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苑区,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总面积867平方公里, 人口65万。
一、历史沿革
1、北魏太和元年(477年)析新城县(今高碑店)南境置清苑县,属高阳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省入乐乡县(治今保定市)。
2、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乐乡县改名清苑县,属河间郡。唐先后属蒲州、蠡州、瀛州、鄚州。五代属泰州。
3、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清苑县更名保塞县,属保州。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复名清苑县。
4、元先后属顺天路、保定路。明、清属保定府。
5、1913年属保定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38年属晋察冀边区。
6、1949年迁驻中大冉,属保定专区。1952年县人民政府迁驻南大冉,1958年并入保定市、唐县。1960年复设清苑县(含今顺平、满城县境),属保定市。1961年完县、满城县析出,清苑县复原制,属保定专区(1968年改地区)。1986年划归保定市。2015年5月8日,撤销清苑县设立清苑区。
二、地名来历
清苑地名来历有两种说法:
1、以河为名:《寰宇记》 卷681清苑县: “因县界清苑河为名。” 清苑河,亦名沈水。即古卢水。源于河北满城县东一亩泉,东南流绕保定市城,东入大清河。《明一统志》 卷2保定府: 清苑河 “在府西二里,源自鸡距泉,至此分流绕城南北,至东合流入黄狗窳”。
2、清苑之名源于东汉清苑亭。裴松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等劝进曰……”刘若以建武将军受封为清苑亭侯,时在东汉末献帝在位之时(189—220年)。清苑亭方位大体当在今保定市城区东北七里的清苑故城一带,亦即北魏时期的清苑城址之所在。
三、名胜古迹
1、樊舆故城:樊舆故城位于清苑县县城东偏北18.6公里处,南与御城村相连。遗址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300米,地面上散存大量陶片。1986年,农民在此取土,发现汉井七眼,采用陶井瓦和汉字砖砌成。遗址文化层1米左右,出土文物有高腿实足鼎和刻有龙虎纹的陶壶等。
2、清凉城遗址:清凉城遗址位于清苑县城东南,,14公里处,西南和清凉城村相连。遗址长、宽各约400米。地面散存大量陶片,器形有壶、罐、盆、瓮等。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封中山靖王之子刘朝平为将梁侯,置将梁侯国,建将梁城,后又传汉将王梁驻军于此避暑,故称清凉城。
3、壁阳城遗址:壁阳城遗址位于县城西偏南4.8公里处,西与东壁阳城村相连。城址长宽均约400米,北面部分城墙尚存,夯土层次分明。遗址上散存大量陶片和瓷片,出土的文物有铜箭头、筒瓦、鬲足、汉代单模铁齿轮、汉代五珠钱等。根据出土文物考证,建于汉朝,后晋开运二年,晋将符彦卿败契丹于此。
4、阳城遗址:阳城遗址位于清苑县县城西南20公里处,地处九龙河北岸,遗址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800米。遗址地面上散存大量陶片。出土的文物有石臼鼎、陶井瓦等。
5、国公营村观音禅寺。是保定市境内目前最大的佛教寺院,为保定市佛教协会驻地。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阁、念经堂、当阳宝塔等。观音禅寺建于隋朝以前,金大定,明正德十六年、明天启三年重修,抗日战争中被毁。1990年后,当地居民再次捐款重修。
6、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锅台、石头堡、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并对冉庄抗日村公所、抗日武装委员会等进行了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地下完整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地道3000米,以及卡口、翻眼、囚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地下作战设施。冉庄地道战遗址,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角端”,(一种瑞兽)
7、 宋祖陵。清苑县御城村和东安村之间,有一处古老的坟墓,曾经有石兽散落。这里不但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故里,其祖陵亦即在此。明嘉靖《清苑县志》载:“宋三陵在御城村西北。宋禧祖曰钦陵,顺祖曰庆陵,翼祖曰安陵。”此三祖,就是赵匡胤爷爷以上的三代先祖。
四、历史名人
1、赵匡胤(927-976年),出身于武将世家,927年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中,祖籍是保塞县东安村(今清苑县望亭乡东安村),是中国宋朝第一任皇帝(960-976年在位),在世49年。公元960年,34岁登基,在位近16年。是中国10大杰出皇帝之一。宋太祖的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200多年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2、孙方谏(893年-954年),五代时莫州清苑人。曾经利用宗教聚合群众,在狼山聚集千余家,抵御契丹。开运三年(946年)归降后晋,为东北招收指挥使。契丹灭后晋,孙方谏为定州节度使。契丹派他到大同,他抗命率领三千人回到狼山,归附后汉。在定州抵御契丹,后周时历任华州同州节度使,加中书令。
举报/反馈

时空大观

4.1万获赞 1.1万粉丝
探寻丰厚历史底蕴,驰骋壮美万里河山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