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吴越大战,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被俘,大夫范蠡劝勾践忍辱负重,三年卧薪尝胆,终于回到越国重整旗鼓,大败吴国。越王勾践复国后细数功过,决定重赏范蠡,但范蠡看清了历代宫廷的残酷倾轧,仕途艰险,有功之臣常招君主忌惮,于是就拒绝官职,归隐田园了。好友文种苦苦留他,依旧不改初心,并在临走时交给文种一封信,信中警告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希望他能远离官场,但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忠告。不久,勾践亲自送一把剑给文种,质问他说:“你有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王国灭掉,还剩下四个方法,你预备用来对付谁?”文仲除了自杀外别无选择。于是后人用“兔死狗烹”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立过功的人抛弃或杀掉。时间之河从未停滞,朝代更替不断,但历史好像又是重复的,轮回上演着一出出“兔死狗烹”的戏剧,警醒着世人。历史上,每个开国的皇帝成功后都会大杀功臣,而每个皇帝似乎又都有自己不同的理由。
汉高祖刘邦,在自己的统治政权稳固之后大肆诛杀功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杀戮功臣的恶劣风气之先河。刘邦称帝之后,便开始分封那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们。当时刘邦分封的异姓王共有七人: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傲、燕王臧荼,韩王信、衡山王吴芮。而这其中的重头戏应该就是了“成也萧何,败萧何”的韩信了。公元前201年,刘邦想要除掉韩信,陈平献计,先是朝中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接着刘邦把韩信抓了起来,夺了他的兵权,将其降为淮阴侯。继而,巨鹿太守造反事件发生后,又有人告发韩信为其同谋。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这番知遇之恩,使得韩信对萧何少了一份怀疑,此时吕后又利用这层关系,骗韩信进宫并处死,虽然刘邦没有直接参与,但吕后的背后始终都有刘邦的影子存在。
提起唐太宗李世民,大家的第一反映都是,他是个好皇帝,也没听过他诛杀功臣啊。其实不然,李世民晚年也对昔日的功臣大开杀戒,只是几个较为有名的都死在他之前了,所以也就没人关注其他人了。李世民为何要大杀功臣,因为将要即位的唐高宗李治,也就是后来娶武媚娘为皇后的人,生性懦弱,没有帝王霸气,李世民担心自己死了之后这帮骄兵悍将不服管制,一旦起了异心,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在临死之前给李治扫清障碍。首先要收拾的就是原太子李承乾的党羽,侯君集杜正伦等人被杀或被放逐,接着收拾皇子李泰的党羽,岑文本、刘泊等被杀或忧愤而死。还有扬言倾覆李唐江山的李君羡,就因为叫了个红娘子的小名,就被李世民冤杀。最后李世民把矛头对准了李靖和李勣,虽然说李靖和李勣没有结党,但是能力太强,不能不防,但两人因为自身的聪明智慧终于躲过一死。
和刘邦同样是草莽出身的朱元璋也和李世民一样的理由,大肆诛杀功臣。朱元璋最初选定朱标继承皇位,后来朱标早逝,朱元璋又选定皇孙朱允炆,但朱标是温和宽仁的人,对朱元璋诛戮大臣很不理解,就向朱元璋抗议,朱元璋扔给他一根带刺的棍子让他捡起来,说道,“我就是给你把这些刺头撸了,你以后就安全多了”。后来对朱允炆,也是如此。明朝开国的功臣人才济济,可谓是群英荟萃,功臣势力庞大,朱元璋害怕他们功高震主,梦里都担心部下造反、江山不保,子孙后代会做别人的阶下囚。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无情地清洗。于是,他开始寻找理由诛杀功臣,谋反和连坐,成为他的惯用手段,而且他一杀就是一家人,杀人手段也十分残忍。就这样,朱元璋先后处理几场大案,杀戮官吏接近10万人。先前赐予臣子的免死铁券也成为一纸空文,德庆侯廖永忠也因谋反罪被处死。结果朱标死后,朱允炆即位,燕王朱棣造反,朝廷没有一位能打仗的老臣,全是一帮书生,最终龙椅易手,朱元璋机关算尽,也没能料到会是这般结局。
当然,也有君臣和谐的一个案例,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后,群臣都自觉解甲归田,他也许诺这些臣子以荣华富贵,也算是圆满的结局了。
举报/反馈

小李模特秀

1.5万获赞 3810粉丝
一起分享历史上有趣的故事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