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第三期《连环画报》上刊登了刘宇廉、陈宜明与李斌共同创作的水墨连环画《伤痕》,作品曾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一等奖(1981年)。原稿在哈尔滨画院展览后,至今下落不明。为弥补遗憾,2007年,李斌开始用油画重新创作《伤痕》,并于2018年第4期《连环画报》首发。
1.我已经坐了两宿车了。时针刚过了零点,现在应该是1978年春节了。
2. 车厢里雾腾腾的。我好像从来没有这样看过自己……眼睛里怎么闪着泪花呢?幸好并没有人注意我。
3.边上的女孩儿突然在梦中喊了声 “妈妈”,叫声惊醒了熟睡中的母亲,也那样强烈地刺痛了我。
4.……妈妈……
5.已经整整九年了。可是那梦一般的一切,时时那样清楚地浮现出来……九年前,我还多小啊!
6.我怎么也没想到,革命多年的妈妈,竟会是一个从敌人的狗洞里爬出来的戴瑜式的人物,我读过《青春之歌》——那是一副多么丑恶的嘴脸啊!
7.我多么希望这都是假的。爸爸生前说过,妈妈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在炮火下抢救过伤员。她怎么会在敌人的监狱里叛变呢?
8.可是,这好像都是真的。我的红卫兵被撤了。
9.我和妈妈被勒令搬进了一间又黑又暗的小屋子。
10.这都是因为她——因为妈妈,因为她历史上的软弱和可耻。这耻辱像一条条深深的伤痕刻在我的脸上,我恨她,我从心底里恨她。
11.我必须按照心内心外的声音,彻底和她划清界线,并且立即离开她,越快,越远,越好。
12.火车开了。
13.妈妈现在一定回家看到桌上的纸条了……她也许会哭,也许伤心极了,她一直那样地爱护我……可是,不!不应该可怜她,她是叛徒!
14.大家奇怪地问我怎么提前毕业了。我只好红着脸把实情告诉他们。可是他们竟没有看不起我,却热情地安慰我。特别是坐在对面的那个男生,他叫苏小林……他们真好……
15.我们来到了渤海边的一个屯子里。陌生的环境、新奇的生活和友爱的集体,使我可以尽量地忘掉那耻辱的家庭,忘掉妈妈……
16.大概是我还太不坚强,竟不能一下子把妈妈彻底忘掉。可是我一定要忘掉她……妈妈的每次来信,我都是看也不看就立即打回……
17.……
18.第二年,我就填写了入团志愿书。我多么激动啊……两年来,我第一次笑得那样舒展,那样充满希望……我也是有前途的……
19.万万没有想到,公社团委没有批。我找到团支书说:“我没有妈妈,我已经和家庭断绝了一切关系……”“但是,公社团委接到上海的外调信,而且县里一直强调……
20.第四年的春天,我总算勉强入了团。可是我的心已经有些灰冷了。别人都回上海过春节了,宿舍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强迫自己忍受这种孤独的压迫,可是我多么希望真切的抚慰和体贴啊……
21.不知为什么,我对小苏是那样的信赖……中秋节的晚上,我们沿着海边走了很久。他突然问我:“你想不想家”
22.他缓缓地说:“我看你还是写封信回去问一下,许多老干部都遭到迫害了,说不定你妈妈也在其中呢。”
23.“不,不会的。以前, 我也这样想过的,可是不会的,我听说过,妈妈的问题是定案……”
24.有些凉意了。小苏轻轻地问我:“你冷吗”“不。”我只感到一阵温暖,伴着微微的激动……我望着他,止不住心上又是一阵伤痛。
25.突然,他终于转过身,吞吞吐吐地说:“晓华,你也没有亲人,如果你相信我的话,就让我们做朋友吧……”我的心突突地跳,又惊又喜地问:“真的,你不…… ”他肯定地点点头:“真的!”
26.小苏调到公社工作了,我到学校当了老师。一天下午,我到他那里去,给他洗一洗衣服,低头看到了他昨天的日记……我像木头一样地呆住了。
27.我昏昏沉沉地离开了那间屋子,回到了学校,再也止不住涌出的泪水。
28.第二天,我找到了公社书记,异常平静地对他说:“我和小苏的关系从今往后完全断绝了,请不要因为我影响小苏的前途。”
29.我变得更加沉默和麻木了,因为我已经真正了解我的身份……我不应该连累他……
30.“四人帮”粉碎了!
31.我忽然收到一封来自江苏的信。拆开一看,啊!竟是妈妈的信。她改写了发信地址。
32.“你和妈妈已经断绝八年联系了,妈妈不怪你……妈妈的冤案已经昭雪,真相大白了……妈妈身体很不好,盼望你能回来一趟,让我看你一眼……孩子,早日回来吧……”
33.恍惚中,我好像已经回到家中,百感交集地扑在妈妈的怀里。可是,猛然间我好像又看到了妈妈正在写的“关于我的叛徒问题的补充交代”……我惊醒了,该不该回去呢?
34.直到除夕前两天,收到了妈妈单位的一封公函,我才赶紧离开了学校。现在,在这趟开往上海的火车上,我说不出是激动,喜悦,还是苦痛……
35.上海到了。穿过小时候常走的马路和弄堂,我终于找到了那记忆犹新的暗褐色的家门,邻居说:“王校长昨天发病送医院了。”
36.我吃惊了,心突突地跳起来。
37.冲进医院,我见人就问。迎面走来一位医生说:“哦,正好,你是王校长学校的吧?麻烦你给她女儿拍个电报,她母亲今天早上刚刚去世,让她……”
38.什么?什么?不!
39.我发疯似的冲到了二号房间,“砰” 的一声推开了门。
40.啊!这就是妈妈——已经分别了九年的妈妈!啊!这就是妈妈——现在永远分别了的妈妈!她额上深深的皱纹中隐映着一条条伤痕,安然半睁的眼睛,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41.“妈妈!妈妈!妈妈……”我用一阵撕裂肺腑的叫喊,呼唤着那已久未呼唤的称呼。妈妈, 你看看吧,看看吧,我回来了……妈妈……
42.许久,我才痴呆地站起来,在人群中看到了小苏,听到了他那熟悉的劝慰的声音。
43.第二天晚上,妈妈的遗体火化了。回家的路上,我和小苏一起来到黄浦江边。我深深感谢他在最后的日子里代我看望和护理了妈妈。他拿出了妈妈最后留下的日记……
44.“盼到今天,晓华还没回来……虽然孩子身上没有挨过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我已经撑不了几天了,但我要撑到孩子回来……”我的眼睛模糊了……
45.好久,我抬起头来,在心中低低地说:“妈妈,亲爱的妈妈,您放心吧!女儿永远也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我一定为党的事业贡献出毕生的力量!”
46.夜,静静的,黄浦江的水向东滚滚奔流,远处巨轮的汽笛在怒吼。浑身的热血都在往上沸涌,我转身紧紧拉住了小苏的胳膊,迎着通明的灯火,向南京路大步走去……
我重画《伤痕》的缘由——李斌
1979年3月号《连环画报》刊登了刘宇廉、陈宜明与我创作的黑白水墨连环画《伤痕》,1986年,陈宜明从人民美术出版社将《伤22》46幅外加《枫》23幅(中国美术馆收藏了9幅)借出,在哈尔滨画院作展,展毕数月,陈宜明欲取回这两套展品,画院却无人负责,从此水墨《伤痕》和水粉《枫》无了踪影。
这两套连环画虽分获全国连环画评选一等奖、全国美术展览一等奖,却不曾出版过单行本,2007年我应约开始用油画复制《枫》与《伤痕》。
油画《枫》完成后首发于2010年1月号连环画报,后来又出了两个版式的单行本,油画《伤痕》断断续续终于今年春节前完成,将于2018年3月号《连环画报》首发。
再次声明,我将在遗嘱中写上:若在国内外市场发现水墨《伤痕》、水粉《枫》画稿,敬请热心人通知中国美术馆,一定追回画稿,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为盼。
著名画家陈宜明
陈宜明 祖籍江苏无锡,1950年12月生于上海。
1968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1976年进哈尔滨画院。1982年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高研班。
1985年进浙江美术学院执教,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油画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理事、中油画学会副秘书长。
著名画家刘宇廉
刘宇廉(1948-1997),浙江鄞县人,生于上海。
1969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任宣传美术员。
70年代创作了连环画《西沙儿女》。擅长油画、连环画。黑龙江哈尔滨市美术工作室创作员。
198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研究生。作品有《解放》《伤痕》《枫》《张志新》等,多次获全国大展奖项。80年代赴日本留学,作品获多种国际奖项。
著名画家李斌
李斌 1949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成为职业画家。
1982年至1984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研修油画。
1987年出国,1997年入美国籍,成为美籍华人画家,2000年定居上海。
代表作有《解放》《伤痕》《枫》《张志新》《舍得一身剐》《油灯的记忆》《换了人间》《革命伉俪》《梦境·正义路壹号》《4·24晴空万里》等。2012年、2013年《生于1949李斌画展》分别展于沪、粤。2014年开始长卷史诗油画《曼德拉》全球巡展。
图文:大关、赵刚(连趣网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