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变迁主要是指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家庭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关于家庭变迁已经有较为丰富的研究,这些研究基于前几次人口普查数据或是相关调查数据概括了中国家庭变迁的一些基本特征,反映了家庭变迁的一些基本趋势。由于第七次人口普查尚未公布关于家庭的详细数据,我们主要基于现有研究来分析中国家庭变迁的基本特点和趋势。概括来看,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性特征。
一是小型化,主要表现为平均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
从几次普查数据来看,近几十年来平均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比较明显。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开始,历次人口普查平均家庭户规模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下降趋势更为明显。1964年,平均家庭户规模为4.43人,到1982年略降至4.41人,到2000年已经下降至3.44人,2020年普查更是下降至2.62人。家庭户规模的快速下降,一方面反映家庭在不断分化之中,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家庭规模受人口流动、住房状况改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是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家庭户类型更加多样
汪建华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变化具有阶段性,改革开放前,家庭类型结构变化主要体现为核心家庭比例提高,改革开放后核心家庭(尤其是标准核心家庭)比例却没有增长,且在2000年后大幅下降。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观察到家庭类型呈多样化的变化,杨菊华、何炤华观察到居住方式的多样化,表现在因婚姻解体或不婚所致的单亲家庭在全部家庭中的比例稳步上升,重组家庭稳步上升,不完整的流动家庭与留守家庭在全部家庭中的比例持续居于高位等。林晓珊观察到出现了家庭类型多样性和核心家庭本身的多样化形态。
三是空巢化,主要表现为空巢家庭增长较快
子女数量下降、预期寿命延长增加了家庭的空巢期,使空巢家庭比例明显上升。胡湛、彭希哲通过对1982年-2010年的普查资料分析发现,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纯老年户和空巢家庭的比例出现了明显上升。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尚未公布相关详细数据,还无法进行类似的计算,但是从人口老龄化快速上升、人口流动和人户分离加剧等数据判断,老年空巢家庭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因为子女外出求学出现“中年空巢”现象,诞生大量空巢家庭。
四是流动化,主要表现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流动明显上升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流动人口为3.76亿人,较2010年增长约70%。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5亿人,省内流动人口为2.51亿人,表明中国人口流动更为频繁。此前的一些研究显示,中国人口流动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表现出上升趋势。周皓对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已经发现,家庭迁移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人口迁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且以核心家庭迁移为家庭迁移的主要形式。吴帆对2013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已婚流动人口中完整家庭式流动比例达到了65.5%,呈现明显的家庭化趋势。史毅在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流迁时认为,在流动方式上逐渐以家庭迁移为主流,呈现出家庭化的趋势。学者们所谈论的人口流动的家庭化趋势如果从家庭的角度来解读,可以看作是家庭的流动化,表明部分家庭已经离开了家庭的组成地,发生了家庭的迁移和流动。
五是分离化,主要表现为家庭人口分离现象严重
这种分离现象不是家庭成员之间出现了真正的分家,而是由于人口流动导致家庭人口的分离。人户分离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人口分离的严重性。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4.93亿人,比2010年增长88.52%。流动人口中的非家庭流动实际上都意味着背后有家庭成员的分离,由于人口流动规模在扩大,家庭的流动化趋势和分离化趋势并不矛盾,前者表明有更多的家庭整体发生了流动,后者表明有更多的家庭出现了成员的分离。
在家庭变迁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变的特征。李树茁、王欢认为在家庭变迁的过程中,虽然不同时代和阶层占主流地位的家庭结构会不同,但主干家庭(直系家庭)贯穿始终并存在于各个阶层,保持一定的比例并稳定发展,“家本位”价值观占主导地位。杨菊华、何炤华认为,中国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的延续大于变迁:家庭仍基于婚姻;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依然是最主要的家庭模式;子女生养、社会教化和老人赡养依旧主要由家庭承担;家庭功能的再生产特征依旧被续写和传承下来。
因此,总体上中国的家庭变迁过程是“变”与“不变”的结合,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中国家庭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变的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家庭的某些特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举报/反馈

北京日报客户端

7759万获赞 547万粉丝
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