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把文化遗产保护等同于文物古迹的保护,随着非遗保护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逐渐深入民心,像老虎舞、葫芦舞、花毡等一批民间歌舞、民间手工艺,过去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而今却纷纷被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使得且末市民保护民间文化的责任感空前高涨。
欢乐的且末民间歌舞
且末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小编为您列举几项,不知您知道不知道……
民间歌舞文化
《且末赛乃姆》
且末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以前,在车尔臣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几千年来,车尔臣河的水养育了羌、土著、匈奴、吐蕃、回鹘和汉等众多民族。
《且末山歌选段-山谷麦西来甫》
1884年新疆建省后,清政府在且末置卡墙稽查局,隶属于阗县。1913年改隶属若羌县。1914年置且末县,隶属焉耆府。新中国成立后,且末在1954年后属库尔勒专区,1960年后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且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阿拉其热瓦甫弹唱《且末山歌》
2006年,且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成立,在挖掘、收集并整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先后将《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且末赛乃姆》等2个项目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维吾尔阿拉其热瓦甫艺术》、《且末赛乃姆》、《且末山歌》等6个项目,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维吾尔传统体育—麦热》等44个项目成功申报为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末维吾尔馕》等75个项目成功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且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百日广场文化”活动 中表演《且末赛乃姆》选段
且末县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和习俗。在远古时代,就已形成歌舞文化,从扎滚鲁克古墓挖掘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老乐器“箜篌”和演奏图,表明且末歌舞文化的历史悠久性。《且末赛乃姆》和《且末山歌》是且末维吾尔族民间歌舞文化的主体。
且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2011年春晚表演精彩的《且末山歌》选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且末赛乃姆》
且末维吾尔族民间舞
且末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根据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分为动物模拟舞蹈和一般舞台舞蹈。且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以来,得以保护、传承并至今流传在民间的动物模拟舞有老虎舞、阿尔格马克舞(骏马舞),一般舞台舞蹈有其热克舞(灯舞)和艾力帕克木舞等。
1、动物模拟舞:动物模拟舞,是上世纪30年代以前,在群众中广泛传播的舞蹈之一。就其表演形式来分析,与且末维吾尔人原始狩猎时代有密切关联。动物模拟舞一般装扮成所模拟动物的样子,舞蹈者通过模拟动物的动作,配合表情、四肢的滑精可笑动作而引人发笑。
(1)老虎舞:是至今在且末维吾尔族群众中流传最完整的的动物模拟舞蹈之一。老虎舞表现了人们与比自己强大的自然力量的斗争和征服这些野生动物的精神。表演该舞蹈的艺人穿着老虎皮纹布料制做的衣服,随着都塔尔音乐伴奏和弹唱,模拟与小山羊、鱼、兔子等其他动物嬉戏的一种舞蹈。
(2)阿尔格马克舞(骏马舞):展现的是维吾尔人骑马狩猎时的姿态。狩猎时代是维吾尔族人从事农牧业时代之前,悠久时期从事生活生产方式的一部分。表演阿尔格马克舞时,表演者骑着提前制作准备的木头马,随着音乐的节拍,配合各种灵活动作吸引观众。
2、其热克舞(灯舞):至今没有关于其热克舞的历史记载信息,但是从其热克舞的主要道具其热克(灯)来研究,其热克舞关联到维吾尔族的原始拜火教和拜火教的敬火礼俗。在维吾尔族现代生活中依然能够见到拜火教的痕迹。其热克舞是且末县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一般由7人表演,每个人手中拿着一个小灯,舞蹈动作缓慢、平稳,其热克(灯)要燃着。其热克舞的特点是舞蹈动作优美,历史内容深刻,展现的是维吾尔族人的原始拜火宗教礼俗。
3、艾力帕克木:从且末县老艺人提供的信息来看,艾力帕克木舞蹈是上世纪30年代以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之一。此舞蹈一般由一男一女表演,舞蹈动作复杂、灵活,可笑,非常具有吸引力。
4、葫芦舞:表演者将自家种植的较大的葫芦放在头上,配合音乐表演动作,此舞蹈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探索、研究和创新。
2006年,且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以来,老虎舞、阿尔格马克舞(骏马舞)、其热克舞(灯舞)、艾力帕克木、葫芦舞等5种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得到恢复、传承、保护和发展。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承人表演的精彩节目,经常参加我县春晚、诺鲁孜节、“百日广场文化”、“文化遗产日”、“玉石文化旅游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文化下乡”活动及自治区、自治州基层文艺调演。每场演出既丰富了全县各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让且末县这5种民间传统舞蹈得到了发展和创新,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亲睐。
举报/反馈

且末融媒

0获赞 1.2万粉丝
宣传且末,服务且末!
且末零距离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