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下瓦砾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9月15日至12月15日,为期三个月的故宫午门《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在观展热潮中度过了第一个月。以《千里江山图》为代表的诸多青绿山水精品让“故宫跑”重现于世。我们不妨趁着这场大展的热度,简单温习一下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青绿山水画作为中国山水画独具特色的一门画种历经千年,魅力不减。与青绿山水系统相对应的是墨笔山水系统,这一对拆不散的“CP”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影响,交辉呼应。二者同属山水画,因为赋彩、笔法、画法的不同而呈现出迥异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面貌。它们在山水画发展的初期逐渐分流,并在日后成为两座对望的艺术高峰。
青绿山水又分为“大青绿”和“小青绿”(另有金碧山水一门,在青绿色中多加入泥金一色)。大青绿多勾少皴、赋色艳丽、装饰性强,而小青绿雅致,水墨赋淡彩相结合,罩染淡色青绿。
在中国画史上,早期绘画多是为了“施以教化”,故而山水曾一度只是人物画的“布景”。山水画从幕后走上台前大约可上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随着士人阶层逐渐壮大,其哲学思想、艺术审美需要有所寄托,于是山水画自此便成了文人与画家的寄情之所。
史载最早的山水画专门家应为魏晋时期的宗炳、王微二人。二人画迹虽已不传,但《画山水序》和《叙画》二论却流传下来且为后人称道。其中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更是阐述了“含道映物”、“畅神”之说,这些思想也成为中国画以“人化的自然”来描摹、赏会自然山水的要旨。青绿山水作为山水画中的一类,自然也被画家赋予了“人格”,以青山绿水的物象来概括表达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可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西魏 佚名 壁画 设色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主室南壁五百强盗成佛图
山水画尚未独立之前,就已出现了青绿山水的雏形:北朝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作中都有体现。只不过这一时期,呈现出的仍然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画面,对青绿山水形象的刻画也是古拙粗砺,稚气自然。
到了隋唐,青绿山水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等青绿山水画家是书写这段青绿画史的执笔人。
隋代画家展子虔,被后世称为“唐画之祖”。现今传世最早的青绿山水画作《游春图》就出自其笔下。唐代张彦远称其“动笔形似,画外有情”,明詹景凤评展子虔与其《游春图》“殆始开青绿山水之源”。
李思训,属李唐宗室,皇亲贵胄,因其生前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所以后世称其“大李将军”。张彦远称他为“国朝山水第一人”,李思训所作青绿山水打破了旧态,其画作以富于变化的勾斫表现山石结构,再填入青绿重彩,开青绿山水之“大青绿”风格,画面贵气十足,富丽堂皇。
恰如书法上的东晋王氏一门,李思训一家并善丹青。尤其是其子李昭道后虽未曾官至将军,但因其在艺术上与其父比肩,所以画史中称其为“小李将军”。父子二人名下作品极少,宋内府也不过寥寥数幅。但因为二人于青绿山水上的开山地位,故而后世许多青绿山水之作便往往托二人之名传世,其中有些虽非二李真迹但却受二人画风影响,也可做二人画风之参考。
在青绿山水走向高峰的同时,中国山水画创作开始有了泾渭之分。以吴道子、王维、张璪为代表的墨笔山水画家走向了另一条山水探索之路。五代的“荆关董巨”和北宋的李成、范宽、郭熙诸家受墨笔山水一派影响,在继承唐代水墨画的同时推陈出新,使墨笔山水走向了高峰。与之相对的青绿山水在这一时期内归于沉寂,尽管也有些非李思训之大青绿的水墨淡彩小青绿之作,但并没有出现耀目的画家和作品。
王诜,属李成、郭熙画派传人。开国功臣之后,又是英宗朝的驸马。其人酷爱文艺书画,画学李成的同时又兼采大小李将军,兼得水墨、青绿,是北宋小青绿山水的代表画家。
到了天才艺术家宋徽宗一朝,画坛已经几百年不见成熟的大青绿山水作品了。在徽宗有意复兴大青绿时,一位天才少年闯入了徽宗的视野,他就是王希孟。正是这位天才少年在徽宗的授意与指导下,创作了青绿山水画史上的又一标志性作品——《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生平不见记述,只有在《千里江山图》后跋文之中有所记载。王希孟曾在画学为生徒,后入职文书库,徽宗赏识并亲自点拨其绘事。王也不负所望,年仅十八岁便进献了《千里江山图》。
大约同时代旧题为赵伯驹,佚名画家所作的《江山秋色图》同样也是以长卷形式描绘江山壮阔之景的作品。山石勾勒填色辅有皴擦笔法,也是同时代的大青绿杰作。北方辽王朝此时亦有青绿佳作,如佚名所作的《山弈侯约图》,水墨青绿技法交杂,虽也精湛,但并无《千里江山图》大青绿之恢弘。
南宋画坛水墨、青绿并举。青绿山水大家当推宗室之赵伯驹、赵伯骕兄弟二人。赵伯驹可靠画作今已不传于世,唯赵伯骕所作《万松金阙图》可以窥见南宋青绿山水之体貌。同一时代院体高手也有诸多青绿佳作传世。从画面和技法上分析,与《万松金阙图》一样,除了受到王希孟大青绿赋色的影响,也将墨笔、青绿二者相互糅合,呈现出一派新貌。
元代艺术在“复古“的大潮中推陈出新,青绿山水继承发展了宋的技法和审美,画中的文人意趣也日渐浓厚,这都促使元代青绿山水在画史上独树一帜。元初的两位大家,钱选与赵孟为青绿山水在新时代的变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赵孟在元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正是他在元代书坛、画坛上掀起了“复古”运动的高潮。
钱选,宋亡后拒绝入仕,遁隐山林,这为其艺术的迸发制造了先觉条件。钱选所作之青绿山水有两种风格,一为少勾皴、赋色艳丽的传统青绿山水,如《山居图》、《幽居图》。还有一类以水墨皴染为主,设色清淡,是为水墨淡彩山水,代表有《浮玉山居图》,此类风格对后来“元四家”画风的形成影响深远。
无论是哪一种风格的青绿山水,钱选都在创作时加入了文人的笔墨意趣,不俗不艳,自成一章,为同时代乃至后世青绿山水的创作树立了新的典范。从元代其他青绿山水作品来看,其风格画意都多少受到赵、钱二人之影响。
到了明代,社会发展较为多元,青绿山水的发展也显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青绿山水画家的出身、风格类型和艺术思想都不尽相同。
明初画坛为院体画所主导,许多优秀的画师承接了前代青绿山水之风貌,但并未有很大建树。到了明中期,苏州地区画坛兴起,沈周、文征明及其家族成员和画艺传人将青绿山水与文人墨笔山水进一步融合,使得青绿山水之审美意趣更趋多元化。
其中格外引人注意的是与沈、文、唐三人并称“明四家“的仇英。他虽然是职业画师,却将明初盛行的院体画技法与传统青绿山水技法相融合,同时又不失笔墨意趣,开一时青绿山水的新风尚。晚明以董其昌为首的一群锐意革新的画家更是在复古、求奇的思潮下为青绿山水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可能性,吸引了清初一批画家的追仿。此外,蓝瑛、陈洪绶、丁云鹏等画家也都在某些层面上自成一派,使明代的青绿山水真正走上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明 陈洪绶 绢本设色 杂画图册之仿赵伯驹山水图页
清代继承了元明以来画坛的大趋势,文人画的主导地位更为牢固。文人笔意更深入的影响、渗透到了青绿山水的创作之中。明代多元审美在清代归于合流之势,诸家技法、风格在画作中得以交融并辉。
清 王鉴 绢本(十开)设色或墨笔 仿古山水册
从清初庙堂之上的“四王”到乡野之中的萧云从、弘仁、梅清都创作有极具个人特色的青绿杰作。清初“四王”很好的践行了董其昌的思想理论,游刃有余的转换在墨笔与色笔之间。萧云从等人也在游历山河、隐居于世外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自然的体验,青绿中蕴含清淡、隐逸之气。清中后期,扬州、上海地区商品经济日渐繁荣,袁江、袁梅、华嵒、任熊适应并引导了新兴阶层的审美风尚,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格调。他们都以自己的风格、方式丰富了青绿山水的面貌。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洋画及其理论的传入,诸多名家对于中国画之将来出路各抒己见。康有为、陈衡恪等人依据不同的材料、站在不同的视角展开了无数次辩论。其实,细究下来,不论以画格、画意还是画技来看,中国山水画始终是处在一个自我调节,一张一弛的脉动之中,并随时代潮流而不断变化。然而沉静在画作深处“师造化”、“人化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何曾改变。今时今日,我们透过不同的方式接近、感受这些画作的同时,心中的那份“朝圣”之情又何曾改变呢。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举报/反馈

中国美术报网

2058获赞 1154粉丝
《中国美术报》是国家级美术专业报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