过缯,即一根经线需纵向经过四匹缯,但只经过一匹缯的圆环,其余三匹都是从缯柱中穿过。
待掏缯结束后开始闯第二遍杼,这主要是为了织布时经线条缕分明,成布后布幅宽度固定,防止宽窄不一。
八、吊机子
织布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吊机子,就是将织机的各部件全部组合调试出来,包括拴布、吊脚蹑、吊缯等。
九、织布
待一切准备就绪开始织布。踩踏板的同时推出撑框,一手投梭,一手接梭,接梭后将撑框后拉。手脚配合,不断重复这一动作,当最后一段经线织到缯处,织布完成。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机器织布只能织两匹缯、四匹缯;而手工织锦能织6匹缯、8匹缯。
在现代社会崇尚环保回归自然的潮流中,人们又喜欢起手工织的床单、被面、褥子等,认为手工制作的土布冬暖夏凉,用起来舒服。因此鲁锦所具备的纯手工制作和纯棉质地的特点受到群众的喜爱。在国际手工艺品博览会上,鲁锦受到青睐,送展的产品被抢购一空。对鲁锦进行市场开发前景看好,当地成立了专门开发机构,与艺术院校和科研单位联手,对鲁锦文化进行保护性研究与整理,加强了对鲁锦产品的研发与创新
近几年来,鲁西南地区的有关部门对鲁锦制订了保护措施和保护规划,专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收集织锦纹样900余种。摸清了织锦图样、工艺流程、操作技巧和艺人情况,建立起资料库,确定建设“原生态民间织锦文化保护村”。1995年12月,以“鲁锦”命名的中国鲁锦博物馆在鄄城成立,把传统生产方式和民俗风情完整保留下来。
举报/反馈

班墨文化

27获赞 1416粉丝
带你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