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和成都,再熟悉不过的关联组合。但当一只巨大的钢铁大熊猫‘攀’上成都最新商业地标IFS的外墙,缓慢而微妙的化学反应在这个城市发生。”2014年,当成都又高又滑的外墙上攀上那只著名的装置熊猫时,媒体是这样形容它带给成都这座城市公众视线的化学效应的。美国艺术家劳伦斯·阿金特的“大熊猫”,以一种公共艺术的形态为自己发声,同时,也为成都、为发声———其广而告之的意味是如此张扬而特别。就在当地时间10月4日,创作它的美国著名艺术家劳伦斯去世。劳伦斯靠什么创作出了这只也许是世界上“最著名之一”的大熊猫?
▲Lawrence Argent和“大熊猫”合影
超级吸睛:“熊猫金刚”爬上商业大楼
走进每一个中国城市的机场,你都可以找到售卖中的大熊猫造型纪念品;打开电视,也会不时看到它作为“外交大使”出现在新闻上。而当你来到大熊猫的故乡成都,它的形象更是以不同的方式时刻挤进视线———在成都街头,大熊猫可以是具象的也不乏抽象的,配色也早就突破了黑与白,实现了它的彩色照片梦。所以,当All RightsReserved作为策展单位为全新落成的成都国际金融中心(IFS)策划开幕艺术展览,邀请常驻美国的艺术家劳伦斯·阿金特创作一个大熊猫公众艺术装置时,人们不禁困惑,大熊猫,还能如何?
说起All Rights Reserved,不由得让人联想起2013年的一起著名公共艺术与商业结合的事件:香港维多利亚港上的大黄鸭。它的创始人SKLam与海港城策划了这起成功的公共艺术营销,大黄鸭随后在中国不同城市迅速发酵,远远超出“大黄鸭之父”霍夫曼与所有策划者的预期。这次,地点换了成都,但策展单位、巨型公共艺术品、西方艺术家、九龙仓(IFS与香港海港城共同的母公司)等共通点都引人思考,策划者是期待再创造一次类似(或更大的成功。
这只如“金刚”一样“爬”上大楼的巨型大熊猫高15米,重13吨,基本以钢铁制成,四肢中有三肢固定在建筑物外墙上,快要翻越建筑物到达7楼的平台,平台上等待它的是“雕塑公园”内多件由包括何多苓、周春芽等国内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当时报道称,“相对雕塑公园中的那些长期摆放的作品,这只巨型大熊猫只是短期装置,从开幕起保存约5个月,之后就会拆除。”实际上,劳伦斯的这只熊猫太过有名,几乎成为城市市中心的一个标志性装置物件,这只熊猫到现在都还累哈哈地趴在的摩天楼顶。
标题直接:我在这里!
让劳伦斯创作这个大熊猫公众艺术装置,就好比“被选中”进行一次命题作文。对于为什么选定大熊猫这一题材,的想法是“为这个城市而设计”:“也许中国每一个城市都适合以大熊猫作为创作题材,但大熊猫对于成都来说是最顺理成章的,这是它的家,我们要做的是为这个城市而做设计,所以在成都,就只有是大熊猫。”策展人希望借大众对熊猫的认同感,将商业地标与艺术融合,策展属于这座城市的公众艺术装置,而接受命题作文的艺术家则希望让大熊猫为自己发出一点声音,宣示自己在这里成都的存在,并赋予艺术装置值得深思的社会意义,让我们思考自身的存在,也对城市发展繁荣进行反思。作品标题简单直接:“I am Here(我在这里)”。大熊猫在这里,这里不仅仅是中国,这里是成都!
制造这样一只大熊猫耗时约三个月,从最初的钢铁支架与单片到焊接组装,再到上色,最后被装置到建筑物外墙上,完全就在马路边上进行,有一段纪录片呈现了整个过程。
作为成都最繁华的商业区春熙路的延长段,这只巨型大熊猫从一开始就与成都人的生活产生密不可分的关联,劳伦斯将此看作艺术创作的一部分:以公共艺术品构建一个大众与艺术之间的平台,制造一种对话与关联。“我觉得进度是这件艺术品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人们看着那个物体是怎么制作的,你创造的东西变得越来越为人熟悉,然后它创造了对话的可能性。它的内容比它的造型更有力量,而且如果你喜欢,你可以提供机会让人们融入这个作品,不论它是好是坏,它都已经是成功了。”劳伦斯当时说。
创作思路:放大让寻常事物变得新奇
“如果艺术可以表达一种联系,那么它就可以触动他人。”首次受邀到成都为地产做装置,劳伦斯选择了最具成都特色的“熊猫”元素。以大熊猫为主题的艺术形象已经很多了,如何才能别具一格?“我要突破人们观赏熊猫的常规视角,让熊猫来窥探人类。”劳伦斯如此诠释他的创作理念。
作为成都蓝顶青年艺术村的艺术家,董瑾见过很多艺术家的装置作品。“一只熊猫趴在楼顶,好像在偷看什么。”当她第一次看到这只熊猫,还是觉得有点意思。平日,人们习惯观赏住在动物园里的熊猫。如今,这只熊猫却顽皮地出现在闹市街头。劳伦斯说,他将项目命名为《我在这里》(I am here),也是想透过熊猫反问人们:“嘿,难道我不应该出现在这儿吗?”
在另外一些成都本土艺术人士的眼中,这只熊猫不过是又一只“大黄鸭”。“将寻常的事物无限放大,就会产生一种魔力,这是艺术家惯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艺术系的梅雪莲老师表示。
由荷兰概念艺术师弗洛伦泰因·霍夫曼所创作的巨型大黄鸭艺术品,风靡全球。巨大是大黄鸭最为显著的特征。在荷兰,大黄鸭身高米;在香港,其身高为16.5米。“装置艺术只要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无论口碑好坏,都算成功。”劳伦斯也表示,他就是想通过“放大”来刺激人们的眼球,以此赢得关注。据悉,一只成年大熊猫一般在125公斤左右,但劳伦斯的这只巨型熊猫艺术装置却重达吨,相当于约104只成年大熊猫。记得当时劳伦斯还告诉记者,设计之初,他依据熊猫的体形计算出基本数据,再构建3D的技术模型,这样制作出来的熊猫雕塑线条不是特别流畅,让人感觉好像少了一些什么东西,但也因此呈现出一种“残缺”美,给了人们思考的空间。
毛茸茸的熊猫被抽象化:硬朗而骄傲,动态又真实
劳伦斯与大多数人一样,是从动物园开始接触熊猫的,怀抱着“大熊猫是可爱的”印象,但当他需要在成都创作一只大熊猫。他开始思考,也许这里的人们已经厌倦大熊猫了,“也许是时候让我们去注入新的能量,让成都的人们有能力再去欣赏大熊猫了。对啊,我就在这里了,我对此感到很自豪。”毛茸茸的形态被抽象化成以一千多个三角形组成的表面,大熊猫变得硬朗而骄傲,动态又真实。让大熊猫背对着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是一种冒险,劳伦斯希望这能让观者产生一种震荡,让成都人心生疑问,继而用其他方式去探寻这个熟悉的符号背后的深层意义。
确实,这只巨型熊猫以不同的形式在人们之间传播。作为开业的一部分,商场向客人发放的大熊猫气球与提供的大熊猫彩绘让大熊猫落了地,而早在巨型大熊猫搭建阶段,就有许多成都人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以个人视角“直播”其诞生过程。当下,“约在大熊猫下等”已是社交新语境;外地游客也会慕名前往仰望这只国宝。四川省商业连锁协会会长冉立春曾指出,“2012年以后,春熙路商圈60%左右的消费者来自外地,而非成都人”。巨型大熊猫的影响随着这些消费人潮蔓延开来,成都人乃至许多中国人都重新对大熊猫关注起来。正如这次艺术展览同时与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于都江堰成立的首个大熊猫疾控中心合作,唤起人们对濒危熊猫保育的关注,支持该中心对大熊猫的治疗、研究、安老及教育等领域,有效地提升国际大熊猫保护与科研水平。
即便以后这件作品从建筑外墙上移除,它依然会留下一种记忆,是一种成都的记忆,是人们与这片全新的社区、全新的建筑之间产生的记忆。这些,才是策展人与艺术家所希望表达的,为这个城市而设计。
【相关报道】
成都IFS大熊猫创作者辞世 享年60岁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谢礼恒综合整理
编辑杨渝彤
举报/反馈

红星新闻

3401万获赞 386万粉丝
西部影响力最大主流媒体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