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节气定名称,是有依据有讲究的。春、秋两季,有“分”字,如春分、秋分,而不用“至”;夏、冬两季,有“至”字,如夏至、冬至,而不用“分”。
从立春到大寒,共二十四节气,它们各有其名称,而这些名称也都有来历和依据。“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四季的节气。丑月即十二月结束,寅月即正月开始,这叫做“节”。
一个月之半,则叫做“中”。“二分”即春分、秋分,是指阴阳各占一半,即阴阳二分势均力敌的时候。“二至”即夏至、冬至的“至”,有两个意思:从子到巳这六个为六阳地支,
从午到亥这六个为六阴地支,“至”是介于巳与午、亥与子之间的意思。冬至的时候,亥(十月)的阴气盛旺到了极点,所以称冬至为子,子就是止,此时阴气因盛极而停止,阳气便开始出现,所以也称“至”,至就是到来的意思。
夏至的时候,巳(四月)的阳气盛旺到了极点,所以称为午(五月),午就是仵,这个时候阴气开始出现,所以也称“至”。从秋分起水开始干涸,到了立冬水开始结冰;到了冬至的时候,水泉开始涌动,也就是阳气萌发,万物开始复生,到了大寒的时候,江河里的水都结成了坚冰。
雨水的意思是:雨水起初是露,是霜,是雪,它们都是由水气凝结而成的,寒冷之极。到了春天,暑气开始顺势而行,又是暑天的开始。天一降水,人与万物都开始复苏。春天属木,而生于水,立春之后,接下来的节气定名为雨水,是很恰当的。
按卦气说,正月为《泰》卦,这个时候天气下降,自然应当为雨水。卦气二月为大壮,雷在天上轰鸣,惊醒万物,下面的节气自然应叫做惊蛰;先雨水和后惊蛰,如此排列,也很恰当。
惊蛰的意思是说万物都是由于震动而生出来的,而震就是雷——在《易》卦中,震卦的卦象之一就是雷。清明的意思是说是由于巽而严整,巽为风,风洁净而严整,所以叫做清明,
清明就是洁净严整的意思——在《易》卦中,巽卦的卦象之一就是风。谷雨节在三月中,是因为从雨水以后,地气开始萌动,到这个时候又遇见雨水,土地便能够滋润各种农田作物。
小满在四月中,先哲对此有如下说法:小雪之后,阳气一天增长一分,经过三十天就增长至三十分,而形成一昼也就是一天,这就是冬至。小满之后,阴气也是这样天天增长。
四月是乾之终,之所以说“满”,是因为《姤》卦的初六爻说“赢豕孚蹢躅”,《坤》卦的初六爻说“履霜坚冰至”。这里的“赢豕”是比喻其小,而“蹢躅”则是比喻其满;
“履霜”是比喻其小,而“坚冰”则是比喻其满。万物出生之后怎样评说都是容易的,而阴气萌生之初就评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可见思虑之深远,这种深远的思虑是为了预先采取防范措施。
小雪之后,就是大雪,而这里只有小满却没有大满,用意并不难理解了,那就是事物的发展忌讳满盈。三月中的谷雨,五月中的芒种,这两个节气是专指谷和麦而言的。
说谷,一定要推究它初生的时候,谷是春天下种的,得木之气——也就是得春之气越长越壮,到了秋天成熟就衰败了,因为秋为金,而金是克木的。说麦,一定要推究它成熟时候。
麦是秋天种下的,得金之气——也就是得秋之气,到了夏季就成熟了,这是火克金。六月的节为小暑,六月中气为大暑,夏至以后,暑气已经盛旺之极,本不应当再说“小”,却又用了 “小”字——小暑,
这是为什么呢?《易经》说:寒来则暑往,署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整个上半年这一半,都可以叫做暑,整个下半年这一半,都可以叫做寒。正月是暑气的开端,十二月是寒气的终结,因而大暑、小暑,只不过是就上半年的暑气而说的。
六月中暑气达到盛极,所以称之为大——大暑,然而并未真正达到大的程度,其实还是小。七月中为处暑,这个月份是暑气的终结,寒气的开端,大火星向西流去,暑气在这个时候就隐藏起来,潜伏不动了。所谓“处”,就是隐,隐藏起来,潜伏不动的意思。
白露是八月的节气,露就是九月的节气,秋季属金,金色是白色,金气则寒冷,白是露的颜色,寒是露气性。颜色先白然后气变寒冷,本来就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九月中气为霜降,此露气因寒冷而结成霜。立冬之后的节气是小雪和大雪,寒气起初是露,发展为霜,最后变化为雪。霜之前是露,露由白而至寒,这就是白露、寒露两个节气,
霜之后是雪。雪由小而至大,这就是小雪、大雪两个节气,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至于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诗经·幽风》有诗句说:“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觱发是寒初起的时候,所以十一月之后是小寒;栗烈就是寒风凛冽的时候,所以十一月末为大寒。
大致来说,上半年主长生,有雨、有雷、有风,都是生长之气,下半年主生成,有露、有霜、有雪,都是成熟之气。下半年只讲天时,不说农时,因为农时最紧急的季节是春季和夏季。
先哲说:“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意思是说,变是化的开始,化是变的结果。立春、雨水之后,寒气逐渐变弱,到了立夏的时候寒气就都化成水了。
小暑、大暑,其变化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立秋、处暑之后,暑气逐渐发生变化,到了冬至暑气都化为寒了。小寒、大寒,其变化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先哲又说:“日月运行,而四时成,以其有常也,故圣人立法以步之。阴阳相错,而万物生,以其无穷也,故圣人指物以侯之。”意思是说,日月不停运行,从而形成一年四季,这是因为日月运行有一定的规律,
所以圣人就制定出法则,以便遵循这种规律行事。阴气阳气相交,从而生成万物,这是因为阴气阳气相交无穷无尽,所以圣人就选择一定的事物来象征阴气和阳气相交,
以便认识万物生成的情形。综观六气自始至终、或早或晚的运动情况,五运(五行)的时大时小,或盈或虚的变化情况,用最根本的法则来研究它们,用最精确的数字来考究它们,从而垂训示教千年万载,绝对没有差错。
古书上说:五天称之为侯,三侯称之为气,六气称之为时也就是季,四时也就是四季称之为年。又说:日为阳,月为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距离和轨道。
日运行一度,月运行十三度左右,所以大月小月加起来共三百六十五天而构成一年,如果积气有余——也就是时间有余的时候,可以做闰月。古书上说:日在通常情况下在一昼夜运行一周天的一度,这就是一天,总共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天,
这样运行一周天就是一年。通常五日为一侯,三侯构成一气,一气就是十五天。三气构成一节,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节,三八二十四气,分别主宰四季,这样一年就形成了。
春分、秋分的“分”,是就六气而说的,就是二月六气的初气终结,与二气相交,八月中四气终结,与五气相交。如果就四季而言,那么阴阳寒暖之气,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区分开了。
一昼夜分五十刻,也是按阴阳区分。所以古书上说,“分则气异”,就是这个意思。冬至、夏至的“至”,也是就六气而言的,五月中的时候,司天的气到了它的位置,十一月中的时候,在泉之气到了它的位置。
如果就四季的时令而言,阴气、阳气到了这个时候,达到极盛状态。夏至那天白天时间最长,也不超过六十刻,阳气到了这时达到顶点。冬至那天白天时间最短,不超过六十刻,阳气到了这时达到顶点。
冬至那天白天最短,不超过四十刻,阴气到了这时达到顶点。不论是夏至还是冬至,天侯都没有改变,所以古书上说“至则气同”,指的就是这一点。
更多《周易》文化内容敬请关注、收藏、转发分享、点赞
关于《周易》你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呢?下方留言我们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