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飞及言惠珠在《游园惊梦》的剧照
昆曲的历史,是由众多的剧作家、演员、导演、音乐家等诸方面人员的通力合作而书写的。在数百年的发展中,为昆曲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难以计数,这里仅向大家介绍明代著名音乐改革家魏良辅和现、当代四位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韩世昌、俞振飞、周传瑛和张继青。
魏良辅
明代戏曲音乐改革家。字尚泉,今南昌人,寄居于江苏太仓。他精通南曲、北曲。嘉靖(1521─1566年)年间,在张野塘、过云适、张梅谷、谢林泉等人的协助下,吸收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的长处,融合了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对原来的昆山腔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一种委婉悠扬的新腔,称为「水磨腔」。昆曲的改革及之后《浣纱记》的搬上舞台,使昆曲迅速流行,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魏良辅也被人奉为「昆腔主祖」。他还着有《南词引正》,论述歌唱方法,要求做到「字清、腔纯、板正」。
韩世昌
韩世昌演出昆曲《刺虎》剧照 1920年代
韩世昌(1898-1977年),北方昆曲演员,工旦。字君清,河北高阳人。初习弋腔武生,后习昆旦,并曾从陈德霖学习京剧,兼演帖旦和刺杀旦。1917年与陶显庭、郝振基、王益友、侯益隆等在北京组成荣庆班演出,并与名家切磋,在表演上日益精进。
韩世昌嗓音娇脆,身段圆活自然,扮相优美,善于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代表剧目有《闹学》、《游园惊梦》、《思凡》、《胖姑》、《刺虎》、《刺梁》、《琴挑》等。新中国成立(1949年)后,任北方昆腔剧院院长,培养了大批昆曲表演艺术的人才。
俞振飞
俞振飞演出昆曲《太白醉写》剧照
俞振飞(1902-1993年),昆曲、京剧演员,戏曲教育家。名远威,号箴非。江苏松江县人。父粟庐为着名昆曲唱家。6岁从父习昆曲,后从昆曲前辈沈月泉学表演,从蒋砚香学京剧小生。曾任上海暨南大学讲师。1931年又拜京剧小生程继先为师,成为专业演员,先后与程砚秋、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张君秋等人长期合作。1957年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
俞振飞将京、昆表演艺术融于一体,注重「字、音、气、节」,讲究吞吐虚实,又系统整理并发展了昆曲曲牌,创造了讲究声律、韵味的唱法,形成儒雅清新、富有「书卷气」的表演风格,世称「俞派」,在江南一带影响很大。代表剧目昆曲有《太白醉写》、《游园惊梦》、《琴挑》、《惊变埋玉》、《断桥》、《惨睹》、《墙头马上》等,京剧有《群英会》、《奇双会》、《临江会》等。着有《振飞曲谱》、《习曲要解》、《念白要领》等。
周传瑛
破冲霄楼年画
周传瑛(1912-1988),昆曲演员,工小生。原名根荣。江苏苏州人。4岁学艺,9岁入苏州昆剧传习所,师承沈月泉习小生。出师后为新乐府、仙霓社全昆班的主要演员之一,兼任昆曲教师。1940年加入国风剧团。1949后曾任国风苏昆剧团团长、浙江昆剧团团长等。
昆曲《十五贯》剧照(周传锳饰况钟,王传淞饰娄阿鼠) 1956年
周传瑛唱腔苍劲有力,表演生动传神,善于刻画人物,扮演巾生尤富特色。因技艺精湛,有「三子(褶子、翎子、扇子)唯传瑛」之说,在江南久享盛名。塑造了《长生殿》的唐明皇、《连环记》的吕布、《玉簪记》的潘必正、《绣襦记》的郑元和、《牡丹亭》的柳梦梅等艺术形象。1956年主演《十五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为民请命、刚毅正直而又干练机智的清官况锺,使古老昆曲走向新生。
张继青
张继青演出昆曲《烂柯山·痴梦》剧照 1980年代
生于1938年,昆曲女演员,又名张忆青。江苏苏州人。1953年在苏州民锋苏剧团学苏剧和昆曲,拜尤彩云、曾长生为师,演旦脚。1956年后转江苏省昆剧团,受到俞振飞、沈传芷等著名昆曲演员的传授和指点,并学习京剧的梅派和程派唱腔,还接受了西方舞台艺术训练,为她日后在昆曲表演艺术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继青曾排演古典名剧《窦娥冤》、现代剧《红霞》,代表剧目有《痴梦》、《惊梦》、《寻梦》、《芦林》及新历史剧《吕后篡国》、《鉴湖女侠》等。成功塑造了杜丽娘、杨贵妃、窦娥、崔氏、潘金莲、吕后、秋瑾及现代戏中的发姑、水英等众多不同类型的人物,人各有貌,性格迥异。她擅演昆剧正旦(青衣),在扮演各种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时,能够把四旦(刺杀旦)、五旦(闺门旦)、六旦(花旦)等行当的表演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了自己的表演手段。她的表演浑厚深沉,唱念委婉感人,舞姿洒脱秀丽,出神入化。曾获首届梅花奖及任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
昆曲服饰(马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