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之恒
与李象益教授的会面,是在一个晴朗的春日。午后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投在客厅里一幅著名的照片上。它拍摄于2013年11月的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会议中心,在第六届世界科学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柯娃(Irina Bokova),将当年的卡林加科普奖颁发给了李象益。我们的访谈,便从这张照片开始了。
2013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柯娃给李象益颁发卡林加科普奖
中国老人捧起“科普诺奖”
时间回到2013年秋天,被誉为“科普界诺贝尔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UNESCO Kalinga Prize),迎来了首位中国得主,时年75岁的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
在里约热内卢国际会议中心的金色大厅里,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走上讲台。“Boanoite!”李象益用刚学会的葡萄牙语(巴西的官方语言),向世界科学大会代表们道出“晚上好”的问候。在热烈的欢呼声中,他用浑厚而沉着的声音,开始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
“我做过国家科技馆馆长、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和国际博协执委;也深入到基层、社区、学校,进行过大量的科学传播。这使我越来越体会到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的社会价值,它是一个永远创新、永无止境的事业……”李象益的声音在会场里回荡,“我今年75岁了,似乎还没有75岁的感觉,我依然眷恋着这个事业。前思后想,正是科普事业无穷的魅力,继续为科普事业思考与探索,是我最大的幸福。我衷心地祝愿世界的科普事业迎着时代的曙光,迎接她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充满激情的话语,是李象益对自己结缘科普之后走过路程的回望。他的热情,无疑感染了在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柯娃。在颁出卡林加科普奖证书、2万美元奖金和一枚银质爱因斯坦奖章的时候,她评价说:“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李象益教授仍将一如既往地感召着科学中心和科技博物馆的观众;他无疑对中国和世界科普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世界科普界的最高奖项,卡林加科普奖在2009年启用新规则后,每两年才会颁发一次,通常情况下每次仅选一人。它强调获奖者连续、全面和国际化的科普履历。这几个关键词,用在李象益身上可谓恰如其分:捧起这份殊荣的时候,他刚好在科普领域工作了30年时间,亲历了中国科普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成长,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活跃于国际科普舞台。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从1983年走进位于北京西单太仆寺街的中国科技馆筹建办公室算起,他就走上了一条从“科普盲”到“科普迷”的新路。
1981年,中国筹建国家级科技馆的工作,已经在茅以升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呼吁下重启两年有余,并且根据对国外28个科技博物馆考察访问的收获,确定了采用“科学中心”理念的展教风格。由于筹建工作需要拥有科研背景的建馆领导人,身为喷气发动机专家的李象益被调入科技馆筹建团队,他持续至今的科普人生也由此开启。
李象益实践了美国核物理学家、旧金山探索馆创始人弗兰克·奥本海默的展教模式,使中国科技馆成为中国第一座“科学中心”式的国家级综合性大型科技馆,揭开了以“科学中心”建馆的新纪元,并成为国内诸多各级科技馆建设的样板。而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李象益从中国科协科普部重回中国科技馆并担任馆长,又为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建设,引入了新的综合技术展示分类和科普教育创新理念。
2013年11月24日,李象益发表卡林加科普奖获奖感言
“退休是新冲刺的起点”
2000年5月,李象益退休了。作为中国科技馆创业团队的重要成员,“科学中心”式科技馆理论、实践两方面的资深人士,他并没有“走进宁静的港湾”,反而将这一刻看作是新征程的开始。他说:“对于科普事业来说,这是我人生中又一次冲刺的起点。”
早在退休之前的1991年,担任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的李象益,就成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下文简称“自博协”)的常务副理事长兼法定代表人。退休之后,他担任自博协理事长达15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引导了协会的改革。为了引进从事科普产品研发和制造的企业入会,李象益组织会员学习《科普法》,认真领会“引导全社会都要投入科普事业”的精神,最终形成了共识,决定对协会章程进行修改,明确“科技馆、博物馆及其他社会力量,支持科普事业发展,认可章程规定的,都可以申请入会。”此后,自博协从全国100多家科普展品企业中,首批吸收40多家企业入会。这项改革措施增强了企业和科技馆的创新能力,对促进科普产业发展、提升科普场馆建设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退休的同一年里,李象益还推动了“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的成立。这是中国科协与高等院校联合创建的第一个科学传播与教育的研究机构。自2000年11月29日成立以来,它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和教学优势,积极推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科普教育向深层次发展,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识水平。
作为自博协的理事长,李象益退休之后仍然奋战在科技馆建设的第一线。他认为,为科技馆建设出谋划策不能脱离实际,需要永远在实践中学习。“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思路和新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指导别人呢?”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先后为不下20家科技馆的建设出谋划策,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广东科学中心的建设,就有李象益的“全程参与”。为了建好这座全球展示面积最大的科技馆,他从培养团队做起,讲述科学中心的理念、基本特征到传授展示创新方法,以及在实践中如何提高创新的基本技能等,为培养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倾注了他的智慧和经验。在展教设计环节,他提出运用过程教育,能更深刻地反映基础科学中的科学思路和科学方法。设置“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展项。这些展项将传播科学思想方法置于比科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位置,使观众置身于科学实验室的氛围中,体验科学先驱“从不认识到认识”,逐渐揭示现象本质的伟大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实现了基础科学展区在理念和实践上的创新。可以说,对这家科技馆,李象益真正做到了“又顾又问”“常顾常问”。
李象益坦诚地说:“接到各地众多的邀请,我有时的确感到很疲惫,也很想休息一下。但是,面对国家数亿元甚至更大的投资,如果是因为理念缺失、创新要素不足,造成科技馆建设管理运营方面的缺憾,我感到痛心。因此,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支持我要去各地讲一讲、说一说。”
从2001年开始,李象益又接受北京市政府的聘请,担任“北京市政府顾问团”的顾问。他说:“十多年来,我这个顾问主要是为政府科普工作建言献策,咨询把脉,向领导干部推介和阐明如何推进科普工作、怎样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
他不避寒冬酷暑,长期深入基层,每年为学校、社区、企业举办讲座数十场,涉及科普政策、科学教育、社区与基地建设以及科普场馆创新等诸多方面。北京地区的基层,包括很多郊区和偏远的乡镇,都留下了李象益的足迹。他说:“只要公众爱听,我就愿意讲,不管条件怎样,再远再偏也要去。”
有一年夏天,李象益应邀到密云县(今天的密云区)一个镇里作科普报告。这里住宿条件不好,蚊子特别多,夜里咬得他实在没法睡觉,只好跑到楼顶凉台上,光着膀子,打着扇子,一直到午夜两点多钟才躺下。第二天一早,他照常起来,给基层干部作了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了解他昨晚“遭遇”的听众都深受感动。
每次讲座,李象益总是随身带着一只“百宝箱”,里面装满了精心挑选的科普道具。它们大都既能普及科学知识,又能体现某种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激发人们探究的欲望。最具吸引力的一件道具,是他多年前在美国用30美元买下的伸缩球。这个装置由美国航天飞机机械臂设计者霍布曼设计,它在张开和收缩的任何一个瞬间,结构表面总会在一个球面上。这不仅反映出机械传动的知识,更展示了一种巧妙的思维和创新设计方法。演讲的时候,台上的李象益如同一位魔术师,不断从箱子里取出道具,绘声绘色地讲解、演示。这些场景,往往是讲座中最精彩、最令人难忘的片段。
李象益与日本科学未来馆馆长、日本第一位宇航员毛利卫在东京会晤
李象益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身份,那就是推动高端资源科普化的“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协首席科普顾问”。
北京市拥有大量的高端科技资源,但大多深藏在科研机构里,一般人很少有机会接触;科研机构也很少将它们开发成科普资源为公众服务;另一方面,很多选择理科的中学生并不知道所学如何应用,很需要利用特有的科技资源进行引导和激励。为此,他走进了中国科学院天地生物园区提供指导,使一批科研院所的科学成果展示室,通过改造或调整,成为科普教育园地;许多研究所的成果展示室,则改为向公众普及科学的鲜活阵地。
国际舞台上的“科普大使”
早在退休之前,李象益就已经在国际科普界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发起成立了两个国际间组织,“世界科学中心大会”和“亚太地区科技馆联盟”(ASPAC)。
20世纪90年代,李象益在与国外友人的交流中发现,科技馆与博物馆有很大的区别:科技馆应当倡导发展新型的社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激发青少年的创造精神,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这一建设性的观点,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大会”得以筹备成立的火种。这一组织由芬兰、印度、中国和世界科学中心组织(ASTC)、欧洲工业科学联盟等8个国家或组织结成,旨在推动世界各国的科学中心、科技馆事业的发展。
1996年,第一次世界科学中心大会在芬兰赫瑞卡科学中心举行。会议期间,李象益主动与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代表联络,倡导成立“亚太地区科技馆联盟(ASPAC)”,并就ASPAC成立机构、经费筹措等进行了磋商。1998年,这一联盟在中国科技馆宣告成立。
退休之后的李象益,依然活跃于国际科普舞台。他以开阔的视野、广泛的人脉,开创了中国科普和博物馆界与国际接轨的新局面;而他也成为进入国际博协领导层的第一位中国人。
作为博物馆界的国际性机构,国际博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政府组织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与国际奥委会并称为“一文一武”。2004年,李象益当选国际博协执行局委员后,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国际博协大会引到中国来。他充分发挥国际博协执委的作用,与其他国际博协执委保持密切联系。他协调各方资源,加强与国际博协领导层的沟通,协助相关部门邀请国际博协主席库敏斯等高层次人士来华考察访问,加深对中国申办工作的印象。2007年8月19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第二十一届国际博协大会上,中国以5票的优势击败俄罗斯,取得了国际博协大会的举办权。2010年,第二十二届国际博协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
担任国际博执委的6年,是李象益科普人生的一段非凡经历。这些年里,他通过参加十多次国际博协在巴黎召开的执委会定期会议,以及通过日常的电子邮件、越洋电话等形式,参与了国际博协所有重大事项的讨论、评估和决策,在国际重要组织中表达了“中国声音”。他在博物馆道德准则建设、打击国际艺术品走私等重大决策中的提议和发言,对这些决策的全面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国际博协决策主体长期由欧美人士把持,相对比较保守,发展中国家基本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他主动联合有创新意识的委员,积极推进国际博协的改革发展,为这个拥有106个国家会员的国际组织增添新的生机活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李象益在国际科技场馆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这给中国科技博物馆界、科普界的国际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的亲和力,为中国科普专业人士参加国际交流牵线搭桥,成为国际科普界的“民间大使”。
2009年7月,李象益受中国科协书记处委派,作为唯一获邀的外国嘉宾,参加了在日本科学未来馆召开的全日本科技馆年会。会上,他作了题为《中国科技馆事业的发展与实践》的报告,全面介绍了中国近20年来科技馆事业的发展状况,引起业界很大的震动。2011年5月17日至21日,ASPAC年会在广东科学中心召开期间,李象益专门邀请了时任国际博协主席汉斯·马丁出席大会,为中国科技馆界与国际接轨穿针引线,也拓展了国际交流的渠道。像这样在国内外“搭桥”的工作,李象益还做过很多。
“我不能落在时代的后边”
李象益丰富多彩的科普人生,与他对终身学习的信念密不可分。当大多数同龄人已经闲居在家颐养天年的时候,年近八旬的他仍然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让自己不至于“落在时代的后边”。
李象益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门前
李象益说:“世界科学技术馆正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革。20世纪60年代,当奥本海默创建旧金山探索馆的时候,主要展示以物理学为主的内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展示以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技术等反映当代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的内容为主;进入21世纪初,教育理念发生了创新性的变革,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使展示的内容更加多样化,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因此,与时俱进探索科技馆教育方式的创新发展,是他数十年来密切关注的问题。
他认为,未来的科技馆应该采用高技术手段推进深度学习,寻求以新的理念和综合技术应用来划分展区,以适应科普教育服务于时代的要求;简单的机电一体化展示,也将过渡到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模拟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等数字和新媒体技术。把科技馆建成探索体验中心,已成为世界科技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21世纪国际社会创新模式的改变,也是李象益十分关注的议题。在这个知识激增与生活节奏加速的时代,他希望找到一种适合现代人需求的学习形态,并以此指导科普教育与实践。
2012年,在研究了美国趋势专家、著名科技杂志《连线》资深编辑丹尼尔·平克的《全新思维》一书后,李象益十分兴奋,彻夜思考如何把它应用到科普教育中。不久,他以《全新思维与世界科普教育新走向》为题作了多场报告,传播科普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将平克提出的由信息时代迈向创意时代所需要的全新思维的6种能力,即设计力、故事力、交响力、共情感、趣味感、价值感,联系科普实践,进行了生动而准确的阐述。他创造性地将全新思维的观点与科学素质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世界科普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更加注重创造力的开发。因此,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应该是“启迪好奇心、培育想象力、激发创造力”的教育。
2014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在李象益看来,这是科普教育的新契机。科普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就是要在逐渐培养创新人才的社会基础上下功夫。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创客教育宣传的专家之一,李象益认为,对创客教育的内涵、本质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目标、理念上的差异,必须搞清楚。创客教育更加强调解决“0到1”的问题,强调已知到未知;而青少年科技新教育,往往是从已知到已知,是解决“1到100”的问题。因此,创客教育的教材编制及教育的启迪过程,应更加强调在开发青少年创造力上下功夫,并且要特别关注创客教育倡导的共享、合作、开源、开放的精神文化。
2015年7月间,李象益赴美国探亲,看望女儿一家。这本是一次享受天伦之乐的好机会,但他这个闲不住的人,却几乎没有去消遣,而是接连跑了好几个科技类场馆。在这期间,他开始关注“大科学”对科普和科技馆的影响。2016年5月19日,在ASPAC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大科学’视野下科技馆创新的未来”的特邀报告,系统阐述了他的观点,受到了业界的热切关注。
李象益解释说,“大科学”的“大”,体现在4个方面:投资大、参与人员众多、(科研)规模大以及(科研成果)会对社会进步产生宏观的、结构性的影响。“大科学”大体包括了3个领域的内容:暗物质、大型加速器、引力波等研究为代表的顶尖基础科学;以月球探测、核能发电、超级计算机、填海建造大型人工岛等工程为代表的战略先导科技;以高速铁路、载人航天器、干线运输机、人工智能系统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这些领域的成就,往往关系着国家乃至人类的发展前景。因此,(科学中心式)科技馆引入“大科学”的视野,对它们进行解析与传播,有助于使科技馆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取向与人类社会与国家的创新发展紧密融合,也使公众不仅关心切身利益,并且树立关切人类与社会长远发展的价值观。
近几年里,人工智能异军突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李象益又投之以关切的目光。他想到建设科技强国,就必须要让公众了解什么是科技创新主战场,而创新主战场的重要领域正是人工智能。因此,他开始认真钻研什么是人工智能,什么是人工智能中的神经网络算法,以及机器的 “深度学习”作为一门技术,又怎样推动人工智能的再度崛起,形成人工智能的第三次发展高潮。他还高瞻远瞩地展望,这个领域必将迎来强人工智能以至机器智能的创新发展。2017年5月21日,他在首都科学讲堂作了一场人工智能主题的科普报告。听众纷纷感叹:“年近八旬的老人,思路一点也不守旧!”
李象益就是这样一个不知疲倦的探索者。他说:“科普是一个永远创新、永无止境的事业。继续为科普事业探索,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作者:马之恒,科幻作者,《北京科技报》报社原首席记者,现为自由科普人。曾出版长篇科幻小说《歧路之龙》。目前正在进行下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及法国科技史方面书籍的写作,并对欧洲科技类博物馆内部的科普故事展示方法进行过深入研究。
举报/反馈

科学家风采

51获赞 21粉丝
科学家风采,带你领略科学家别样风采。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