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9月20日)下午,成都市委外宣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委社治委常务副主任周德强发布了成都日前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意见》(以下简称“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的相关内容。“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出台的目的就是要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治理方式,完善国家中心城市治理体系,努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他介绍,目前,成都有城市社区788个、涉农社区1079个、村2471个。“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提出的主要目标是:用3到5年时间,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元参与、共同治理、共促发展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党执政的基层基础进一步巩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制更加完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居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居民文明素养进一步提升,努力建设舒心美好、安居乐业、绿色生态、蜀风雅韵、良序善治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基础。
他表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政治站位高:一是站在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高度,推进社区发展治理;二是站在落实中央文件要求的高度,推动社区发展治理;三是站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高度,推进社区发展治理。第二个特点是体制机制新:一是工作机构“新”,组建党委机构专门推进;二是工作方式“新”,把社区发展和治理统筹协调推进;三是探索内容“新”,推进社区发展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四是工作理念“新”,推动发展取向从以GDP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变。第三个特点是工作举措实:一是“实”在目标清晰;二是“实”在解决问题;三是“实”在保障有力。
为此,成都将建设品质、活力、美丽、人文、和谐“五大社区”。
▲图据视觉中国
品质社区:
构筑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在推进品质社区建设方面,“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要求要强化社区规划引领,“科学规划社区空间和公共资源,加强地下空间整体规划和开发”,同时,还要科学调整乡镇(街道)行政区划,有序推进乡镇撒并、撤乡设镇和撤镇设街道。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提出,要健全社区服务配套设施,按照每百户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标准,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通过国资划拨、底商返租、区域共建、市场化购买等方式,完善社区服务配套设施,还要落实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水、电、气等价格优惠政策。同时,要优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体育等基本公共产品空间布局,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构筑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新建社区公共配套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要求要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网上政务大厅,推进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实现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一门式”服务,并推行居民生活服务“一卡通”。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加快公共区域无线网络覆盖,加强一体化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自助终端等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同时,依托商场、超市、24小时便利店等,叠加政务服务及其他公共服务,逐步推动蔬菜、零售、家政、早餐等生活便民服务全覆盖,促进行业连锁化、品牌化。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提出,要改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加强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对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在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设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监督业主委员会履行职责、业主和物业服务机构依法履约。
活力社区:
鼓励社区探索创办服务居民的社会企业
在推进活力社区建设方面,“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提出,要促进社区居民充分就业,鼓励高校院所面向社会开放培训资源,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班,让每个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市民都能通过参加免费培训和全额报销考试费用获得一项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充分利用社区内学校、企业、机构培训资源,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提高社区居民就业创业能力。同时,落实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农民工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积极开发社区公益岗位,做好动态就业援助。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提出,要打造社区创新创业生态,以“不出社区即可创业”为目标,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办公、软硬件等一体化配套服务,同时,鼓励社区探索创办服务居民的社会企业。
服务社区产业发展方面,成都要适应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研究制定全市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的指导意见,重点围绕人居、休闲、康养、健身、文化、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领域,培育社区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满足居民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的需要,促进社区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增加就业岗位。
美丽社区:
推进家庭种花植绿行动
在推进美丽社区建设方面,“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提出,要稳步推进街区有机更新,按照先自治后整治、一院一策原则,加大老旧院落改造力度。要提升街巷路网功能,畅通织密城市“毛细血管”。
同时,推进社区全域景观化创建,加强对社区建筑立面和建筑风格的有效管控,全面实施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并开展城市社区“小游园、微绿地”建设,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推进家庭种花植绿行动,合理利用房屋楼顶、院落公共空间、阳台等,塑造城市微景观;结合资源条件、种植习惯和庭院经济,建设农村微田园。成都要大力保护以竹林农舍、小桥流水为特色的川西林盘聚落,打造独具天府文化和都江堰灌区品牌的旅游景观。
在加强社区环境综合治理中,要做好城市社区绿化美化净化、垃圾分类处理、再生资源回收、噪声污染治理、雨污分流和污水集中收集等工作。同时,成都还要推行“街长制”管理。
人文社区:
培育向上向善向美的社区精神
在推进人文社区建设方面,“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提出,要培育向上向善向美的社区精神,促进天府文化深度融入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养成居民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深度发掘社区底蕴文化特质,建设富有文化气质、独具魅力的特色街区和公共空间,探索建立乡愁展示馆、创意设计馆、艺术馆等,打造社区“文化家园”品牌。
同时,实施市民志愿服务行动,健全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完善全市统一的志愿服务网络平台,更好地实现社区居民需求与志愿服务供给有效对接。在探索“时间银行”等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将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常态化参与居住地社区服务的制度,结合自身专业服务居民。
在提升社区开放包容水平方面,要进一步弘扬市民开放、包容、友善精神,让不同乡音、不同肤色、不同职业和谐共融。
和谐社区:
“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
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方面,“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提出要加强社区法治建设。要建立“社区法律之家”,推进“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
同时,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科学合理确定其管辖范围和规模。进一步增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社区协商、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凡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和矛盾纠纷,原则上由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牵头,组织居民群众协商解决。
在稳步推进平安社区建设中,要深化“大联动·微治理”体系,以事件为中心,线上线下统筹,建立指挥大统一、资源大整合、维稳大巡防、矛盾大调解、民生大服务、执法大协同机制。成都也要加大对城乡困难居民的关爱。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韩利
编辑 官莉
举报/反馈

红星新闻

3313万获赞 359.1万粉丝
西部影响力最大主流媒体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