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7月25日凌晨2点横山岭水库泄洪,县里高度重视,当夜组织干部动员磁河沿岸各村村民晚上转移到高地。这事儿闹得动静挺大,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东方卫视都进行了报道,灵寿又一次名扬海外。结果过了好几天,河水仍没有流出县境,真把行唐、新乐、无极磁河沿岸的人们盼红了眼。这条磁河,牵动着沿岸多少人的神经!
磁河,也称慈河,古称滋水、滋河。《山海经》里说,“高是之山,滋水出焉”。其源头,大清《正定府志》介绍:古时有几说,一说源出山西五台县界,一说源出山西灵邱县枚回山。清时发源于五台县东射虎川村。清《行唐县志》载,磁河河源最多,比较大的有5个:一个是阜平县白石岭,一个是山西五台县南山之南,一个是灵寿县五岳寨,一个是王母观山北峪,一个是王母观山东峪,后两个均在五河村合流到慈峪东南汇入慈河。1992年《灵寿县志》称,今磁河源流在县境西北端的驼梁东麓,沿河大小支流达20多条,其中较大的有五岳寨河、苏家庄河、新开河,岔河、燕川河等,均在灵寿境内。
磁河源自灵寿,自古以来也滋润着灵寿,是灵寿名副其实的母亲河。与滹沱河在灵寿西南擦界而过相比,磁河自灵寿最北端驼梁而下,纵穿了南营、寨头、陈庄、岔头、谭庄、慈峪6个乡镇,然后沿青同、南寨、北洼3个乡镇和行唐县的界线南流,至党家庄村东出境,在本县流长83公里,流域面积7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0%,为最大河流。
磁河本为水量充足的长年流水河。上游为深山区,两岸峰峦绵亘,草木丛生;横山岭以下为浅山丘陵区,沿河茂密的树林、苇塘护卫着两侧的农田和村庄。自明代工部于本县开设山场,大量砍伐沿河树林,植被遭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沉积河道。清康熙七年(1668年),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冲毁沿河无数农田和民居。此后至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近300年间,水患得不到治理,有些河段河床竟高出两侧农田,每至雨季,辄成水患。民国3年、9年、28年,数次酿成重大水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8年,开始大规模治理磁河,在横山岭建成蓄水2亿多立方米的中型水库,并在各条支流上建造30多座小型水库,收到了很好的蓄水、节流和灌溉效果。特别是磁右渠和磁左渠的建设,使全县浅山和丘陵地区20多万亩农田得到灌溉,并至今使全县百姓受益。但随着上游水库的截流,再加上上世纪70年代以后连年干旱少雨,水库以下逐渐干涸,磁河下游慢慢成为了一条几十年才用一次的泄洪河。
磁河不仅是灵寿的母亲河,同时也与沿岸各县群众息息相关。磁河在本县党家庄村东出境后,穿行唐和正定县界入木道沟,经新乐、无极、藁城、深泽等县流入保定地区安国县入大沙河,再入潴龙河、白洋淀、大清河、海河,最后转注渤海。清《正定府志》载:磁河经灵寿县入行唐县张茂村伏流不见,至府城东北三十里南孟社复出。张茂村即现在的行唐县张吾村,附近还有几个名叫伏流的村,当地也有磁河“明流四十里、暗流四十里”之说。南孟社即藁城的南孟,却不在木道沟沿岸。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清嘉庆六年(1801年),因正定段河床太高,磁河洪水强行改道入木道沟。木刀沟,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乐县志》载:“发源于县内闵泉镇”(即现党家庄村东五里的闵镇村),当时与磁河并不搭界。磁河改道木刀沟后,原流经正定、新乐、藁城、无极、深泽、安国等县的磁河故道称作老磁河。
打开卫星地图,从党家庄村东沿磁河而下,可以看到在正定县西宿村西北方向,磁河有一个很明显的分岔,直接向东流向的就是现在的磁河即木道沟,向南再向东南流向就是老磁河。继续顺老磁河而下,可以看到好多因磁河而诞生的村名,有正定的东西慈亭、刁桥、河里村,藁城的大小东慈邑、东西北蒲城、北堤里村,无极的磁河店、东西合流、东西两河村。在网上查阅资料,写磁河文章最多的不是灵寿人,而是无极人,他们把历史上的老磁河也称为母亲河。清嘉庆六年《无极县志》记载,磁河两岸是粮仓。磁河不仅把大量的活鱼鲜虾奉献给人们,而且还滋润着万顷良田,无私地补充着地下水。当地有船会,两岸各村来来往往,全靠船渡。磁河承载着无极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两岸一大批杰出人物。无极县光绪《县志》载:“今查磁河上流久固,唯至县南柴城村等处涓涓细流,终年不绝,此则伏流之实据也。”磁河还真是一条神奇的河!可惜物是河非,磁河故道只有在卫星地图上隐约可见,而且在无极以东已无任何迹象,老磁河已经沦落成了一条排放工业废水的污水沟,两岸及下游百姓深受其害,两百年急转直下的命运令人叹息。
看到外县人写的回忆老磁河的文章,仿佛看到了磁河下游两岸百姓对河水的热切祈盼,也更加感到了磁河给灵寿人带来的幸福。珍惜磁河吧,所有的灵寿人!
什么时候,下游才能见到源源不断的磁河水呢?
作者:崔金山
举报/反馈

灵寿焦点

855获赞 341粉丝
倾听百姓声音,服务大众,释放正能量!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