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一直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经典古籍,我闲来无事也喜欢看。那天看到其中的这句“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因为理解和阅历有限,我想找找别人的解释。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基本上此段文字的翻译有几个主要译文 :
1、是谁能在浑浊的环境中保持镇定,使纷扰的世界安静下来慢慢的澄清。谁又能使安定长久,由静缓缓入动。追求道的人不求完美,正因为不求完美,所以能不断的除旧更新。
2、好象比较著名的台湾人萧师毅的所谓“字义解释是:谁能安定污浊,而逐渐使它变清?谁能鼓动寂静,而逐渐带给它生气?”而这段又被他与另外一个德国人译成了德文版“谁能宁静下来,并源出自和通过这宁静将某物导向道路之中,以致它能发出光明?谁能透过成就宁静而使某物进入存在?
3、哪些人能在混浊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静就能渐趋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稳得到长久的维持?懂得灵动权变就能渐得长久的安稳。保持这种生存方式的基本点就是不去追求"无不具足"。正因为没有"无不具足",所以能历久而常新。
4、在道德经界比较有名的陈鼓应的前两句译:“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地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地趋进”
我只能感到迷惑,因为译者根本不顾上下文关联和全书宗义,只就字面直译,甚至直译也译得不甚准确,以至让人看不懂,甚至象德文版那种,简直就是强奸经典,让人不胜愤懑。
试问: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地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地趋进。这句话,跟下面一句“保持这种“道”的人,他不要求圆满”有什么关系?上下句的关联逻辑存在么?上面一句明显是在找人,谁能…?谁能…?然后下面一句忽然这就成了一种“道”,不说为什么,让你自己猜,跟你玩互动。道德经的全书都在讲“有无相生”,讨论有和无的关系,万事万物的道理。里边太多貌似哲学高于哲学的玄妙,而这一句也不例外地列举有和无的鲜明对比,再次证明有无相生的关系,我按我的理解试译一下,看看有何不同
上一句---------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什么(怎么)能让混浊和动荡停止?静下来深淀(静之),自会慢慢清澈(徐清)。什么能让安定长久?不断地创新更新(动之),自会稳步发展(徐生),保持活力。百姓话说就是跑太长时间了累了腿快抽筋了咋办?坐下歇会儿就好了。怎么能身体健康少得病啊?多运动运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身体自然就好了。看——止动(浊以止)要用静,而动又能生静(安以久),这不正是“有”和“无”之间的微妙关系吗?这才是整本书一贯的表述方式。而且,这才是道德经中普遍存在的政治哲学的角度,这两句话的道理用在政治上,再实用不过。
几千年前,“与时俱进”“发展才是硬道理”就已经由老子提出来了,不是很玄妙吗?
下一句----------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坚持这个真理的人(保此道者),不希望满足(不欲盈)─ 也就是不想安于现状。只有不满足(夫唯不盈),才会把旧的革新(敝而新成)─ 不断创新才会保持生机。上下文相呼应,阐述了老子的政治观点,而其中道理,不论应用在何处,都能对人有所启发,此正是道德经的高深所在。
举报/反馈

动漫产地

0获赞 69粉丝
爱生活爱动漫就是不爱你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