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届台湾金马奖各大奖项已经揭晓。其中,最令小编期待的,同时也和最近讨论最多的三色事件密切相关的,恐怕要数这部中国版的《熔炉》——《嘉年华》这部电影了。
我们都知道,儿童性侵事件,在中国越来越发达的社交网络的语境下,已经不是罕见的孤例。但《嘉年华》讲述的故事,对现在的中国电影观众来说,仍然是奇观式的存在。
长久以来,很少有电影人愿意,甚至有勇气去涉足这个题材。尽管这个社会问题,已经是人们无法再继续熟视无睹,假装若无其事的广泛存在了。
但《嘉年华》对我们观众的冲击,不仅是来自性侵题材的触目惊心——其实导演也并没有从题材猎奇的角度,来消费大众的关注——而是在于其中对女性群戏的刻画,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即使在这个不断强调和争取平权的年代,女性的生存环境依旧是充满险恶和处于弱势的。
而现在,通过这个电影,我们终于有机会直面这个问题了。
在廉价旅馆上班的清洁工小米,一天夜里帮前台接待的小姐妹代班。当地的一高级位官员带着两个小学生入住。小米瞬间就产生了怀疑,在他们入住后,她看到两个姑娘住进了隔壁房间,小米在监控器上观察者过道,还用手机给录了下来。
第二天早晨,两个小女孩明显看上去有些不对劲,老师通知了家长、警察,经调查才知道两个女孩遭性侵了。而此刻以警探王队长为首的警察们调查到了旅馆,当调取监控时,却发现可以将那个官员定罪的监控视频被人删了一部分,而当晚的唯一证人小米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看到的以及用手机拍下的视频只字不提。
小文被性侵之后,母亲没有表达出任何关爱和安慰,而是把原因归结于女儿穿的那些不三不四的衣服。她还剪掉了小文的长发,夺走了小文身为女性的身份象征。
母亲的歇斯底里,让人想到的是现代人所说的“荡妇羞耻”:
“被人拍走光照,是因为你穿太少”;“被人骚扰,是因为你行为不检点”;“被人侵犯,是因为你没有拒绝”……
小文和另一位遭受性侵的女孩新新,在未开放的游乐园的隧道中呼喊对方的名字,在弧形的墙壁上跑上滑下,笑声在四周飘荡不散。她们不知道的是,她们的父母正坐在一起,考虑要不要放弃诉讼,接受那个强暴者提供的赔偿和资助。
爸爸更是软弱无能,面对女儿的离家出走,竟然说要让妈妈把她接回去。
经历这一切磨难的小文,还只是个孩子。我们无法得知她的身心有多么痛苦,也无法得知她是如何挺过来的。
我们看着这一幕幕画面,心如刀绞,想要帮助小文分担一点伤痛,却又无能为力。
女律师没有放弃,在她的努力下最终让目睹一切的小米重新做出了选择,也获得了警方的初步认可。但在真相即将大白、正义即将伸张的的时刻,嫌疑人却继续展现他超乎寻常的能量,案件再生波折。
《嘉年华》的剧情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韩国的《熔炉》。你也许没看过《熔炉》,但你一定听说过。他是一部改变了一个国家的电影,至于有没有言过其实,看过的朋友心里有数,没看过的朋友推荐去看下。
《熔炉》则以一个韩国聋哑学校为电影的中心,讲述校园性暴力事件,他是根据真实存在的案件所改变的,里面的犯罪案件都是有原型的。
而编剧和导演选择这样的原形,除了有据可依之外,更多的希望通过影片可以给社会和群众带来更多的思索,以及期望能给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的关爱和保护。
影片上映之后,韩国警方便专门成立了专案小组对这起案件进行重新审查。同时在舆论的作用下,韩国国会颁布了“熔炉法”也就是《性暴力处罚特别法部门修订法律案》。
由此可见,影片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强大,说它改变了一个国家,虽然略显夸张,却也非言过其实。毕竟通过这么一部影片,推动了立法。
《熔炉》因为优秀的剧本、台词而非常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带动观众的情绪,让人看得咬牙切齿、义愤填膺,甚至潸然泪下。
和《熔炉》相比,《嘉年华》平淡了许多,或者说冷静了许多,显得不够催泪,给人一种“不好看”的错觉。
一部电影是否富有感染力、是否催泪并不是评判电影好坏的标准,反而克制正是《嘉年华》的优点之一。
有一种电影是让人边看边惊呼的,比如《熔炉》,而有些电影是让人看完后怅然若失的,比如《嘉年华》。
《嘉年华》究竟是不是中国版的《熔炉》,不知道。这部影片能带来多大的改变,不知道。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吗,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于当这些恶性事件发生的时候,每一个你的选择。
我想说不要对坏人太宽容,对受害者太苛刻,三色事件希望引起全社会对性侵未成年人的关注!
举报/反馈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3260获赞 144粉丝
思君令人老,轩车何来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