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0 06:5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朱银燕
1928年,诗人徐志摩向伤害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先生推荐了一名讲师,这名讲师当时已是颇有名气的文坛作家,许多学生慕名而来。讲师认真备课,却在站上讲台之时看到黑压压的一片人头,脑子里嗡的一声炸裂,一片空白。站立十分钟后,他讲完了一小时的内容,并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这位初上讲台便遭遇尴尬的讲师就是沈从文先生。沈从文,提起沈先生,所有人都会想到他的《边城》。
内容提要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创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边城》是在小学四五年级,那时候只知道是沈从文先生所写,并不懂得其中的爱恨纠葛以及折射出来的思想。再读《边城》是在初中,那时候被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所吸引,尤其是最后那句“那个人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深受感染。
趁着这个春节,在整理时又发现了这本书,虽然书本很薄,但沈先生诗一般的文字令人动容。我想,很多人知道沈先生,不光是《边城》,还有他那句走过许多桥,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这个春节,值得再次回味经典。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说实话,看这本书时完全被萧红的个人经历所惊呆。大概每个写文字的女生都是有着自己的个性和思想。
内容提要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创作背景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
读后感
《呼兰河传》,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即20世纪10年代中叶前后小镇民众的生态与心态,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
该书通篇写寂寞。或许就如萧红自己所写的那样,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举报/反馈

浙江日报

1902万获赞 105.5万粉丝
最具权威的浙江第一新闻服务平台
浙江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