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什维克革命领袖列宁形象鲜明而特别。他个子不高、秃顶、吐词不清(列宁不会发颤舌音),戴一顶传奇的前进帽子,步伐很快、充满激情。不久前还矗立在苏联各城市中心的雕像刻画的是列宁行走中的样子,他喜爱的帽子不是戴在头上,就是拿在手中。取代列宁成为全民领袖的斯大林的形象与其完全相反。
经过内战动乱后,国内急需稳定,因此领袖应当是散发着力量、信心,令人信赖,拥有坚不可摧的权力的人。斯大林的高加索人外形和天生不慌不忙的性格正好符合要求。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石油部第一任部长尼古拉·拜巴科夫(Nikolay Baybakov)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走进去停了下来,看到最高统帅斯大林站在那里,背朝着我。我走近一些,不敢咳嗽一声。我看着他的样子:灰色的弗伦奇式军上衣、软皮靴,这对国家最高领导人来说太朴素了......"
从十月革命到二战中期,斯大林在选择套装时,总是选择高质量面料的弗伦奇式制服上衣,闭领、庄重,裤脚塞在高加索软靴里,外套则是一件普通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士兵军大衣。斯大林的亲密朋友兼战友的儿子阿尔乔姆·谢尔盖耶夫(Artem Sergeev)在《关于斯大林的谈话》(2006年刊登在《明日报》上的友好交谈式的采访录)中对叶卡捷琳娜·格卢什克(Ekaterina Glushik)说:"有一次,斯大林回到家中,看到挂着一件新大衣。他问道:'我的军大衣呢?'家人回答说已经扔掉了。他一下子发怒了并严厉申斥道:'用国家的钱可以每周换一件大衣,但旧的我还能再穿一年。你们为什么不问问我的意见?'"
赫鲁晓夫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也是不少人公认的内心极其矛盾的人。实际上赫鲁晓夫对西方和国产物品的态度一直充满矛盾,他一方面标榜自己是个爱国者,工作和生活中尽量使用国货,如汽车、服装和其他一些日用品;另一方面,他对西方的先进技术成果大为欣赏,在生活中使用相当多的豪华进口货。当然,赫鲁晓夫还不忘对外国人念叨:“我们一定会赶上和超过你们!”赫鲁晓夫经常出国,他出行所携带的物品中并不总是能确定哪些是由“潜在敌国”所生产的。不过人们发现,大约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已经离不开美国生产的吉利牌剃须刀了。退休之后,赫鲁晓夫改用更方便的西德博朗公司生产的博朗牌电动剃须刀。在穿衣戴帽方面赫鲁晓夫要求不高。尽管集苏共中央首脑和政府总理于一身,赫鲁晓夫的衣服都是在苏联国内缝制的。据苏联国家保卫局资深工作人员阿列克谢·萨利尼科夫说,当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其他高级官员一样,衣服统统由专门的成衣店缝制,店里的裁缝不用说都是负责国家高级领导安全的克格勃9局工作人员。一般是裁剪师到中央第一书记办公室去量尺寸,最后将成品送过来。据说,一次出访英国前,有人提出是不是要给第一书记做一套燕尾服,而且是到国外去做。赫鲁晓夫当即忿忿地拒绝了这个“馊主意”,后来克格勃的成衣店给他做了一套黑色西服,他穿着这套服装见了英国女王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领导层在着装上的最大贡献,就是让军装被便服所取代。赫鲁晓夫本人喜欢宽松的短大衣和色彩明亮的西服上衣。由于身材并不算很标准,因此他的上衣、衬衣、皮鞋都需要专门订做。赫鲁晓夫也追求着装的亲民化。例如,他有时会穿着绣花衬衣出现在公众场合。为了与国家领导人保持一致,有些党政官员也不得不向他看齐。赫鲁晓夫在着装上的另外一项“革命”,是在夏天和秋季戴礼帽,这很快也成为了一种时尚。据赫鲁晓夫警卫队副队长尼古拉·瓦西里耶夫回忆,就连做衣服的料子也是国产的。工作人员在这方面很小心,决不能让第一书记穿上用进口料子缝制的衣服,因为他只穿国产的。不过,帽子例外,是从国外购进。后来,苏联国内有家工厂也生产赫鲁晓夫爱戴的那种帽子,从此连帽子也不进口了。于是他常常说:“谢天谢地,我总算把洋东西统统抛到一边去了!”而且,他所到之处还夸苏联昆采沃毛染织厂的料子好。赫鲁晓夫对内衣也不怎么讲究,老爱穿那种普普通通的带背带的男式长衬裤以及黑色或蓝色的缎纹裤衩以及凸纹布贴身衬衫。尼古拉说,这种“奢华”的衣裤国外也许还没人见过,赫鲁晓夫在国外从未送出去洗,总是由他这个警卫队副队长亲自洗涤和熨烫,不然打有补丁的裤衩和袜子准会让第一书记丢人现眼。
与前任赫鲁晓夫相比,勃列日涅夫的衣着更为得体,由于传奇设计师亚历山大·伊格曼德的“包装”,他在衣着方面无可挑剔。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苏联领导人在衣着方面很保守,从不改变习惯去追赶世界潮流。 例如,他的西服上衣一定要有三个或者四个扣子,而且无论设计师怎么建议为他缝制当时世界流行的双排扣上衣,他都坚决不予同意;此外,他最喜欢的衬衣颜色是浅蓝色,领带只要进口货,而且领带不是系的,而是扣的,目的是为了不勒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