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于千山万水,济民千家万户;砺于千辛万苦,功成千秋伟业。李时珍——中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毕其生致力于医学的研究,以一百多万字的《本草纲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和经验总结。
自古以来,医者仁心,大慈恻隐,悬壶济世。李时珍具有仁爱为怀、无欲无求、精勤不倦、稳重谦和等从医者具备的基本品德,一生以救死扶伤为志向,是为现代从医者明志和明心的榜样。
连环画《李时珍》是绍兴籍中国画大师李世南1978年以兼工带写绘制的水墨画作品,画面清新隽永,回味无穷。
李世南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大写意泼墨画风蜚声中国画坛,这样的画风却是我无法领悟和感知的。我更喜欢连环画《李时珍》中那种风轻云淡、烟雨迷蒙的淡雅味道,喜欢那种小桥流水、碧玉清透的婉约风格。
秋山待红时,漫步山水间。《李时珍》连环画如一本山水人物画册,在画面的雅趣中寻找小憩的港湾。
两只嬉逐的麻雀,孩童感悟的神情,相映成趣。
李世南将少年李时珍喜爱专研的天性描绘的恰如其分,当看到画面中李时珍恍然而悟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掌时,纯真的神情不由让人会心一笑。
大块的留白,简雅的景物,中国画的味道尽在其中。
天高水长,帆影鸟旋。山河如画,人生须放歌。
李时珍十四岁考取秀才,除了天资聪慧外,阅历也是一个原因,胸襟的开阔为他以后明确了行医的志向。
依偎在船夫的怀里,李时珍一心憧憬。
在表现脚本内容时,李世南刻意以水墨山水衬托主题,以深远的意境表现李时珍的志向。
浅堤垂柳,千里烟波,扁舟点点,一网江色。
想起了张志和的诗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皆高远,我曾无数次驻足在这画面中,虚设梦中的家园,心中澄明如镜。
白鹭翩舞,月夜摇舟,天涯共此时。清华掠影,天籁之色,我心付丹青。
画面如笛声,悠转起伏,余音绕梁,缠绵不绝。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时珍以此诗向父亲表明行医的志向,其父终被感动,成全了他的愿望。
青山高宇外留下李时珍求知的身影。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寥落数笔,以近视远,遐想翩翩。
长堤外,残柳下,离别伤情,不尽烟雨路。
侧头旁,眉目低,叮咛如丝,难道愁绪漫。
中国山水画中,送别是永远的主题,人生几何,别亦难,只因别时容易见时难。
在这幅画中,我隐隐感受到李时珍不愿面对父亲时的愁绪,在他的侧头中又在倾听父亲的嘱咐。此时无声胜有声。
岁月无声,花开花落。繁华的都市也有寂寥的身影,而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也免不了与寂寞为伴。
青年李时珍,一腔热血,以所学报效天下苍生。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眉宇间坚定自信的神情溢于纸间。
李世南在人物的刻画上精炼熟畅,神态准确传神。
山水、花鸟、人物,李世南无一不通,无一不精。
墨荷、游鱼、垂枝,焕发出盎然生机。
水墨之韵,意境之雅,尽显中国水墨画的底蕴。
苍松高士也是国画家喜欢表现的一个主题。李世南深得传统中国画的精髓,画面中沉淀出一种古意,在阅读中仿佛走进了那个时代。
漫步山水间,千山有鸟,万径行人,风吟如歌,人生踏梦。
犹如王维的诗,李世南在表现山水的意境时也空明得一尘不染,清新淡雅,如霏霏细雨间泥土中散发的芳草味道,滋润心脾。
千仞山,万重阶,脚下寻道。仰峰缈,云雾深,心比天高。
李时珍的一生是寻道的一生,医学、医术、医德概括为医道,当志向明确时,何惧千难万险,何畏千辛万苦。
连环画的一个特色是通过画面说故事,画面多为直白表现形式,因此连环画家多采用线描画法表现主题。
五十年代中后期,国画大师程十发等将水墨技法植入到连环画中,为连环画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然而水墨画对画家的技能要求较高,所以水墨连环画并不普及,但多为精品,如《革命的一家》、《夏伯阳》等。
七八十年代由于经过专业学习的画家参与连环画绘制,水墨连环画虽仍为旁支,却有所发展,绘画者多为中国画的大家,如刘旦宅、李世南、钟增亚、杜滋龄、叶毓中、吴山明等等,出现了《铁木前传》、《芙蓉镇》、《秋瑾》等许多精品,可惜的是随着连环画的没落也日渐式微。
水墨与白描相比,更能体现出一种意境,直观与意味结合,也是阅读与欣赏的合一,这样的连环画意味深长。
图文:停云阅(连趣网贵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