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自然现象的美,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审美对象,它是在自然领域内,以宜人的物质形式显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其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或者“人化的自然”。 大自然的美具有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特点,但其最突出的特点以其形式取胜,自然美以其具体、清晰、鲜明、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令游人留连忘返,但对自然美的特性却难以把握。恩格斯指出,“事情不在于辩证法的规律从外部注入自然界,而在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2页)因此,现代旅游者要探究自然美的规律,不能从外部去注入,而必须从自然界本身去找出其审美特性。
一、客观性:大自然的存在美 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连黑格尔那样颂扬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大美学家,也曾洋洋数万言论述自然美。然而,自然美究竟美在何处?又为何而美?黑格尔只是把理念、绝对精神的具体显示,当成自然美之所以美的至高无上的标准,却完全抹煞了自然美之所以为美的客观标准,因而陷入了唯心论的泥潭。 我们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首先应从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本身去寻找,然后再从自然同人的联系这个客观存在中去寻找。 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不同,它是一种情况复杂、范围广泛、层次多样的自然存在的美。例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视觉美;泉水叮咚,鸟鸣啾啾的听觉美; “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动态美;“鸟宿池边树”的静态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的变化美;“江作青罗常,山如碧玉簪”的形象美;“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的感受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江山日出,月明星灿,高山大河,悬泉飞瀑,草长莺飞,鸟语花香,这一切构成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客观存在美,无不时时刻刻给人类以美的陶冶与感化。究其原因,在于每一个自然物都有自己的内部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自然物与自然物之间又互相制约,相对运动,各种自然物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状态,因而产生层出不穷的自然美。 大自然从不吝惜自己的客观存在物质,慷慨地向人类奉献出所有的美。虽然天南海比,各处一方,但大自然总是让人享受到各种不同的客观存在美:处在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大兴安岭,你会看到野兽出没的情景和高入云端的原始森林。处在明丽如画的江南,你可以尽情领略碧草如绣,绿树成荫,鸟啼蝉鸣,万紫千红的风景。在祖国的西部,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你会在不经意的回首中,蓦然看见在一平如抹的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夕阳驻在那里,叫你陶醉在“世间有大美”的写真画廊中。在美丽天山脚下,远远地望去,那白云朵朵似的羊群,以辽阔的蓝天为背景,在山坡飘动着,跳跃着,令你目眩神迷。处在海边的游人,经常看到霞光万丈,喷薄而出的朝阳,领略水天相接的飘渺美,可以看到海鸥从水面掠过,自由自在地飞翔。当你漫步在沙滩时,听到潮水拍打海岸的节奏声,你的脚下有数不清的海螺、贝壳,这是海潮献给的礼物。如果没有富饶可爱的大自然,就没有这峻岭的雄奇、水乡的明媚、落日的大美、戈壁的辽阔、大海的壮丽。或许你的审美心境经常变化,对大海等自然的美视而不见,但总是改变不了大海等自然美的客观事实。如果大海本身不存在着美,那么曹操就不可能写出气魄雄伟的《观沧海》;毛泽东就不可能写出意境高远的《浪淘沙北戴河》;巴金也不可能写出绚丽清朗的《海上日出》。 这都说明,自然美虽然是客观生活中一切自然生成,未经艺术加工的美,但它是一种独立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自然界种种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并由自然物的诸种属性所决定的,因而它不存在于人的审美意识之中,不以人的主观审美意识和变化为转移,人们不能凭借主观意识对它加以改变和否定,然而人们的审美意识可以感受到自然美的存在。
二、自然性:大自然的内在美 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关键在于它的自然性,也就是自然美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生长、发展规律。如月亮绕地球而行,地球围着太阳而转;春去夏来,花开花落等自然现象都是自然生成,司空见惯。但凡高明的审美者,都善于把握自然美的自然性。 例如,杜甫共有《望岳》诗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其中一首望东岳泰山,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是现有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句以距离之远极写泰山之高,接着以自然天成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最后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强烈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对泰山的礼赞和蓬勃向上的雄心壮志。 巍峨的泰山气势磅礴,历史悠久。这座已有二十亿年高龄的“老人山”,位于山东省的中部,总面积约四百二十六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米。虽然绝对高度并不算高,但它雄踞在辽阔坦荡的黄淮海平原上,异峰突起,东距烟波浩淼的黄海仅仅一百公里,昂首云天,东观大海。这种地理形势,使泰山自古以来就成为众山之宗长,五岳之首席。“登泰山,而渺天下”。古往今来,泰山被人们看作是崇高、伟大的象征。 正因为泰山具有“天下雄”的自然性,因而便为审美者提供了审美的物质基础,审美者的美感即建立在这一前提之上,以自然美的自然性作为审美的依据。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是人们因形而得的感应,这是泰山宏观、整体的景观特征,即远其势。如果登临泰山,近察其“质”, 泰山上遍布五光十色、种类繁多的“泰山岩”,透过泰山岩能够清楚地看到海侵海退、地壳升降、沧海桑田的变动。构成泰山形体的巨大坚硬的花岗岩,变质岩的岩体,如铮铮铁骨,傲然屹立。悬壁千仞的百丈崖,敖来峰、扇子峰、天烛峰,或巨大堆垒;或单然鼎立,给人以雄浑,厚重,坚实的感受。泰山有许多美景,其中“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是泰山的四大奇观。那些生长于山石间的苍松翠柏,俨然如“壮士披甲”,充满豪气,亦给人增加“雄”的美感。 由此可见,自然美的自然性是人们审美对象必须把握的重要属性,如果没有它,自然美就失去了美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