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8 07:17 | 杭州日报
三墩两位传承人在表演
火流星,是伴随中国节庆习俗而生的一种杂技。
表演者手持一米多长绳,两端分别系上装满燃烧着木炭的铁笼子,飞快地舞动绳子,形成一道道流动的光影。
三墩火流星曾入选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但这项技艺的第三代传人,仅剩下两位——81岁的王汉良和82岁的陈子六。
与很多古老的习俗正在逐渐消失一样,火流星也面临薪尽而火不传的命运。
3月12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火流星技艺的传承人、90后小伙子曹程慕名来杭,寻访火流星的踪迹。
铁丝络
三墩镇火流星传承谱系
第一代传承人
朱阿利1905年生(已故)
第二代传承人
蒋寿梅1933年生
陈善根1933年生
第三代传承人
陈子六1937年生
王汉良1938年生
装木炭
起源难以考证 据说流传于五百多年前
传说“火流星”可以追溯到500年前,源于一名道士。他在山上修道,山里虎豹成群,为防野兽攻击,也为强身健体,便创造了火武器,之后演变成一门融杂技与武术精髓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流传至今。
在北京图书馆珍藏的清人所绘《北京民间生活彩图》中有“耍火流星图”,注释云:“其人用绳一根,两头拴铁丝络,内盛炭点着,有‘二龙戏珠’‘飘洋过海’‘背剑’‘骗马’等名色。”
尽管起源难以考证,但三墩火流星杂耍确有上百年的历史。每逢传统节庆,特别是元宵灯会,在巡游队伍最前面开路的就是火流星舞者。
在三墩,火流星分两种。白天撩的叫火链星,绳索两端各系铜钱或类似的金属片。晚上撩的叫火流星,绳索两端扎挂的是铁丝络,因其形像碗,当地人称为“铁碗盏”。
三墩火流星杂耍技艺第三代传人王汉良说:“这个东西啦,是清朝传下来的,年数是很长很长了,传到我们这里已经是好几代人了。”
小孩子跟着大人学,“那个时候呢,三墩的街都很小,节庆巡街时一定要用火流星打前阵,没有火流星,人就挤得一塌糊涂。”王老回忆,巡街时,最前面是火流星,后面是响钗,响钗后面是翻书片(用布制成可翻的牌子),翻书片后面是灯牌,灯牌后面是鼓亭……
当年的盛况已经成了三墩镇上一些老人的回忆。不过,三墩镇文化站负责人朱嫣红说:“像我们三墩的70后,小时候也玩过差不多的东西。两个沙包弄根绳子拴牢,甩起来,有时候也拴两个木莲果,当成小时候的一种游戏。”
三墩和石家庄 火流星招式一模一样
曹程在6岁时就跟着奶奶学耍火流星。“我们在石家庄组了一个团队,9个人,两个是跟我一样的90后,其他6个人是老人。”曹程说,两个年轻人是自己发小,大家从小就喜欢看火流星表演,边看边学边玩。
跟三墩的两位老人一切磋,他发现:“两地的火流星特别相似,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他们年纪大了,有些动作做不来,我做给他们看,他们都见过。包括我们用的木炭,都是一样的,要用很差的木料烧的木炭,甩出来火星才多,效果才好。”
唯一不同的是,石家庄的巡街表演,火流星是压轴的,排在最后。
初学火流星,须用木莲果、沙包练习,熟练后方用铜钱、铁碗盏。练习过程中一不小心,这些硬物和火星就会撩到脚上,因此有“链星学会,脚骨敲烂”一说。
曹程介绍,小时候,几个小伙伴拿沙包玩,玩着玩着,大人说要不你们试试火的。一星期能在晚上玩一两次,可把小屁孩乐坏了。好在穿了长袖长裤,木炭飞出来,衣服烧焦了,但不会一下子烫到身上。现在出去表演,不兴玩火,怕炭火甩到周围观看的群众,但夜里为了表演效果,把木炭换成了LED灯,“改天我拿到杭州给你们瞧瞧。”
三墩镇文化站想请曹程一起推广火流星,进小学教孩子玩耍,不用木炭烧火,只是杂耍,当游戏玩。他一口应允:“我觉得这个想法特别好,好多人都没看过这东西了,很好奇,不能让这传承了几百年的东西没了。生手刚开始学可能有点难,一旦学会了一些招式,后面就简单了,很多招式自然就会。而且,耍起来姿态万千,还能锻炼身体。”
(据杭州日报,原文标题《清朝传下来的火流星面临“熄火” 三墩仅两个人会 石家庄90后小伙千里来求艺》,原文作者史洁。编辑刘健)
举报/反馈

浙江日报

1847万获赞 104万粉丝
最具权威的浙江第一新闻服务平台
浙江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