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阳气旺盛,天气炎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疾病,如宋代名医陈直《寿亲养老新书》指出,盛夏之时最难治摄,“阴气内伏,暑毒外蒸”,若“纵意当风,任性食冷”,人体就不可避免患病。如急性肠胃炎、中暑、日光性皮肤炎、日光性眼炎等,都是夏季的多发病。疟疾、伤寒等都是夏季易发的传染病。天气炎热,食欲减退,食物选择要以清淡芳香为主,清淡易消化,芳香刺激食欲。同时,进食要定时定量,可提高胃液分泌量,提高食欲。要多饮开水,加少量食盐。适当吃些瓜果冷饮,可起到降温防暑的作用,特别是新鲜果汁,如橙汁、苹果汁、柠檬汁、番茄汁、西瓜汁、菠萝汁等,营养丰富,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夏天也可适量喝些汽水、啤酒,防暑解渴,通便利尿。莲藕也是夏日佳品,“冰莲心合,碧藕丝长,要满斛芳酿,亲举荷香”(元·张埜《满庭芳·夏日饮王氏园亭》),饮酒、食藕、吃莲、赏荷,真是一派夏日美景。但是不能吃得过多,否则冷饮刺激肠胃道内壁,减少消化酶的分泌,从而发生肠胃疾病,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如西瓜,虽是一种清暑利尿的佳品,若吃得肚腹膨胀,则不利消化,小便增多,使人感觉疲倦,尤其是小儿、老人,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胃炎、内脏下垂等气虚患者,更不宜多食。夏天进补,冬病夏治,是夏季养生保健的一项重要措施。自夏至日至立秋后的三伏天,是最炎热之时,也是进补的最佳时刻之一。夏至日,一阴萌生,是一年中阴阳气交的关键。对于冬季易发的慢性病,利用夏季病情平稳时期进行调补,对治愈慢性病并防止其复发有较好的作用。此外,夏季万物繁茂,生长力最旺盛。人体生理活动也处于最旺盛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也最多,极需适当补充,才能使身体不受损伤。盛夏炎热,药性要偏于清凉,如菊花、芦根、沙参、元参、百合、绿豆、扁豆、山药、冬瓜之类,单味或配伍煎水代茶、煮粥均可,切忌过于温热,损伤阴津;也不宜过于寒凉滋腻,反使暑热内伏,不能透发。
金秋时节,是人们最喜爱的季节,正如宋朝陈游诗曰:“四时俱可嘉,最好是新秋。”秋风送爽,是人们感觉最舒适的一个季节。秋天,是自然界开花结果的收获季节,转变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又由于夏季消耗多吸收少,秋季要重视补充,故秋天又是进补的重要季节。秋天阳气由升浮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阳气逐渐衰退,气候逐渐转凉,所谓“夏尽炎气微,火息凉风生,绿草朱倾色,白露已盈庭”(南朝宋·刘骏《初秋诗》)。要注意起居调节,注意预防受寒,即使有时气候还偏于炎热(如秋老虎天气),也不能多食冷饮冰糕之类的食品,尤其小儿、老年及多病体虚的人,更应忌服。秋高气爽,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燥气可耗伤肺阴,可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这些都是进补时应考虑的因素。“燥者濡之”、“上燥清气,中燥增液,下燥养血”是秋天进补的重要原则。选择药物应偏于柔润温养,但又应温而不热,凉而不寒,总以不伤阳不耗阴为要。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桑叶、胡麻仁、甘草、杏仁、石膏、阿胶、枇杷叶)是重要的秋令进补方之一。秋天还是风湿病、高血压病容易复发的季节,所以要注意保暖,夜晚可盖薄被睡眠,不再赤膊贪凉,正如俗话所说:“白露身不露。”秋令食补应循序渐进,始以容易消化吸收的食品进服。如芡实即是一味极富营养又易消化的补品,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既可单服,又可配合瘦牛肉、花生、红枣、糖等煮服。又如燕窝,也是一味极好的食疗补品,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有钙、磷、铁、钾等微量元素,具有滋养肺阴、和胃补虚的功效。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肺结核阴虚病人都可服用。可加冰糖,或加鸡蛋、鸽蛋,文火炖服。秋燥伤津,要多吃些蔬菜水果,以润肺生津,如梨、荸荠、甘蔗之类,尤以柚为最佳果品。《吕氏春秋》即说“果之美者,有云梦之柚”。柚的果肉酸味刺激消食开胃,汁液润滑通便。柚皮浓煎代茶,有通气消积之功。
阴阳学说(2)
■ 概括致病因素
自然界客观存在着许多危害人体的致病因素,对于其复杂多样的致病因素,就其根本属性而言,可分为阴邪和阳邪两大类,如在概括六淫致病因素中,“风”、“燥”、“火”、“暑”属阳邪,“湿”、“寒”属阴邪。
■ 概括药物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特性。四气(又称四性),有寒、热、温、凉。五味有酸、苦、甘、辛、咸。四气属阳,五味属阴。四气之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五味之中,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益气,故辛甘属阳,如桂枝、甘草等;酸味能收敛,苦味能泻下,故酸苦属阴,如大黄、芍药等;咸味能润下故属阴,如芒硝等。按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分,药物质轻,具有升浮作用的属阳,如桑叶、菊花等;药物质重,具有沉降作用的属阴,如龟板、赭石等。我们只有掌握了药物的特性,才能正确地运用药物来调节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如阴寒邪气侵袭体表,就必须选用阳热性质的药物以祛寒,选用辛味的药物以发散,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三、阴阳互根
(一)阴阳互根的含义
阴阳互根,是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的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联系,即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阳就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存在。正如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外”也就无所谓“内”的道理一样。这深刻说明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的不可分离性。古人用云雨变化,生动地证明了这种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地气指水湿(阴),天气指云(阳),地湿之气上升形成天上的云,天上的云下降形成雨,雨是地气上升的云转变而成的,云是天气下降的雨蒸发而成的。
(二)阴阳互根在医学中的运用
■ 说明生理联系
中国医学认为,人体生理活动不仅具有对立的两个侧面,而且这两个侧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这种正常的对立互根联系,贯穿于人体生理活动的全过程。例如,生理活动中物质与功能的演变过程,就包含着阴阳互根的道理。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则是物质的反映,脏腑功能活动的正常,就会不断促进营养物质的化生,而营养物质的充足,才能保证脏腑功能活动的正常。只有物质(阴)和功能(阳)的协调平衡,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概括病理变化
阴阳互根在概括病理变化时,主要有如下两种:
1. 阴阳相损:是指人体阳气和阴液,一方的不足可以导致另一方的耗损,即阳损可以导致阴耗,阴损可以导致阳耗。例如,长期食欲减退的病人,多反映为脾气(阳)虚弱,会导致人体血(阴)的来源减少,这可称为阳损及阴的气血两亏证。又如失血的病人,由于血(阴)的大量损失,往往会出现形寒肢冷的阳虚病证,这可称为阴损及阳的气血两亏证。
2. 阴阳相离:是指人体阳气和阴液、物质和功能等阴阳互根关系,被破坏到了极点,以致一方已趋消失,而使其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这种阴阳的相离,阴阳矛盾的消失,也就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所谓“阴阳离决,经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是这个意思。
望闻问切(8)
■ 儿科
询问小儿病情比较困难,幼儿本人不能准确自述,所以主要依靠询问亲属。根据小儿的生理特征,询问小儿病情,除一般问诊内容外,还要特别注意询问出生前后(包括孕育期和产乳期情况),是否患过麻疹、水痘,有无高烧、惊厥史,曾做过哪些预防接种,是否与传染病患者接触过,采用什么喂养方法,走路、学语迟早,父母健康情况,有无遗传性疾病,兄弟姐妹有无特殊疾患等。关于发病原因,如有无受惊、着凉、伤食等,都须根据病情逐一详细询问。
五、切诊
脉诊的部位,现在用的是诊寸口(即腕部桡动脉搏动处)。寸口又分寸、关、尺三部,正对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两手寸关尺共为六部,分候脏腑之气,左手寸部候心,关部候肝,尺部候肾;右手寸部候肺,关部候脾胃,尺部候肾。这种分部以候脏腑的方法,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须结合病情灵活掌握,不能机械硬套。
脉诊时,应先让病人稍事休息,使气血比较平静。诊时,使病人手掌向上平放,手与心脏要在同一水平上,以使气血通畅。然后医生从外侧先用中指定关部,再用食指按寸部,无名指按尺部,如果病人身高臂长,三指的距离可以稍疏;如果病人身矮臂短,则三指可以稍微靠拢。按脉时,须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即轻按(浮取)、不轻不重地按(中取)、重按(沉取),以体察脉象。一般先三指同时用同样的指力按三个脉位,然后根据病情再分候寸、关、尺三部。如候寸部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候关部时微微提起食指和无名指,候尺部时微微提起食指和中指。诊脉主要辨别脉搏的浅深部位(浮沉)、次数快慢(迟速)、气势强弱(有力、无力)、形态特点(如粗细、软硬)和节律的变化,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
正常脉象是:不浮不沉,中则可得,不快不慢(一息四至,即医生呼吸一次,脉跳四次,约每分钟六十至八十次),不大不小,不硬不软,从容和缓,均匀有力。但因年龄差异、体质胖瘦、生理特点以及气候冷暖变化不同,脉象也可有差异,如小儿脉多速,胖人脉稍沉,夏季脉稍洪,运动员脉多迟缓等,这都不属于病脉。当人在运动、饮食,以及受到精神刺激时,也常会影响脉象的变化,但都是暂时性波动,稍事休息,脉象也就恢复正常。此外,有的人脉不见于寸口部位,而从尺部斜向虎口的,名“斜飞脉”。也有脉见于腕部背侧的,名“反关脉”。这都是桡动脉的位置异常,也不属病脉范畴。
以下介绍一般临床上常见的病脉:
(一)浮脉
脉象: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稍弱。
主病:表证。多见于外感病初期。浮而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见之,多为阳气外浮之象,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机理:浮脉主表,反映病在经络肌表的部位。外邪袭表,卫气与之相争,脉气鼓动于外,所以脉浮有力;弱浮而无力,表明卫气不足,表卫不固。
(二)沉脉
脉象:与浮脉相反,重按始得,轻取不明显。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如邪热与燥屎里结的阳明腑实证;无力为里虚,如脾气虚、肾气虚等,都可见此脉象。
机理:病邪在里,气血内困,则脉象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气血不足,脉象难以鼓动,则脉象沉而无力。
阴阳学说(3)
■ 指导确立某些治法
根据阴阳互根失常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对于确立某些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应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以益其所损,促其滋生,恢复正常互根的生理平衡为目的。以气血关系来说,气属阳,血属阴,血虚病人,不仅要补血(阴),而且要补气(阳),以补气(阳)促进生血,含有阳生阴长之意。又如有些阳痿病人的治疗,单纯补阳,效果不一定好,可从助阳之中再填补其阴,以达到阴生阳长恢复生理功能的目的。
四、阴阳消长
(一)阴阳消长的含义
阴阳消长,是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的两个方面,是运动变化的,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由于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的两个侧面,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之中,才能维持事物正常的发展变化。例如四季气候,由春至夏,寒气渐减,湿热日增,就称为“阴消阳长”;由秋至冬,热气渐消,寒气日增,就称为“阳消阴长”。这种正常的阴阳消长,反映四季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如果四季气候出现了反常变化,也就往往是阴阳消长的异常反映。
(二)阴阳消长在医药学中的运用
1. 解释人体生理活动: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生理过程。从阴阳学说看,就是包含着人体阴阳对立面正常的消长运动。例如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阴消阳长”的过程;反之,各种营养物质(阴)的发生,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就是“阳消阴长”的过程。正由于这种物质与功能的阴阳消长过程,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2. 概括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对立面在一定范围内的消长,体现了人体动态平衡的生理活动过程,因而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失调而发生的病理变化,往往包含着阴阳消长失常的变化规律,临床上最常见的阴阳偏盛偏衰,就是阴阳异常消长病变规律的概括。
五、阴阳转化
(一)阴阳转化的含义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即由阴转阳、由阳转阴,因而事物或现象的性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则“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从自然气候来说,寒来暑往,不断变更,冬寒至极,春暖必来;夏暑至盛,秋凉必至。然而,阴阳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即“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物极必反”等,说明了事物的量变到质变,必须在“重”、“极”的内在条件具备之下才能产生。
(二)阴阳转化在医药学中的运用
1. 解释人体生理活动:在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包含着物质与功能之间、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代谢演变过程。如营养物质(阴)不断转化为功能活动(阳)等等,都可以用阴阳转化加以概括说明。
2. 概括病证演变和确定治疗:中国医学中,病证包括有病变的部位、性质与邪正盛衰等几个方面。从性质分有寒证、热证,从部位分有表证、里证;从邪正关系分有虚证、实证。而在一定条件下,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些转化都可以用阴阳转化来加以概括说明。明确这些转化,不仅有助于认识演变的规律,而且对于确定相应的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是用以说明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变化规律的思想方法。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阴阳对立的两个侧面,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对立面的消长运动是绝对的,对立面的平衡则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消长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形成阴阳转化。认识了这些,进而理解中国医药学对阴阳学说的运用,就比较容易了。
四季食补食疗(4)
(二)进补与饮食、脾胃功能
大凡补药,大都甘美,或偏于滋腻,或易于壅气,而体虚之人,又大都有脾胃功能欠佳的情况,因此,进补要有一个使脾胃适应的过程。“虚不受补”的患者,需要先服药调理脾胃。为了调理脾胃功能,更要注意饮食的调节。暴饮暴食、饮酒过多、偏嗜偏食、过食生冷等问题,都是进补时应予避免的。注意节制饮食,一方面可以防止营养过剩,引起肥胖,加重心脏和全身负担;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因进补脾胃功能负荷加重,造成消化不良。同时不要多食油腻,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还要尽量避免食用未吃过或不常吃的食物,如海鲜一类食品,以免食物性味和药性相对抗,或引起过敏反应。进补时,一般不宜喝茶。因许多补药大都含有生物碱,而茶叶含有多量的鞣酸,能与生物碱结合,产生不能被人体吸收的沉淀物。如果有喝茶嗜好者,在进补期间最好暂停饮用,即使饮用须在服药二至三小时后才能喝,并须降低浓度、减少饮量。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过量饮用可能导致脂肪肝和肝硬化,对胃又有刺激作用,可能引起胃炎、溃疡、消化道出血,又可升高血压,使血管收缩痉挛,损伤大脑,故平时不宜多饮过饮,进补时更不宜多饮,须严格控制酒量。进补配方千变万化,中药成分又比较复杂,很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化学作用,引起不良反应,故一般进补时,不要服用其他药物,必须服用时,也要隔开二至三小时。如人参不能与萝卜、萝卜子、五灵脂、藜芦等合用,仙茅、白芍、桑葚子等不能与硫酸亚铁合用等等。
(三)进补方法的选择
进补方法,一般分为药补和食疗两种。可单独选用,也可配合使用。对于儿童、青少年及其他健康无病的人来说,为了适当补充营养,满足生长发育的能量需要,只要注意饮食的质和量,保证有充足的营养摄入,一般可采用食疗方法。既富于营养,又容易服食,美味可口,还能促进食欲,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对于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或者体质虚弱,有气血阴阳亏损者,单靠食疗往往不能达到调补目的。而且,这些患者大都脾胃功能欠佳,需要采用药补方法予以调养。当然,若配合适当的食疗做辅助,就更易收到满意的疗效。
(四)进补与情志、起居
人体要得到健身益寿,除了进补外,还要调节情志和生活起居,这完全取决于自身的修养。高濂《遵生八笺》中说:“经曰: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形气相须,全在摄养。”
古代医家、养生家,每每将情志调节、起居摄理、饮食调理、药物补养相提并论,相辅相成,不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寿世保元·摄养篇》指出“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沮、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可见情志、起居也是养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因此,保持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高尚的涵养,是除了药补、食疗外,又一个重要的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
慎起居,妥善处理好生活环境,避免意外伤害与疾病,也是保持体力、防老延年的重要因素。生活起居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文娱活动与业余爱好能使人心情愉快,也是必要的。还要注意个人卫生,衣服要随气候冷暖及季节变迁而调整,防寒保暖对老人尤为重要。中医学还极其重视节制性生活。青壮年要求节欲,老年人要求少欲。房劳过度要伤肾损精,而肾在延年抗老机制中至关重要。
举报/反馈

人生每一步行来

7078获赞 227粉丝
失去了我不想失去的一些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